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露, 徐 凯, 冯 媛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 上海201306)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有限,形势严峻的能源供应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张素心曾预计在未来数十年,中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加快城市化步伐,就必须确保自己拥有充足和安全的能源,还要努力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因此,在当前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但能源开发能力不足、污染逐年严重的情况下,增强公民节能意识,提升公民节能参与度势在必行。
本文认为,研究高校用能主体节能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方面,高校是一个能源消耗比较大的区域。有统计数据表明,高校的能源开支可以占到一个学校全部支出的20%,占据了其资源费用的40%[2]。但在很多高校,能源浪费现象也屡见不鲜。如行政楼、办公楼,教学楼等部门使用的水电等能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收费标准,师生用水用电量无法量化到个人,节能的评价指标不清晰,也缺少相关的奖惩措施。这导致了很多师生节能意识不强,人离灯不关,空调空转,夏季空调温度过低等行为时有发生。因此,研究影响高校节能行为的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促进政策,能够有效减轻高校的能源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高校作为一个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重任的重要场所,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场所,其中大学生占总人数中的主体部分。高校培养具有节能意识的大学生,一旦步入社会,他们的节能意识及节能行为将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3]。因此,在深入调查研究影响高校节能行为的因素很有必要。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上海高校的节能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期为高校实施节能行为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综述文献发现,现有文献对高校节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基于高校校园建筑视角的用能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基于创建节约型高校视角的节能对策;基于管理视角的高校水电节能项目的管理模式等。
高彪等[4]研究长三角地区某综合型大学典型建筑的能耗特点及节能潜力后发现:高校校园建筑总体能耗较大,随季节及假期有较大的波动性,校园内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各种类型建筑不同的能耗特征,不同类型建筑能耗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类型建筑能耗差异也很大。因此应结合技术、行为、管理等层面共同推进节约型校园工作的进行。此外,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具有较强的社会辐射影响力,更应充分发挥其在节能降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范庆彬[5]曾分析提出,应针对高校能源消耗现状,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理念与措施渗透到学校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开源”和“节流”,改进技术和强化意识相结合的原则,向管理要效益,从源头拓空间,切实降低学校运作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张凯伟等[6]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对节能校园视域下的高校科研耗能进行分析,并提出随着高校发展、规模扩大,用水、用能逐年增加,由于重视程度、管理体制等原因,高校能耗浪费严重,供需矛盾突出。其中科研能耗是高校能耗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机制体制,实现科学节能,是绿色校园建设中值得探索的课题。张朝等[7]通过对北方某高校电能消耗的统计分析得出,高校作为耗能大户,建筑节能改造的空间很大,需要深入调研和分析,制定适合的节能改造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该校的电能消耗虽然控制在一个稳定范围内,但仍高于我国节约型校园的标准,具有一定的节能潜力,同时就北方地区高校校园电能节能提出改造建议,为建设北方地区高校绿色校园提供借鉴。
马诚[8]曾提出高校的能源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育人优势,在科研、推广、宣传、示范、引领等方面发挥作用,高校在进行能源管理工作时应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体制,根据科学的反馈系统提取有效数据信息,精准、适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提升绿色校园建设的水平,加快绿色校园建设步伐。郑强[9]围绕着现阶段高校建设中存在的能源浪费现象展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并剖析了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完善管理制度和部门,加大节能设备的投入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促进更好更快地建设节约型高校。
龚正[10]从创建节约型高校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水电节能的现状,发现其存在高校学生对开展水电节能缺乏足够认识、高校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高校节约用水用电理念的发展,并从宣传、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学校节能水电管理的对策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可供相关高校工作人员参考。
熊定胤[11]就高校中构建稳定的水电项目管理模式问题展开探讨,提出高校水电节能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困难包括资金问题、体制问题和意识问题,并给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宋斌[12]从高校水电节能管理模式入手,提出使用者水电用量定额管理模式的是现如今最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方案。
本文将从上海高校师生的后果认知和责任归属感出发,通过对上海高校师生的个人规范、自我效能、行为约束和社会约束等全方位的考量,探讨上海高校节能行为的影响因素。
规范激活理论是研究利他行为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规范是影响利他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而个人规范受后果认知和责任归结的影响。由于规范激活理论是指依据个人规范或社会义务可能去行动的模式,故运用规范激活理论来解释上海高校节能行为影响因素非常合适。根据规范激活理论,对节能行为的后果认知和责任归结的认知会通过影响个人规范来影响节能行为。此外,他人的看法会对个人规范和行为的关系产生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会受到行为的约束和社会的约束。行为约束和社会约束会对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在规范激活理论中介模型基础上,加入了调节个人规范与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行为约束和社会约束。同时认为结果意识会对个人规范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上海高校节能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文的理论模型
