郏盛斌 张万荣
摘要:在当前关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是景观营建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价值。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重塑和再生是建设文化自信的大国的关键。从乡土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乡土文化景观营造之间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乡土文化景观营建模式,以杭州市百丈镇半山村为实践案例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文化的应用手法与思路。最后,探讨了保护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乡村景观营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乡土文化;景观;美丽乡村
广袤的乡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类聚居地的起源。作为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元素,乡村与城市难以割裂却又自成一派。依托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乡村人居环境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变革之中。现在的农村卫生状况相比十几年前有了很大改善,道路也比以前宽敞顺直了不少,小洋楼数量大大增多,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感却逐渐暗淡。传承已久的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富有特殊历史文化内涵的乡土景观被城市景观所替代,乡村景观的城市化和乡土文化的流失成为了当今乡村建设的痛点。
1乡土文化与乡村景观营建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了所谓的乡土特色,它体现的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契合。乡土文化和景观营造在逻辑学上有着辩证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以从以下2个角度去理解。首先,乡土文化是乡土景观营造的理论来源。作为千百年农耕文明传承至今的产物,乡土文化对乡土景观营造提供灵感来源,所以要尊重乡土文化,用根植于乡土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来营造符合当下审美观念的现代景观作品。其次,乡土景观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可以有效发扬乡土文化,唤醒人的文化意識,进而促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乡土文化中的优质元素应用到乡村景观营造中,通过对乡土元素的挖掘和创新,以现代的景观营造语言来实现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示。随着岁月沉淀,那些承载着文化认同感的景观或许会成为地标,作为居民共同的灵魂寄托。
例如,贵州贵阳花溪区“夜郎谷”,一座座类似于人形,由石块、瓦灌等废旧物品制作而成的雕塑和城堡。其灵感来源于湘西的巫傩文化。湘西地区的巫傩文化是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文化。夜郎谷通过抽象凝练,提取傩堂戏中的人物形象,用石块、瓦灌等废旧物品来重新塑造傩文化。抽象狰狞的巫傩面具形象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让人直观地了解巫傩文化。
在建设文化自信的大国的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不再是简单的绿化装饰环境,更是一个地方文化实力、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景观已经成为了一门集合了人文、社科、生态的交叉性学科。时代需求决定了景观学科的发展之路,设计者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场地文化的前提下,传承创新,用现代手法实现景观的地域性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在乡村景观中体现文化自信。
2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景观营造的模式
2.1保护式乡土文化景观营造
早些年,城市的趋同之风刮向乡村地区,造成了部分乡土文化景观的消亡。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保护乡土景观,传承历史文化已是当务之急。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包含乡村当地的聚落、乡土建筑与特殊纪念价值的场所等乡土建筑景观,还有对场地内古树名木、水系、自然地貌等乡土自然景观,以及对节庆、信仰等乡土人文景观的保护。这些文化景观蕴含了居民的精神寄托,承载了数代人的记忆。
