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训爽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1100)
安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制造业工业,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借风凭力融入“一带一路”。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安徽部分企业因招不到员工而减产或停产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和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紧缺常态化进一步凸显,一方面,安徽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安徽省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安徽省在“十三五”期间又迫切需要提升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率。如何充分利用安徽省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并进一步开发我省人力资源,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文化、经济、生态”强省的目标, 促使人力资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对策,既要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又要保障本地区充分就业,发展富民经济。
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调整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1]。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的互动调整与优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保持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根本保证。
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的内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人力资源的质量稳定性与产业机构的相对易变性,产业结构变化的前导性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时滞性,使得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互动调整的信度增大,效率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调整是正相关关系,建立二者良好的互动机制,实现二者的战略互动调整有助于经济发展,安徽并未真正实现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互动,二者的发展水平与调整速度明显与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二者的不协调发展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与瓶颈,这就是出现“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矛盾现象的原因[2]。
安徽人口数量大,人力资源数量增长快,但整体素质不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流动性大,稳定性不强,政府制定了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但落实不到位,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投入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重学历教育而轻职业教育,在职人员培训滞后。
在调整趋势上,建立人力资源供需联动机制,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对接体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与各级各类学校做好供需对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高等学历教育阶段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力度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3]。
安徽的产业结构调整依次经历了由“一、二、三”过渡到“二、一、三”,并演进到’“二、三、一”。三个产业就业结构也逐步趋向合理。由于安徽农业比重较高,效益很难提高,三个产业内部也存在层次不高,并且就业滞后,劳动生产率低且流动性大等问题[4]。造成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存在以下难点:①区位上想“泛”进长三角,但处在比较劣势在产业分工中不利。②在资源禀赋上仍是农业大省,难以发展第三产业。③安徽省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欠佳,致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运行的一般趋势,安徽只有把自己置身与其他省份和地区更加紧密的相互联系中才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所以构建适应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体系一要以与其他地区经济合作为导向,秉承平等互利,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精神。地区之间建立起一种以协商为基础的横向经济联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二要以产业结构平衡为目标,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加大在职人员培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使人力资源对产业结构平衡起推动作用[5]。
安徽人口数量大,人力资源数量增长快,但整体素质不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流动性大,稳定性不强,政府制定了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但落实不到位,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投入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重学历教育而轻职业教育,在职人员培训滞后。如何加强安徽省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安徽的产业结构调整依次经历了由“一、二、三”过渡到“二、一、三”,并演进到’“二、三、一”。三个产业就业结构也逐步趋向合理。由于安徽农业比重较高,效益很难提高,三个产业内部也存在层次不高,如何做到: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就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吸引并留住人才,不论是高层次人才,还是基础性人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促进人才工作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