2.2.1 后果认知对节能行为的影响 后果认知是指个体对未实施利他行为而给他人或者其他事物造成不良后果的意识,即对不实施亲社会行为消极后果的认知。吕荣胜等[13]研究发现,对不节能危害后果的认知对节能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危害后果认知和责任归结对个人规范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危害后果认知对个人规范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个人意识到不采取节能行为会产生消极后果,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此促进责任归结与节能个人规范的形成,进而激发其采取节能行为。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后果认知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2 责任归结对节能行为的影响 责任归结是指个体对不良后果的责任感。基于规范激活理论的基本模型,并借鉴格鲁特(Groot)和施特格(Steg)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高校师生要首先认识到不参与节能可能产生的结果。高度的后果认知将会强化个体的责任归属感,而结果产出又会促进个人规范的激活。最终,个体的道德责任感将会促进高校节能参与行为[14]。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责任归结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3 自我效能对节能行为的影响 自我效能是完成某种行为的信心,自我效能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个体是否施行某种行为的决策。程伟等[15]研究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自我效能感越强越容易将想法付诸于行动。王宇露等[16]在研究学习社区网络结构与知识共享效果关系时强调,自我效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动机与行为,个体倾向于回避那些认为自己无法应对的活动和情境,而选择自己认为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效能通过影响个体对其能力的认知来为个体确定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自我效能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4 个人规范的中介作用 个人规范是被内化的社会规范,是自我的道德义务感。个人规范会直接正向影响行为,个人规范是规范激活理论的核心变量,当个体产生实施亲社会行为的道德义务感时,将会实施相应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使自身行为与所持价值体系相一致。王丽丽等[17]在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个人规范对城市居民环保行为意向存在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增。结果认知通过行为态度对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产生影响。此外,研究也证实了个人规范在责任归属对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这一路径中的中介作用。根据陈苗苗等[18]在共享单车用户违规停放行为研究中的相关结论;遵守个人规范会产生自豪感及自尊的提升[18],因此,自我效能高的用能主体更易遵从自身的个人规范采取节能行为。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个人规范在后果认知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
假设5个人规范在责任归结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
假设6个人规范在自我效能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
2.2.5 外部情境对节能行为的影响 黄粹等[19]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环境态度能否产生环境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彭江南[20]在研究高校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培养问题时提出:自我约束力是靠后天在社会环境下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形成的自觉的、自然的约束力。熊美等[21]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群体压力下更容易采取低碳行为。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行为约束在用能主体的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假设8社会约束在用能主体的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问卷共设置30个问项,为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其中关于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问项有6个,主要是为了确保调查对象的可靠性,涉及研究模型的测量项共有24个,这部分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量,从1~5。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本文的测量题项均来有文献来源,从而保证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具体的测量项及文献来源见表1。
问卷的调查方式主要是借助问卷星软件,以链接的方式发放到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上海区域高校贴吧等平台,并同时以微信群、QQ群等方式邀请目标用户作答。本次调查共回收265份问卷,剔除整份问卷所勾选的选项皆为同一个等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为82.26%。
采用SPSS 22.0对回收样本作Cronbachα测试发现,各个变量量表的α信度值分别为0.890、0.905、0.886、0.942、0.923、0.854、0.923,均在0.6以上,反映本研究量表的信度较理想。
对模型中各量表的效度分析发现,KMO值,Bartlett半球体检验,因素对总方差的解释比例都达到可以接受的标准,说明各量表的效度较高,如表2所示。
表1 变量操作化
表2 各变量的效度分析
对218份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调查对象多为学生,占90%以上;被调查者男女比例相对均衡;被调查者的专业分布均有涉及,主要以理工类为主,文史类其次;被调查者的年级主要是以大一和大三为主,大四所占比例最少;被调查者的身份显示,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比例较为合理,并且普通学生所占比例略多;被调查者的月零花钱主要集中在1 000~1 500元,这也符合我们的预期,如表3所示。
表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后果认知对节能行为的影响假设检验 本文假设:后果认知跟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发现,后果认知跟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471(p<0.001),调整后的R2为0.270,同时假设均通过了F检验,说明后果认知跟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后果认知的反应越大,对节能行为的影响越大,如表4所示。
表4 后果认知影响用能主体节能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
4.1.2 责任归结对节能行为的影响假设检验 本文假设,责任归结跟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发现,责任归结跟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267(p<0.001),调整后的R2为0.096,同时假设均通过了F检验,说明责任归结跟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责任归结的反应越大,对节能行为的影响越大,如表5所示。
表5 责任归结影响用能主体节能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
4.1.3 自我效能对节能行为的影响假设检验 本文假设,自我效能跟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效能跟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739(p<0.001),调整后的R2为0.564,同时假设均通过了F检验,说明自我效能跟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的反应越大,对节能行为的影响越大且责任归结、后果认知和自我效能对节能行为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其中自我效能与节能行为的正相关性最强,如表6所示。
表6 自我效能影响用能主体节能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
4.2.1 个人规范在后果认知与节能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检验 本文假设个人规范在后果认知对节能行为间的影响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前文分析已说明后果认知对于节能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下面进一步检验后果认知对于个人规范是否存在显著影响。这可以通过对后果认知与个人规范进行回归分析来检验。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的模型拟合情况见表7,F值为261.860,非标准路径系数β=0.630,p<0.001。模型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较高,达0.546。表明后果认知对于个人规范也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表7 后果认知影响个人规范的回归分析结果
