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燕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000)
想象并非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需要学生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有根据地大胆想象。因此,教师对课后习题不能贸然行动,而需要在理解内容、品析语言的基础上,把握文本内在的情感和内涵,让学生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深化认知、蓄积情感、储备表象,从为后续的大胆想象奠定基础。
以《彩色的梦》一文的教学为例,我们不妨来看看统编版教材在这篇课文后所设置的练习: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很显然,编者不仅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想象铅笔画出的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指出了完成这一道题的方法,即边读边想。学生只有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知,对文本有了整体性、统整性地把握,才能在阅读中通过想象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才能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过程中,有画面可描述、有储备可运用[1]。
想象绝不是浮游在空中楼阁的虚无存在。学生思维意识中所储存的表象性资源越发丰富,生活化的原始经验越是厚重,所表现出来的想象意识和想象能力就越发显得高人一筹。为此,教师可以想方设法链接生活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储备,从而将想象之根扎在课堂中。
比如《枫树上的喜鹊》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看到下面的情境,你会想到什么?试着写下来。下面所罗列的都是课文中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对话,编者要求借助这样的对话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很显然,这些对话其本质就是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之间温馨亲情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在落实这一道习题时,就可以让学生先回忆自己是否与爸爸、妈妈有过这种对话的经历,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储备基础性的认知经验,然后再用这样的认知和经验来审视和解构习题中所罗列的情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
有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地引流与浇灌,学生表象储备丰富起来,对于这些与生活相关的习题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地表达和训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关键性能力不断发展。
学生的想象力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能够保持在同一个的水平上,这种想象的思维质态与当时的情境匹配之后,才能被真正地唤醒和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这一类型的课后课题时,教师就不能让学生单就着题目干做练习,而需要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契合的语境,引领学生在批文已入情,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再造性想象,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更多的情境。
比如《枫树上的喜鹊》一文课后习题,编者提供了“喂虫子”的情境。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性补充,结合自己的常态生活和其他文本中的板块内容:学习生存本领、梳理自己的羽毛、一起玩游戏等。他们在感知和经历的过程中也积淀了丰富的认知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围绕着“学习生存本领”“梳理羽毛”“一起玩游戏”等活动的想象。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勾连,将这些活动中人物可能出现的状态、言行和心理等细节复现出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先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认知营造出鲜活的情境,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情境进行了拓展和补充,借以不断历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原始经验、思维特点都是不同的,他们解读文本的切入角度和最终所形成的阅读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即便阅读同一篇文本,关注的是相同的语境,聚焦的同一个词语,学生由此所形成的想象也绝不会雷同。这种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想象成果,更需要学生借助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加以表达与呈现。因此,课后想象类习题的训练我们不能停留于让学生沉浸在情境自主想象的层面,而需要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之后,尝试运用独特化、创新化、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将自己想象出来的内容以与众不同的形式,在迁移表达的过程中逐步渗入到想象的境界之中。
以《沙滩上的童话》这篇课文为例,课后习题第二题要求根据开头编故事,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开头语言有“在一片沙漠里,有……”“从前,有一座大山……”,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编者还分别补充了六组词语:1.城堡 堡垒;2.凶狠 凶恶;3.攻打 进攻;4.火药 炸药;5.赞赏 赞美;6.合力 合作。很明显,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故事的创编,编者先后为学生搭建了两个层级与阶梯:一个是明确了开头,为故事的创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个则是罗列的六组由近义词所组成的词组,给学生一把进行故事想象和创编高效的钥匙。为此,教师本着训练学生个性化表达能力,就可以鼓励学生从“不一样”的视角来创编、想象故事。此时,学生的思维都被充分激活,想象意识在课堂上空肆意驰骋,从而享受想象带来的愉悦体验。
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的使用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凭着自己一厢情愿地理解来教学,而需要把握课后习题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准确定位这一篇课文针对语文要素所承担的任务,这一道习题所指向的具体内容,并从习题设置的类型和难度采取相应的不同策略,在意识、兴趣和能力等不同的方面相机提升学生想象的综合性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