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优
(宁夏银川阅海小学 宁夏 750011)
“互联网+”政策自2015年由李克强总理提出后,为人民提供了更为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小学数学引用“互联网+”模式后,在实用性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在创新性方面教师可以构建“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重构教学目的与过程;在高效性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中的便捷软件来了解班级情况。教师以“互联网+”模式来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更新式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各行业领域应用甚广且充分发挥着实用性的作用。教师在线下教学中所讲述的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让学生温习,如微信公众号、QQ小程序等。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所用的PPT等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等上传,让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有遗漏点时也可以通过教师上传的内容来温故知新,补全课堂上未及时记下的知识点。教师亦可以将通知发送到师生群中,这样即使学生忘记某些重要的通知,也可以在使用手机时有相应的提醒。另外教师将一些数学课后的优秀作业展示到师生共用的平台后,还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攀比心”,让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学生存在的疑问点时,通过“互联网+”的实用性教学模式,不再需要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必须与教师面对面的交谈。例如学生学习方程,当学生不会解方程“2X+17=4X+5”时,学生可以通过微信视频电话实现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面对面”交流,此时教师只需要通过视频画面讲述如何将方程“2X+17=4X+5”化简求值,还可以给学生讲述解题思路,让学生自己去解,若有不对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视频画面及时指出。“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已经可以让师生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让教师随时教,让学生随时学,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更方便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的自我的去探索知识[1]。
“互联网+数学”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教与学的结合,“互联网+”的教学模型已经不单单可以依托教师、学生身边的内容,还可以应用互联网实例,以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作为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支撑与依托,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进行了重新构建。教学目标重建是指在原先以知识技能运用构建教学目标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互联网+”的模式,实现教师对学生以高阶思维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建是指将课本中的知识切块,分为逐个知识点,以知识点带入教学内容进而方便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教学过程的重建是将原有的“学生预习 教师教学 课后练习”的教学方式突破,构建以学生自我学习任务为主的预习过程,以预习难点任务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以互联网相关技术为支持的课后练习。
以上文数学方程一课为例,学生学习教师在网络上发出的预习视频后,在线上进行简单的任务性的自我测验,将 “X+1=16”这一类较为简单的方程作为预习时自我测验部分的任务内容,将学生测试结果以互联网数据判别是否合格,再让视频教学系统再次提醒不合格的学生重新观看视频,进行自我检测,以此类推。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点拆分后,以互联网中数据作为参考,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的展现出来,为学生设置难度层级,逐渐提升方程难度。教师先讲述预习时留下的任务“X+1=16”,再将方程中加入乘除法“4X=16”,最后将加减乘除混合到方程中进行讲解。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针对课后作业、课后小测验、课后实践活动内容大多以实体纸张作为凭借,让学生使用算数本、社会实践表格等,此时教师可能在学生提交时不方便统计情况,“互联网+”的应用高效的解决了这一类问题。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可以使用QQ小程序——作业,该工具可以直观的反映作业的提交状况,教师每次为学生作业打分,最后还可以由系统绘制学生近期作业情况的折线统计图,直观的反映出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将题目以电子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可以有效地减少纸张的使用数量,这也为环保贡献了一份力量。传统教学在小测验后教师对于成绩的统计需要人为的输入成绩,让成绩在Excel表格中体现出来。若需要更为直观的反映平均分、最高分等还需要教师自行操作,耗时长且操作复杂。若利用一些教学平台后,教师只需要批改主观题,分数以及排名平均分等将由教学平台自动为教师统计,提高了教师分析成绩的效率。
教师若需要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情况,不再需要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出题后去打印试卷再发给学生,只需要将试题上传到平台上并限定时间,在题型设计时要做好把控,对于各部分知识所出的题型应是不同的。继上文数学方程来说,“4X=16”这一类方程更适合填空题,“2X+17=4X+5”这一类更适合计算题,让学生在纸上写清过程后上传,教师批改主观题后由系统自动统计答题情况。
本文以小学数学方程一课为例,简要的论述了“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应用时具有的实用性、创新性、高效性,让教学模式从“预习 教学 作业”转变为线上体系联动的“互联网+”模式,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众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过程中既有学术性,又充满互动的乐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敢于拓展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