下面进一步将后果认知、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进行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见表8,可以看出模型是显著的,同时调整后的R2高达0.446。从显著性程度来看,在控制后果认知的情况下,β=0.664,p<0.001,个人规范对于节能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说明假设4得到支持。从后果认知的显著性程度来看,β=0.052,p>0.001,后果认知与节能行为的关系变得不显著,说明个人规范起的是完全中介作用。
表8 个人规范在后果认知与用能主体节能行为之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结果
4.2.2 个人规范在责任归结与节能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检验 本文假设个人规范在责任归结对节能行为间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前文分析已说明责任归结对于节能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下面进一步检验责任归结对于个人规范是否存在显著影响。这可以通过对责任归结与个人规范进行回归分析来检验。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的模型拟合情况见表9,F值为149.955,非标准路径系数β=0.509,p<0.001。模型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较高,达0.407。表明责任归结对于个人规范也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表9 责任归结影响个人规范的回归分析结果
下面进一步将责任归结、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进行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见表10,可以看出模型是显著的,同时调整后的R2高达0.446。从显著性程度来看,在控制责任归结的情况下,β=0.839,p<0.001个人规范对于节能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说明假设5得到支持。从责任归结的显著性程度来看,p<0.005,责任归结影响节能行为的显著性降低,说明个人规范起的是部分中介作用。
表10 个人规范在责任归结与用能主体节能行为之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结果
4.2.3 个人规范在自我效能与节能行为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本文假设个人规范在自我效能对节能行为间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之前得出自我效能对于节能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下面进一步检验自我效能对于个人规范是否存在显著影响。这可以通过对自我效能与个人规范进行回归分析来检验。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的模型拟合情况(见表11),F值为435.473,非标准路径系数β=0.758,p<0.001。模型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较高,达0.667。表明自我效能对于个人规范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表11 自我效能影响个人规范的回归分析结果
下面进一步将自我效能、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进行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见表12,可以看出模型是显著的,同时调整后的R2高达0.571。从显著性程度来看,在控制自我效能的情况下,β=0.177,p<0.05个人规范对于节能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说明假设6得到支持。从自我效能的显著性程度来看,β=0.604,p<0.005,自我效能影响节能行为的显著性降低,说明个人规范起的是部分中介作用。
表12 个人规范在自我效能与用能主体节能行为之间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结果
4.3.1 行为约束对个人规范和节能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本文假设行为约束对于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按照检验调节作用的步骤,对行为约束、个人规范和节能行为构造交叉项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3),β=0.114,F=216.860,P=0.000<0.05表明模型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高达0.498。说明行为约束在个人规范和节能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表13 行为约束在用能主体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4.3.2 社会约束对个人规范和节能行为之间关系的节作用检验 本文假设社会约束对于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按照检验调节作用的步骤,对社会约束、个人规范和节能行为调构造交叉项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4),β=0.116,F=270.518,P=0.000<0.05表明模型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高达0.554。说明社会约束在个人规范和节能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且为正向调节作用,即受周围人影响会增强个人规范向节能行为的转化。
表14 社会约束在用能主体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以为推动上海高校各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带来以下启示:
(1) 上海高校有必要通过宣传等方式引导师生正确认识节能问题,加强师生道德教育,增强师生责任归属感,并鼓励师生为节能行为积极建言献策。
(2) 上海高校需要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如对水电量化收费,限制师生的水电使用。对积极实施节能行为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提升师生对自己节能行为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对浪费能源行为的师生给予负分累计,分数过低者提升水电费用,并进行通报批评。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高校能源浪费问题,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缓解城市能源使用压力。
(3)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适当强化监管,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对于高校进行制定节能目标并定期检查,高校也应当予以公示其季度和年度节能成效。
(4) 政府部门应当淘汰落后的、能源消耗大的项目,扶持节能改造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高校节能提供技术支持。
(5) 加强高校合作,以交流会形式吸收好的国际经验和做法,并且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推广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构建高校自身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和节能综合改造体系建设。
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① 后果认知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 责任归结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 自我效能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④ 个人规范在后果认知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⑤ 个人规范在责任归结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⑥ 个人规范在自我效能与用能主体的节能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⑦ 行为约束在用能主体的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⑧ 社会约束在用能主体的个人规范与节能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