例如,楠溪江流域的苍坡村。苍坡村的传统民居聚落因为独特的风水格局和原真的建筑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村落“文房四宝”的排布格局,亭台楼榭等细致的建筑细部,是研究历史、建筑、社会等学科的第一手资料。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政府采用保护式乡土景观营造模式,保留原住民发展旅游业并限制建设,留存了苍坡村的文化景观。所以,美丽乡村建设要对乡土文化景观实施最大化的保护,尊重其文化原型的基础上,传承与发扬,以此激发人们对场所精神的认同和遣忆,创造宜居且有文化的乡村人居环境。
2.2模仿式乡土景观营造
乡土景观的模仿是指,在挖掘原生乡土景观元素的内在基础上,提炼精华部分,并对其进行艺术化加工,让衰败的文化元素焕发生机,以创新的手法实现乡土景观元素的现代化表达。模仿式乡土景观营造就是对乡村中日常的生产和劳作中的农耕器械、生活物件等传统元素,经过抽象化艺术处理和再加工的手法,生动还原了过去乡村居住和劳作的景象。模仿式乡土景观在乡村景观营造中要充分结合当地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俗美食、建筑遗迹等景观元素,以现代的石材、不锈钢、玻璃、金属等景观材料以及景观构筑物、标识牌、水景等景观元素来模仿乡土景观地域性设计语言。融合场所精神与人文意蕴,塑造不一样的地域特色景观空间。例如,杭州南宋御街中的景墙,用老物件、旧材料经过提炼加工,重温20世纪80年代生活场景。
2.3再现式乡土景观营造
再现式乡土景观营造,是指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乡村文化元素、历史渊源,综合民间传统文化与全球陛先进技术,抽象化艺术处理和再加工的方式再现乡土生活形态下的乡土景观场景,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提炼,对乡土场景进行再现。在美丽乡村乡土景观营造时,景观设计者要知晓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文化历史渊源等乡土特质,让当地的乡土文化重新落地,帮村民重新寻根、以文化树立自信,再现生活和生产场景,从体验活动中感受乡土意境。
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形成了今天的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存在着矛盾与促进的辩证关系。对乡土农耕劳作场景进行模拟和改良,并将这种模拟景观场景带入旅游体验中,使游客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到乡村景观场景中,体验农耕器具和农业活动,是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3半山村景观营建实践
3.1基地区位分析
百丈镇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北端,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的北部,东与德清县接壤,西与安吉县接壤,南与鸬鸟镇相连。距杭州市中心46km,上海185km,04省道贯穿全镇,区位条件良好,交通十分便捷。半山村位于百丈镇最西北面。村域总面积13.1 km2,杯地面积1213hm2,人均达0.6hm2,森林覆盖率达91.6%。村内有毛竹870hm2,郁郁葱葱。十里竹海,绵延不断,让人流连忘返。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的是人文资源。一是千年古刹釜托寺,寺内现已建成孝恩塔。沿塔而上,十里竹海美景尽收眼底。二是有“江南第一关”之称的独松关,连接杭宣古道。三是战马顶古战场,海拔800m,顶峰有1万m2的平地,晴天无云,可遥望杭州城。人在顶峰有“小小杭州城,大大芽山村”之势。
3.2景观形象定位
半山村山清水秀,青山环抱,气候宜人,有万古苕溪、年摩崖石刻、洪家官厅之古迹。“小小杭州城,大大芽山村”之势的古战场“战马顶”,还有新四军旧址纪念馆俞家祠堂,更有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鳌鱼灯。千年古刹釜托寺和杭宣古道,故总体定位紧紧围绕“古韵”展开,意在打造一个以古色古香为主要特色,以旅游休闲为主要功能的3A级景区村庄、美丽乡村示范村。
3.3景观总体布局
根据规划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特色和当地文化特色及发展定位,将规划区域划分为“一区三带”的总体布局结构。一区指的是接待服务区,三带分别是古道雄关带、古刹养生带、古战场体验带。其中古道雄关带所处的独松区块为半山村景观营建的核心区块,景观资源最为丰富,是本次景观营建中最精致的区域,其他区块的景观以点缀式和基础功能提升为主。在总体规划上,半山村美丽乡村景观建设遵循生态保护原则,通过独松区块的精致改造来保护整体,避免乡村肌理均质化。这样既节省了资源和成本,又不会使村庄面目全非失去灵魂,维持了乡村景观的原真性和全局性。
3.4核心区域景观营建与表达
半山村着重打造的区块为独松村自然村及周边田园风光,通过保护式、模仿式、再现式乡土景观营建手法,在凸显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村民的实际需求。在本次美丽乡村建设中,独松村区域景观营造主要围绕建筑立面、围墙、道路、景观节点、绿化等方面开展,用材合理,结合乡土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具有特色。
