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首都,与时俱进
——北京开放大学60年

2020-01-06 22:41张岱霞张纪勇王想年
开放学习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办学北京大学

张岱霞 张纪勇 王想年

(北京开放大学,北京 100081)

北京开放大学是由北京市政府举办、北京市教委主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其前身为1960年创办的北京电视大学,是全国建立最早的电视大学。1966年因故停办。1979年复校,定名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

北京开放大学实行系统办学,建有遍布全市城乡的教学网络,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中,提供灵活、便捷、公平、开放的教育服务,为促进首都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应运而生,与时俱进

从北京电视大学的创建,到复校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再到现在的北京开放大学,历史见证着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大学的发展历程。其间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既体现了六十年来远程开放教育的一脉相承、水到渠成,又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战略转型和发展跨越。

(一)建校——北京电视大学

20世纪50年代末,中共北京市委积极响应党中央要加快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号召,提出了“以多种多样形式,发展业余高等教育”的方针,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的大批高等专门人才。市领导敏锐地预见到面世不久的电视传媒在教育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前景。1960年1月,北京市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邓拓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共同提出了开办电视大学的倡议。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同意,北京市委大学科学部批准,北京电视大学诞生了。1964年,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兼任北京电视大学首任校长。

学校白手起家,开始连教师、教材、校舍和电视机这些办学必需的人员和设施都不具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第一代电大人的努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必备条件准备就绪并开始招生办学。

1960年3月8日,北京电视大学正式开学。建校时的北京电视大学由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电视台等单位协助办学。学校采用电视、函授等方式教学,开创了“一人教,万人学”“坐在家里上大学”的新型教学形式,受到了求学者的广泛欢迎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北京电视大学从建校到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办,6年时间共招收学生5万多人,累计培养大学专科毕业生6千多人,单科结业3万6千多人次。他们中的多数人成了单位的骨干,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短短几年时间学校就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多快好省培养人才的新路子。

(二)复校——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适应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同时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新时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当年4月,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定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1979年1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学校恢复办学,校名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北京电大”)。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包括北京电大在内的全国各省级电大同时开学,自此开始形成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县级电大组成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系。

复校初期,北京电大着力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文化大革命”中被耽误的一代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电大,这所开放的大学,向渴求知识而又无法跨进大学校门的人们,打开了通向高等教育的另一条道路。为缓解改革开放初期首都人才严重短缺发挥了重要作用。

复校后的第一个十年,学校先后开办了理工、文经、政法等学科门类30余个专业;建设了电子技术、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实验室和电化教育室;成立了电视课程制作部门;创办了学刊编辑部;校本部专职教师从1979年的14人增加到1988年的129人;发展创建工作站、教学点80多个;拥有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的专用教学频道;为北京市培养了近4万名大学专科毕业生。

学校非常重视教学与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强调“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因其良好的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在首都赢得了声誉。社会对北京电大毕业生普遍感到满意,认为他们有专业知识,有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20世纪末,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标志,远程开放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99年4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1999〕1号)。该项目旨在探索并构建电大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通过中央电大的考察和评估,北京电大首批参加了试点工作。

1999年秋,北京电大从法学、金融学、英语三个本科专业和金融专科专业开始先行试点,后逐渐扩大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护理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和30多个专科专业。开放教育试点,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显著提升,北京电大系统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影响力不断加强。学校取得了规模、质量、效益的同步发展。从试点之初到2012年,北京电大开放教育累计注册学生252 927人,累计本专科毕业133 082人,有7 077人获学士学位。

(三)更名——北京开放大学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且明确要求“办好开放大学”。

2012年,教育部批复“北京开放大学可以设置本科专业”“可授予学士学位”。学校遵循开放办学的规律和需求,借鉴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持续推进校内改革,不断规范完善办学制度,促进教师能力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支撑和融合,加快自主专业课程建设,几年来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15年,北京开放大学开始本科专业招生,2016年通过北京市学位办评审获批学位授予权。截至2019年,学校建设了服务首都城市发展和基本民生的自主本科专业14个,共招生12 430人,毕业938人,其中373人获得了学士学位。

更名为开放大学以后,国家开放大学批复北京开放大学组建北京分部,继续承担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业务。从更名到2019年底,北京开放大学本着与自办专业错位发展的原则,为国家开放大学50多个本专科专业共招生11.5万人,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教育仍然是北京开放大学的重要业务。

