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倩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
药物成瘾(drug addiction)俗称毒品成瘾,是由于药物的反应而形成的有强烈生理、心理需求而导致的身心成瘾。药物成瘾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磨灭的负性影响,还严重危害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据统计,全球约有2.75亿人至少使用过一次毒品,其中近3100万人为吸毒成瘾者。截至2018年底,在我国现有240.4万名吸毒人员,而药物复吸率高达90%左右。
药物成瘾者戒瘾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预防和控制成瘾者完成脱毒后的复吸问题。通常来说,三个月即可摆脱对毒品的生理依赖,导致复吸的深层原因在于成瘾者对毒品的心理依赖,即“心瘾”。所以,对戒毒而言而言,心理上控制对毒品的渴求是促进药物成瘾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运动有益于体质健康,当前运动对大脑的益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运动还具有无药物副作用、绿色安全、低成本、易推广和易执行等优势。因此,运动已然成为药物成瘾者干预的重要方式。
运动处方的具体内容包括有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率。运动处方需要根据个人具体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制定科学定量化的体育锻炼计划,使其进行有计划的、周期性体育锻炼,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身心的目的。
药物成瘾者的运动训练的形式通常有以下三种:1)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的耐力性训练。如跑步、功率自行车、跳绳、各种球类运动等等;2)无氧运动: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肢体功能和形态的力量性训练;如哑铃练习、器械练习、还有俯卧撑等徒手的力量训练;3)身心运动:在运动时伴有沉思、本体感受觉知等内容,如太极拳、瑜伽、气功(八段锦)等。除了传统的身心运动项目以外,研究者根据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还创立了一些新型体育项目,如太极健心操、戒毒康复操,体育游戏等。当前临床实验中,最常采用的运动训练方式为有氧和身心运动,最常见的运动种类为跑步,太极拳以及各种操类训练,这些运动通常以集体训练的方式进行。如庄淑梅在“运动疗法对女性海洛因戒毒者心理健康状况干预效果的研究”中将98名海洛因戒毒者分为有氧运动组和瑜伽运动组和无运动的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运动干预。类似的研究还有王东石的“有氧运动对甲基苯丙胺类依赖者体适能、渴求度及情绪状态的作用 ”,王腾飞的“健心操改善男性强戒人员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实验研究”,耿敬敬、朱东、徐定的“太极康复操对强制隔离女戒毒人员的康复效果”。对于运动干预药物成瘾者的实证研究中,很少涉及无氧运动。只有刘羿和袁荣幸在其运动处方中添加了无氧运动。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通常分为大、中、小三个强度。不同的运动强度产生作用是不同,在运动干预前先要确定运动强度,运动进行时需要对强度进行监控。运动强度大小可用心率、最大摄氧量(VO2max)、梅脱(MET)以及自我感觉评价量表(RPE)来确定和监控。在药物成瘾的运动干预中最常采用中等强度,并以心率和RPE来确定及控制运动强度。大多数研究显示,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取得较好的心理效益。过大的运动强度可能会增加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运动强度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适中的运动强度,不仅能够消除紧张、疲劳、改善负性情绪,还能够促进和改善认知功能。有研究者采用65%~75% HRmax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进行干预12周,结果表明显著减缓了MA依赖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还有研究发现,一次性中等强度也能够提高物质依赖者的抑制能力。
在运动干预中,需要对短期或急性(即一次性)运动和长期运动这两个运动时间概念加以区分。短期运动主要指一次性的运动,其心理、生理变化类型是短暂的,产生的效益一般从运动开始(几秒或几分钟)后产生,到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即消失。一次性运动的优势在于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可控性较高。长期运动是指从几周到几年不等的不断规律性运动,产生持久的心理、生理变化。长期锻炼的优势在于更贴合实际,产生变化的结果更加明显、真实,但是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难以说明运动干预可以在多大程度解释药物成瘾者所产生的的改变。药物成瘾的运动干预研究中,常见的长期运动干预时间为8周、3个月或者6个月。在这些长期运动干预中,会根据不同目标划分为不同阶段。如朱晓东将为期三个月的运动干预划分适应阶段(3 周)、强化阶段(6 周)和提高阶段(6 周)。通常来说,运动6周或者运动干预大于6周能够取得较好的心理效益。如王东石研究结果表示6周的有氧运动能有效缓解戒断者对毒品的渴求。