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朋辈模式探究

2020-01-06 22:21
关键词:朋辈学长适应性

何 晔

(浙江海洋大学 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大一新生是高校学生中特殊群体。由于角色的转变和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着诸多适应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可能会引发学生心理、学业、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朋辈教育是针对当前新生始业教育缺乏实效性、新生适应性问题存在复杂性、辅导员队伍紧缺等诸多问题提出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发挥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榜样示范作用,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帮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一、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教学模式变化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与高中截然不同,高中教育是应试教育,主要采用填鸭式教育,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外时间被大量的家庭作业、练习占据;大学教育则是传承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教育,教师更多地采用“引导式”教学,教师讲授少、学生讨论多,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需学生自我安排。如果新生缺乏自我监管能力,不能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那么就会在学习上产生强烈的不适应,可能会出现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较差、挂科现象严重等问题,最终导致学业问题。

(二)学习压力变化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在高中阶段,大家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父母给予的以及升学任务带来的压力,大多数学生能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这些压力,缺少了教师、父母的监督,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要干什么,学习目标不明确,发展方向不清晰,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缺失,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旷课、迟到、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少数学生沉迷于恋爱不能自拔,不求上进、无所追求,结果导致大学四年光阴虚度,无所事事。

(三)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性问题。现在大学新生大部分都是“00”后,进入大学之前生活一直以“学习”为中心,生活起居大多由父母照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之后,离开了父母的照顾,所有事务需要亲自打理,不少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就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应。此外,南北方气候、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也会让部分新生产生不适应感。

(四)人际交往模式变化带来的适应性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人际交往模式从高中时单一的学习型人际关系转变为多元化的人际关系。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又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极易产生不适应。比如,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不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此外,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娇生惯养使得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集体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很容易产生寝室矛盾、意见纠纷等。

上述这些适应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极易引发诸如内心失落和迷茫、自卑、虚荣心强、情绪不稳定、灰心失望、缺乏信心、萎靡不振等心理不适应,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开展朋辈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朋辈教育模式符合党中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开展朋辈教育,符合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 号)也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2]朋辈教育作为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载体,完全符合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希望和要求。

(二)朋辈教育模式顺应教育基本规律

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实施朋辈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一是主体间性理论主张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都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且两者之间教育平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产生相互影响。[3]二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周围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获得新的行为方式或者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方式”。[4]三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和交朋友小组互助等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向周边的人学习。[5]四是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基因及家庭,是造成个体差别的重要影响因素”。[6]由此可见,朋辈教育模式顺应了教育和心理学基本规律,更加注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拉近了学生的距离,能有效提升大学新生教育和管理的成效。

(三)朋辈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增强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效果。现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辅导员、班主任的施教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传统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实效不甚理想。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通过让年龄层次相近、经验相似的学生以倾听、交流、聚会等方式对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多地呈现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性,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二是有助于锻炼高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担任朋辈教育任务的高年级学生,需要在学业、生活、心理、情感等各个层面给予新生帮助和指导,他们由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这对学长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些指导、沟通、交流等过程中,他们自身需要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做事的责任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三是有助于减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单单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远远不够,无法很好地应对当前日益变化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形势。运用朋辈教育模式,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激励、教育作用,使他们成为辅导员的“好帮手”,对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好学长”模式在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

H 大学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为充分发挥朋辈力量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自2013 年以来,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开展了“好学长”项目,助力新生成长,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好学长”项目概况。“好学长”项目是以高年级学生引导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的朋辈教育模式,以学院学生党员(含预备、积极分子)、学生干部、高年级优秀学生为主,研究生为辅;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寝室、指导项目等配备学长,进行分类指导,旨在促进新生较快、较好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强化好学长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自我教育。

(二)“好学长”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方式。一是“好学长”接待志愿活动。帮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新生报到接待和服务工作,为新生及家长提供引导服务,并提供新生在入学之初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各类信息,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二是“好学长”入寝室结对活动。每位好学长结对一个新生寝室,经常性与新生开展交流,比如向新生介绍学校、学院的有关情况,讲解校纪校规,传授大学学习、生活经验等。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新生的学业情况、家庭状况、心理活动、人际交往、生活困难、情感挫折等方面问题,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并将新生的问题、困难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反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三是“好学长”论坛系列活动。挑选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长,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系列论坛讲座,让好学长们分享自己在专业学习、学科竞赛、考研、出国、创业等方面的经验、心得和体会,帮助新生及时确立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四是好学长参与班级管理,承担班主任助理任务,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和建设,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引导新生正确处理好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积极创建文明和谐、团结向上的班级集体。

(三)“好学长”模式的成效与作用。“好学长”项目自运行以来,累计选择了500 余名学长,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好学长”模式丰富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形式和内涵。新生通过与结对学长的个别咨询、交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学长论坛、经验交流等方式,以学长的个人成长经历来感染激励新生,更好地激发新生的学习动机,尽早树立奋斗目标。二是“好学长”模式有效提升了学长的综合素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群体,在这批好学长中,有85%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40%左右的学生考上国内研究生或出国读研,1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家电网、公务员等事业单位工作,也有一些学生荣获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四)“好学长”项目存在的问题。一是好学长作用发挥的持久性不够。好学长与结对新生班级、寝室的交流活动,更多集中在新生刚入学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学长与新生的关系渐渐变淡,只有个别好学长能够与新生保持较为经常的沟通和联系,这种情况不利于朋辈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好学长经验不足。由于对学校规章制度理解不到位,对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专业知识缺乏,使得好学长工作的内容仅限于个人大学学习、生活体验的分享与交流,有时不能准确地、正面地回答新生提出的一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或者不能准确及时地掌握新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影响朋辈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五)“好学长”模式的完善和改进。一是严格好学长选拔机制。进一步明确好学长选拔标准,严把政治、思想、学业关,要求好学长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学习成绩良好以上,能够在学习上起带头引领作用;对有特长的优先予以考虑。二是加强过程管理。要求好学长定期开展结对交流活动,每位好学长在各班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集中活动,每个月至少与结对寝室开展一次交流谈心活动;学院给每位好学长发放工作手册,要求每位好学长认真填写工作手册,详细记录每次交流活动,工作手册作为好学长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注重好学长队伍建设,加强对好学长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开展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学校规章制度等的学习,开展好学长之间的经验交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来加强好学长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好学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是加强考核和表彰。制定好学长考核办法,对好学长进行量化考核,每年评选十位表现优秀、新生认可度高的好学长予以表彰,并加大优秀好学长先进事迹的宣传,以提升好学长项目的实际成效。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纷繁复杂,运用朋辈教育模式,让年龄、兴趣、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相仿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经验或行为技能等,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同龄优势和示范引导作用,能较好地解决大学生群体存在复杂性、教育管理缺乏实效性、辅导员队伍紧缺等诸多问题,它不仅能满足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实现学生“他助-互助-自助”的成长模式,是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创新的有益探索和实践。除了针对新生适应性问题构建“好学长”模式,朋辈教育还可以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针对学业问题、心理问题、考研升学、就业指导、思想引领等方面,通过选拔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优、工作能力强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乃至年轻优秀的校友,用他们的有益经验、知识技能和热心奉献的精神,引导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解决生活适应、专业学习、心理调试、党团建设、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问题,使朋辈教育在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朋辈学长适应性
高考满分学长带你洞察数学奥秘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致新学妹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学长启导制在汽修专业教学上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