二、勇于实践,不懈探索

建校60年,学校既有过兴旺发达的繁盛时期,也有过低谷徘徊的困难时期,其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跨越和转型。北京开放大学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经过不断改革和探索,逐步确立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率先举旗,开启现代远程教育的先河

作为创办最早的电视大学,学校从建立伊始就承载着发展新型教育的重任。这主要表现在:利用电视等大众媒体开展远程教育,创建了“一人教、万人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著名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北京电视台的播出手段,走出了合作与开放办学的新路子;采取单位保送入学、课程单科独进、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突出了成人学习的特点;设立工作站,形成了遍布全市的远程教育系统,把高等教育送到学习者身边。学校早期所进行的这些探索和尝试,已显现出了后来被公认的电大优势与特色的雏形,也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复校,为全国电大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勇于开拓,探索适应需求的办学形式

1986年,国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包括全国电大系统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从此,统招生成了北京电大的主要招生形式。由于受招生指标限制等因素影响,电大生源由大规模学历补偿教育的高峰渐渐进入低谷。对于一个以规模办学为优势,下设几十个办学单位的大学来说,电大向何处去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发挥优势、找准定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电大人为生存而奋斗、为发展而探索、为适应社会需求而改革的开拓时期。

这一时期,全国电大系统开展过几个规模较大的试点项目,由于实行“宽进严出”,为在职人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受到欢迎,报名人数众多,影响也很大。这包括1979年开始的“自学试听生”试点,1993年开始的“大学基础教育”试点,1997年开始的“注册视听生”试点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试点没有坚持下去。

这一时期,北京电大也在积极开展调研,总结办学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努力提高办学层次、拓展办学形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开展联合办学和对外办学。比如1989年率先开办的第二学历教育,1996年开办的“专升本”教育,1999年开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1995年开办的对外汉语教育,等等。全校教职工克服困难、不懈探索,使学校逐渐走出了困境,获得了发展,为世纪之交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实现跨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999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施,是全国电大系统的一次腾飞,实现了从以广播电视教育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远程教育向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远程教育的提升和跨越,基本形成了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依托电大系统构建的教学与管理网络的“天、地、人”三网结合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架构。

试点期间,北京电大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认真研究制订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快建设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努力开展教学支持服务。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技术和研究四支队伍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系统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得到了显著加强。学校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重点明确、结构完整的 “‘五突出’教学模式”(突出网络环境、突出多种媒体、突出学教并重、突出服务互动、突出关键环节)和“‘五突出’教学管理模式”(突出系统优势、突出观念更新、突出课程主线、突出教学过程、突出质量保障)。

试点项目的实施,让北京电大系统的综合办学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教育部总结性评估专家组对北京电大的试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北京电大系统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显著成效,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实现了新的跨越,远程教育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构建起了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框架,并赢得了广大学生、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

(四)战略转型,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2012年,北京开放大学正式成立。开放大学是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作为专门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电大人,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懈奋斗了几十年。

1996年全国电大工作会(黄山会议)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的发展总目标,强调做好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两大命题,吹响了全国电大系统向开放大学目标前进的集结号。1998年1月12日,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市电大教育工作会,北京电大首次正式提出建设北京开放大学和北京市远程教育中心的目标。2006年9月12日,北京电大向北京市教委提交了筹建北京开放大学的申请报告。2012 年,北京市政府向教育部申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北京开放大学的函》(京政函〔2012〕33 号)。那些年,学校做了大量的各项准备工作并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和评估。

根据《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开放大学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初步建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成熟,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条件更加先进,学习制度更加灵活,办学体系不断完善,基本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保障。”

为此,学校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项目的建设计划,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和社会合作并付诸实施,包括:有学科和行业优势特色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便捷高效一体化的学习平台和教学管理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设计;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市民终身学习资源中心;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与学分银行、人才队伍、远程教育与首都终身教育研究基地,等等。

三、发挥优势,服务首都

自建校以来,北京开放大学以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其远程开放教育和系统办学的优势特点,开展了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紧贴需求的学历、非学历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当班人中取得了骄人业绩,为首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为首都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北京开放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建校时期,为广大青年建设者提升学历;在改革开放的复校时期,为被耽误的一代青年举办学历补偿教育;在当今进入学习型社会时期,为大众提供终身教育服务。一路走来,始终把社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把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优质教育作为自身的使命,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建校60年来,北京开放大学累计培养学历教育本科毕业生近10万人,大专毕业生27万余人,中专毕业生19万余人。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已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被誉为“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有的扎根基层,艰苦创业,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有的锐意改革,不断进取,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他们中间有全国劳动模范,有“十大杰出青年”,有“三八红旗手”,有国际大奖获得者,等等。他们中更多的是基层的骨干,是推进首都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开放大学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利用遍布全市城乡的教学网络,开放办学,系统办学,为首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为首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