郑志军的实验研究显示,在运动干预 8 周后,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出现显著差异而且相对稳定。药物成瘾领域也有涉及关于急性运动的研究。如有研究者让甲基苯丙胺类依赖者参加20min中的强度有氧运动,来研究急性有氧运动对新型冰毒成瘾者渴求度、情绪状态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生理学运动处方中强调控制运动频率在每周 2-4次,大多数锻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也采用每周2-4次。药物成瘾的运动干预中,运动频率通常设置为每周3-5次,另外运动频率会根据运动强度大小而设置。如郑志军的研究中,进行大强度运动干预时每周运动频次为3次,中等强度运动则采用每周至少4次。科学安排运动次数,才能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综上所述,药物成瘾领域的运动处方多采用每周3-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或身心运动。这样的运动处方比较符合药物成瘾者的身心状况。
在探讨运动对药物成瘾者的干预效果时,主要集中于渴求度、抑制功能、情绪状态。渴求度是评估药物成瘾者复吸发生率的有效指标,而情绪改善和抑制功能提升是戒毒人员康复的重要潜在因素。研究者们主要从主观自我报告、行为测量法、生理记录进行评估。自我报告最常利用的心理量表有SCL-90症状自评量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SDS抑郁自评量表、SAS自评焦虑量表等,此外也有研究者采用SCS自我控制量表、生命质量量表、社会支持等等。行为测量中最常使用GO/NOGO、stroop范式评估抑制能力、注意偏向测试(点探测范式)考察戒毒人员的渴求度。为了明确运动干预对药物成瘾者们的影响,有的研究者会利用电生理和脑功能成像技术记录被试的生理变化,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皮肤电等等。
运动干预能够促进药物成瘾者心理健康,降低渴求度。如王东石和朱婷(2017)利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发现经过6周有氧运动后的被试的渴求度显著下降,并延续的12周干预结束;龚丹(2019)等人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进行2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结果表明急性有氧运动同样能减低成瘾者的渴求度,其减缓效应从运动中延续至运动后60 min。有研究通过GO/NOGO任务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来评估戒断者的渴求度,结果也说明了运动干预能减缓药物成瘾者的渴求度。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基本情绪可以分为正性和负性情绪(彭聃龄,2014)。负性情绪不仅仅是造成药物成瘾的动机之一,更是诱发药物心理渴求并推动成瘾个体产生复吸行为的重要因素。运动干预被证明能够有效缓解药物成瘾者的负性情绪。有实验研究发现,强戒人员经过17周八段锦运动干预后,抑郁和焦虑水平明显下降。梁雪萍的研究中将有氧健身操和瑜伽结合对女性新型毒品戒毒者进行三个月的干预后发现,她们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也得到缓解。其他运动如跆拳道、改编后的健心操、太极拳、一次性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八段锦、功率自行车等等均能够有效的改善戒毒人员的负性情绪。
抑制控制是指在追求认知目标时抑制对无关刺激的反应能力,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Harnishfeger(1995)将抑制控制功能分为行为抑制和认知抑制,行为抑制是指对优势行为潜在的有意识的控制,如抵制诱惑、延迟满足、运动抑制和冲动抑制,而认知抑制是对认知内容和认知过程的控制,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人们在执行某项任务时,若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或思维方式,会形成一定的行为或思维惯性,导致错误的发生。抑制能力弱的个体更难抵制诱惑和冲动,产生行为惯性的可能就越大。在药物成瘾方面,有研究者采用go/nogo 、stroop、flanker任务等行为实验研究证明药物成瘾者抑制能力较正常人更弱,表现为正确率更低且反应时更长。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运动干预后,戒毒人员的抑制控制功能得到改善。如王艳秋和周成林(2015)等人将改编过的Go/Nogo任务成绩和ERP数据作为测量抑制能力的指标,结果发现中等有氧运动能提高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抑制能力,以达到辅助戒毒的效果。杨淇齐(2017)的研究结果表明,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戒毒人员的抑制能力,减少复吸风险。
如上所述,运动干预能够明显改善药物成瘾者的负性情绪,提升抑制能力,降低心理渴求,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此外,既往药物成瘾者的运动干预中,大多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种类也相对有限,鲜有关注到无氧运动、大强度对药物成瘾者的影响。在今后的运动处方中可以根据成瘾者的身心情况增加无氧、大强度运动,增加运动种类,丰富运动处方的设计,探讨其对药物成瘾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