3.4.1老建筑改造。对原有西式小洋楼进行外立面和屋面加固改造。翻新粉刷的基础上采用碳化木封檐板对屋檐、墙角进行收口,增加仿古窗檐、雕花挂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村落内建筑风格的统一,增加了独松村的建筑文化韵味。
对于村落内结构较为稳固、形态较好的土坯房进行二次加固翻新,用新工艺对黄土墙面进行加固、保留乡村原始风味的同时增加了墙面的防水防渗性,更符合当代人的使用需求。部分土坯房被改造为茶室、展览厅,让村民和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乡土韵味。
3.4.2围墙改造。围墙改造从半山的自然人文元素中寻找灵感,运用石块、青砖、瓦片、竹子、木头等乡土材料艺术加工,并将其运用在围墙、栏杆之中。简单的材料,体现乡土文化景观的质朴特征。以小见大,通过乡土元素的引借与融合来体现当代乡村的淳朴与自然。
3.4.3景观节点与小品。①导览图节点:运用传统名居的粉墙黛瓦作为背景墙,绘制半山村游览示意图,墙上写有“春风十里,独松有礼”的诗句。结合简洁的植物造景、山石组合来表现乡村民居文化。同时,节点一侧的挡土墙采用红砖、块石、瓦罐等废弃的传统乡村生活材料打造,其中瓦罐、磨盘等材料是村民在景观营建过程中无偿提供的,挡墙质感突出,肌理层次丰富,里面镶嵌的老物件可以说是融合了村民几十年的记忆。该节点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乡土元素的引借和景观融合,让村民的记忆被印刻在了景观之中。②鳌鱼会广场节点:鳌鱼会是半山的特色民俗活动,为了适应半山村民对大面积民俗集会空间的需求,以独松村的标志物——千年“古松”为核心文化景观打造了鳌鱼会广场。广场以传统的亭廊结合独松庭院形成了开敞、半开敞的院落空间组合,采用老石板、红砖等材料铺装。鳌鱼会广场采用保护式结合模仿式的景观营造方法,让古松与鳌鱼会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傲立千年的古松,成为了独松的景观标志物,是景观空间的构图中心,更是半山文化的活化石。③游步道关口节点:以大片农田花海景观为主,并结合古道,采用传统的瓦片、青砖、石板,通过模仿再现的方式体现宣杭古道文化,运用石材打造古关口作为休憩节点,以实景体验展示半山村的古道雄关文化。
4结语
半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从前期的总体规划到后期具体景观节点的营造,从始至终一直坚持保留乡土文化,体现古韵半山的思路,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同时,使游客在实地体验中感受乡土意境。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半山村景观营造可以是一次大胆地尝试,营造出具有“半山模式”的村落庭院、农田、寺庙和溪流景观,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美丽乡村景观营建提供了借鉴。乡土文化构成了半山村人文景观的脉络。沿着古道雄关带的田间石板小径前行,在稻田之中或奔跑、或休憩,遥望远方鳌鱼会广场后的苍天古松,仿佛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内心如小径旁潺潺的溪流般宁静。现代景观营造手法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让厌倦了都市生活的人们,找回曾经的惬意。
半山村依托本村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有力的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道路,在这个美丽的村庄,有着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歷史遗产,也有着世代传承的文化底蕴,这如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半山村每一寸土地上,每一缕阳光中,都有着独特的半山情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乡村地区占据了大部分,因此乡村景观营建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以乡村文化地理为基础进行创新。在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既不可以机械地模仿和搬用乡土文化景观元素,也不能沿用现代城市文化景观手法,如何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要深入当地,去了解该乡村地域的风土人情、乡村文化元素、历史渊源。将设计理念与地方文化景观元素相糅合,尊重农民生活传统和满足农民精神发展需求,这才是一个有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景观作品。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将当地的本土文化重新落地,帮当地的村民重新寻根,以文化树立自信。只有用现代化景观营造手法演绎乡土文化元素,充分协调乡土景观与村民的实际需求,保留传承乡村风貌,才能激发乡土文化的活力。
(收稿:20lg一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