(二)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北京开放大学主动适应首都教育的需求,灵活设置、适时调整专业,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积极开办国家开放大学各类统设专业的同时,努力体现着自己的特点。

学校开设了理工、经济、文法、管理、外语等学科门类几十个专业,重点培养来自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普通劳动者。例如:为适应首都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科室干部的知识提升需要,开办了经济类企业管理专修科(厂长经理班);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公关人才的需要,开办了公共关系专业;为满足改革开放对外语人才的急需,开办了英语专业;为服务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办了乡镇企业劳模班。由于这些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因而受到了广泛欢迎,招生咨询和报名时经常人头攒动,场面热烈。

此外,学校为满足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于1983年起开设了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会计、金融等多个经济类专业;为适应首都信息化迅猛发展对计算机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985年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其后又陆续开办了软件开发与应用、网站编程、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专业且参与了联合培养计算机工程硕士试点项目;1985年为适应北京市二轻局的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为适应华北电管局行业发展需要开设了用电管理等专业。

近些年,为适应商贸和服务业发展,开设了电子商务、广告、物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为培养安监局系统的安全检查员,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为服务基本民生需求开设了法学、城市管理、旅游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等专业;为面向北京新农村建设开设了园艺技术、农村行政管理专业。这些按需开设的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深受用人单位和学习者欢迎。

(三)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课程资源

北京开放大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文字、音像、多媒体、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形成优势和特色。学校与著名学者合作,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非常珍贵的教材,深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名作家讲座》,收录了冰心、萧乾、夏衍、丁玲、曹禺、艾青等著名作家的讲座内容,弥足珍贵;《唐诗宋词选讲》聘请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赵仁珪、杨敏如主讲,文字和音像教材质量俱佳,在社会上很受欢迎;聘请著名学者罗哲文领衔主编的《北京历史文化》作为电大学生的通识课教材,播出的电视课程在社会上也引起极大反响,文字教材被评为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学校注重建设优质课程和学习资源。几乎每年都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资源、流媒体、小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在中国教育电视优秀节目评比、中国高校电视节目评比、国家精品课程评选、国家开放大学课程资源评比等多种高级别教育资源评比评选中获奖或被评为精品课程。学校逐步建成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库,品类丰富、使用便利;终身学习视频资源近35万分钟,其中,自建视频课程资源240多个系列、5 000余集、84 000多分钟,努力满足首都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

(四)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学校注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在稳步推进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学校对非学历教育提出“办多、办活、办出特色”的目标,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举办各种岗位培训、职业培训、社会教育等项目。例如:首都窗口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有35万人参加;2005年至2009年的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每年都有上万名一线职工参加,其中1 200多名学员续接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专业;由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电大、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片《来到北京》,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内容,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教育电视台多轮播放。

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亟待提高在职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学校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各行各业,包括市属机关单位提供教育服务。组织开展保险代理人、证券代理人、会计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机关处职干部岗位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等社会或行业培训考试服务,已经为500多万人次提供了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学习服务。

(五)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学校在服务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在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建设了“北京学习型城市网”,后又开通了“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网(京学网)”,首批注册人数达37万人;成立了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2016年10月,学校获批设立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全市社区教育工作。

学校分别与市妇联、市安监局、市老干部局、市科委、市教委合作,建设课程,开展培训。例如:培训小学教师英语口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研修、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职业技能等共约7万人;积极开展职成教、社区教育教师和社区管理干部培训。

1997年初,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学校建立了北京老年电视大学,与15所老年电大分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为年长者提供保健、养生等各类远程和面授课程。2019年11月8日,学校获批设立北京老年开放大学。

2019年9月24日,市教委批复同意在北京开放大学设立北京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将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建设的规律,完善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内部管理和运行的机制,总结积累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建设经验,为全市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四、特色前行,任重道远

北京开放大学的建立,标志着学校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而进行一次重大的战略转型,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节点,回顾北京开放大学成长壮大的发展轨迹,处处体现着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充分发挥;在这个历史节点,面向新时期的发展,我们仍需不懈探索,特色前行。

