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敏
(山东省微山县韩庄镇第一中学 山东微山 277602)
党的十九大会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党和政府从政策上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微山县韩庄镇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韩庄一中”)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乡土案例打造校本课程[1]。
乡村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区。韩庄一中是一所面向农村生源的乡镇中学,传统文化课程情况与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譬如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不完善、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不具体、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不齐全、学生传统文化课程兴趣不浓厚等问题凸显。为保障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顺利开展,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韩庄一中积极完善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策略规划。
随着国外文化的涌入,中学生容易被国外节日所吸引,迷失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忽略了我国的民族传统习俗。融合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化适应了时代的主旋律,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既是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是乡土情感的认可与接纳。
学科素养与道德修养是衡量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百家争鸣的中国优秀传统学术文化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素养,史料传记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境界。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更易培养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时代新青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的基本原则,民族是根本,时代是源泉[2]。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都开始重视素养立意,将学科素养与传统文化相关联,开展传统文化下的素养新课堂。
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牢牢结合时代的需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引导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念的作用。韩庄一中在教育观念上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校道旁的文化展示栏、教学楼上的名人智语、班级内的黑板报、校园三字经广播、传统文化诗歌诵读等皆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其中有部分传统文化远离学生的认知学情,开发乡土素材、编制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韩庄一中在融合微山乡土志的基础上开展校本课程,积极编写校本教材,打造校园文化精髓。融合乡土案例的校本课程既丰富了传统课堂形式也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地理历史。
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乡土载体。我校地理历史学科积极结合学科特色开发乡土案例的校本课程体系,微山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部分,丰富的水资源是学习生物地理及水文地理的主要素材;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作为抗日战争红色革命根据地,为学生了解中国抗战史提供重要载体。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种形式作载体。信息技术教学在内容、模式、环境上恰好为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途径。网络教学、同屏展示等信息技术教学加深学生的视觉感受,加深了学生的互动式教学体验。韩庄一中现配有多媒体展示教室,希沃白板的投入让信息化课堂丰富多彩,3D技术、同屏投影也走进了中学课堂。
实践出真知,在在信息技术之外也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韩庄一中组织了如韩庄船闸在内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信息与实践的结合中体悟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传播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较少有住宿情况,学生多数时间里还是在家庭及所在的村道社区活动,因此学校可开展“家校联动、社会互动”的方式,带动家庭社会一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韩庄一中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政策。家校合作方面积极邀请家长走进来参加家长会,组织教师走去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在走访过程中选取部分家长组成“家委会”共同宣扬传统文化;社区宣传方面韩庄一中与镇政府、周边的村委会保持联系,邀请社区工作人员进校作公益宣传,组织学生走出去给小学生讲解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因时而变、因校不同。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在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方面与时俱进,做到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遥相呼应。韩庄一中立足本校特点,推动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融合,凝聚校园软实力,服务于教育高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