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兰
(重庆市永川中学 重庆永川 402160)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升学科教学的教学效果,是众多一线教师达成达的共识,也是大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既然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来说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学科教学的学习兴趣呢?以初中数学为例,很多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唯一感受到的就是该学科教学内容难度大,学习过程当中缺少学习乐趣,也正因如此,部分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较差。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科魅力,体会数学学科学习的乐趣。本文从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着眼,对该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策略进行了论述。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结构课堂,但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为了保障教学效率,大多数时候依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每堂课的基本算理传授给学生,然后安排相应的练习巩固,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化的完成听讲与练习的任务,至于体会学习过程中脑力冲撞的乐趣,或者自主探究的成就感,学生很难体会到。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要有效保障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1]。学生在课堂上有求知的权利,有质疑的权利。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把乐趣还给学生。教师要结合各节的教学内容,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把时空还给学生。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把伙伴还给学生。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学习数学需要独立的思考,也要伙伴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把体验留给学生。学习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从事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探究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课本提供的例题,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明确例题所反映的基本算理,然后再根据算理为学生拓展与之相关的数学题目,指导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算理所表达的数学思想。这种教学方式每天的重复使用,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更为鲜活的初中数学课堂。如本人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不直接讲授用字母来表示数这种方法有多么简明、方便,而是与学生们做了一个小游戏,即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加上100再乘以5,然后再减去10,将所得的数告诉我,我马上就可以猜出学生的年龄,学生们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我就顺势告诉他们这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于是这节课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了。初中生正值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我们应恰当地把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学习更强调密切联系生活。一方面,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到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这一学科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切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该学科的畏难情绪会有所降低,而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增强。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数学教材出现在学生的面前[2]。如: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发现,就用到了数据的计算,再如国家的预算决算,GDP等等,使学生理解到数学的价值,并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而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用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把例题生活化,使学生易懂易掌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学数学是有用的,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并将学习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之中,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常规教学。除以上教学策略之外,教师还要注重激励性评价方式的运用,初中学生心理敏感,教师与其每天同他们的错误做对,不如换一种方式,将他们的闪光点放大一些,在鼓励与表扬过程中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步消除对于数学学科学习的抵触心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