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兵 程 洋 曹宁宁 袁桂阳 王少伯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 南充 637000)
家蚕人工饲料育是蚕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在生产上,人工饲料养蚕改变了养蚕必须依靠桑树来获得饲料的传统方式,是实行工厂化、省力化、集约化、规模化养蚕的重要途径,也是蚕桑产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象征[1]。
经过我国蚕业界近40多年的研究,目前小蚕人工饲料育在饲料配方、加工工艺、饲养技术等方面已基本成熟,同时随着时代发展,蚕茧生产对人工饲料育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由于缺乏人工饲料适应性良好的蚕品种,小蚕人工饲料育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是实现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实用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对于家蚕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研究表明,家蚕的摄食性一般包括取食和发育两个方面,而疏毛率作为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指标,既考虑了取食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生长发育[2]。
为此,本次试验对四川地区主推蚕品种1~2龄采取人工饲料育,3~5龄采取桑叶饲育,以疏毛率为指标进行摄食性调查比较分析,为选育适合四川地区人工饲料育的家蚕品种筛选育种材料。
1.1 试验材料
现行蚕品种:871×872、川山×蜀水、菁松×皓月、781×7532(川蚕 6 号)、夏芳×秋白、两广二号、芳·绣×白·春(川蚕27号)、蜀绣×渝春(川蚕26号)等;
原种:871、872、川山、蜀水、菁松、皓月、限1、秋丰、限 2、854B、781、7532、夏芳、秋白、932、芙蓉、湘辉、蜀绣、渝春、碧海。
家蚕人工饲料为M35人工饲料(桑叶粉含量35%,颗粒状),由山东农业大学崔为正教授提供。
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2018年春季在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家蚕品种改良实验室进行。
1.3 试验方法
1.3.1 饲育方法
每个品种(品系)按标准催青5蛾区,混合收蚁。1~2龄人工饲料育,温度29℃~30℃、相对湿度90%以上,黑暗、全防干育,每龄给饵一回。
1.3.2 调查项目及调查方法
调查项目:疏毛率
调查方法:收蚁24h,随机取五点,每点调查20头。
2.1 原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比较
表1 中系品种(品系)24h疏毛率多重比较
表2 日系品种(品系)24h疏毛率多重比较
由表1、2得知,中系品种川山B、川山A表现优异,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极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品种,疏毛率达到90%以上,中系品种24h疏毛率极差达到98%。日系品种872A、872B、皓月A、皓月B表现优异,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疏毛率达到86%以上;日系品种24h疏毛率的极差为88%。
由此可知,同一系统内,不同品种间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差异较大,其24h疏毛率差异在88%~98%之间;不同系统间,日系品种总体来讲对人工饲料摄食性明显优于中系品种,其24h疏毛率差异在15%左右。
2.2 一代杂交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比较
由表3可知,杂交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同样差异显著,同一杂交种正反交摄食性也有差异,且摄食性受母体影响较大。
杂交种中,蜀绣×渝春、皓月×菁松、川山×蜀水、菁松×皓月、两广二号正交、芳·绣×白·春、872×871等的疏毛率均在80%以上,而7532×781、781×7532、两广二号反交、夏芳×秋白、蜀水×川山等五个品种的疏毛率均低于平均值73.03%,而表现最差的 7532×781、781×7532 则只有35.50%和33.50%。
表3 杂交种24h疏毛率多重比较
3.1 试验结果表明,本次试验所选品种中中国系统和日本系统均有多个品种对颗粒人工饲料具有良好的摄食性,为下一步选育适应性品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说明我省具有选育适合本地区人工饲料家蚕新品种的资源优势,通过连续多代人工饲料育和系统选育的方法,一定能够选育出适合四川气候特点的人工饲料蚕品种。
3.2 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与品种有关。同一系统内,品种间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差异较大;不同系统间,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也有差异,日系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优于中系品种。该规律与以往报道一致[3]。
3.3 通过疏毛率比较发现,原种和杂交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成正相关,即原种人工饲料适应性好的,杂交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一般也较好。这也符合以往的研究报道结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