(一)积淀特色文化,激发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60年的追求与探索,学校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与特色文化,包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开大精神;“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好学力行、弘毅致远”的校训;面向首都、面向基层、面向京郊农村,以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日常工作中遵循的“四三三一原则”——做好为学生、分校、教学、教师这四方面服务,增强责任、机遇、忧患这三项意识,达到学生、分校、上级三满意,塑造学校作为一所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新形象。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并指引着一代代开大人朝着建成首都人民满意的开放大学的愿景而努力。

(二)加强办学能力建设,形成“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肩负着“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努力让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使命,注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手段开展教学,不断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从上个世纪60年代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收看教学节目的学习方式,到目前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有支持的自主学习,学校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以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为目标,以适合在职成人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为内容,以整合优化的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的学习环境为支撑,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用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运作体系。

(三)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构建覆盖城乡的办学网络

系统办学是北京开放大学几十年发展所形成的优势,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校通过设在全市各区、行业系统的近50个教学单位,构成了覆盖北京城乡的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和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将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输送到学习者身边。从开放教育试点时期提出的“为分校服务”,到现在提出的“三个共同体建设(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感情共同体的建设)”,强化系统是学校一以贯之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开放大学系统建设标准的确定和一系列促进系统教学单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支持服务水平的措施出台,学校办学系统的凝聚力和综合办学能力正在实现新的跨越和提升。

(四)优化信息化建设,让在线学习环境更加便捷

近些年,学校一直在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校园网全面优化、升级改造和数字化校园一期、二期建设项目,信息化服务已经融入学校的各个领域,实现了业务互联协作、数据交换共享;建立综合教学教务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各环节的信息化服务与管理;优化了Moodle学习平台功能,可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答疑、作业、测验和考试的一站式在线学习环境。学校“平台+模块”的智能环境正在建立并日趋完善。

(五)统筹社会资源,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进展

近年来,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北京老年开放大学相继落户我校。为此,学校成立了社区学习服务联盟,分阶段选拔和培训千余名社区教育、家庭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学习指导师;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协同联动机制,推进社会工作并开展女性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社区志愿者和家政服务人员的培养与专业培训。学校负责运维“京学网”,鼓励各类院校、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北京市终身学习数字化网络平台开设在线课程,初始阶段在线课程有9万余分钟;开展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数独”项目、首都市民学习之星评选和奖励工作以及基于“互联网+”教育领域精准扶贫等相关合作项目。学校将以此为起点,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能力,更好地服务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

(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学校师资队伍逐步扩大,职称结构不断优化。高级职称岗位设置结构比例从35%提高到50%,正副高职称之比由1:7提高到1:3。学校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建设四支专业化队伍。学校取得副高级和正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自主评议权,且正在探索建立适应开放大学教学特点和学习者学习体验的教师评价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

(七)构建合作共创共建共享新模式,建成一批特色学院

学校不断探索着“政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立了校部(学院)与系统分校以及合作办学单位(行业、企业)的两级办学体系;合作开展新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并共同进行教学管理,探索基于网络教育的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发挥混合所有制学院办学机制优势。学校将在推进自主办学特色发展的同时,继续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八)打造特色科研方向,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围绕终身教育重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建立了省部级科研平台,2017年首都终身教育研究基地落户学校;建成两个校级科研平台,成立智能教育研究院和网络教育研究院;搭建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建立的博士后培养基地初步完成。学校开展了两期高精尖项目区块链高层次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学校以开放远程教育为特征、服务教学的科研有了较扎实的基础,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提升学术能力。学校还注重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一甲子辛勤耕耘结硕果,六十载砥砺奋进谱新篇。60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北京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实现教育公平,助力政府提升市民素质和幸福指数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办学实践中发挥了开拓作用;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中开展了有效的工作;在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穷国办大教育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北京开放大学为服务首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北京开放大学正在建设成为具有首都特色、服务城市发展的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办学模式将更加开放,运行机制将更加灵活,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将更为强大,数字化学习环境将更为智能,专业和课程体系将更具特色,学习方式将更加便捷,在线教育特色将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提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混合式的教育服务能力也将明显增强。

北京开放大学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引领,树立开放、灵活、优质、便捷的办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2016年北京市14个委办局联合发布了《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京教职成〔2016〕8号),提出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并推出“十大工程”。其中,“京学网”、学分银行、职工素质提高工程、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指导服务等五大工程明确提到依托北京开放大学建设。北京开放大学已经起步,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首都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北京开放大学任重道远,再续辉煌!

致 谢

本文得到《北京开放大学志》编撰工作组唐荔、奚其智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猜你喜欢
办学北京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