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镜
(中共巫山县委党校 重庆巫山 404700)
乡村社会治理关系到乡村振兴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强调,要建立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中心,集中法治、自治以及德治于一体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和谐有序、有活力的善治乡村。要想实现该目标,就需要对村民自治制度进行健全,结合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就尽量减少对于乡村社会的干预,对国家和农民、国家和乡村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构建,产生了新的治理模式,即“乡政村治”,将乡村社会关系、结构和秩序进行转变,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1]。然而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事务,这也加大了治理难度,产生了新的危机。比如,乡村社会矛盾呈现出激烈化、复杂化以及多元化的趋势,居民群众的矛盾也从家庭、邻里矛盾变成各种经济纠纷。除此之外,乡村社会关系异质化、干部群众间关系紧张,还有群众和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矛盾,一直有新的矛盾出现,群体性冲突事件数量也在增加。特别是乡村公共事业投入日益增加,关系到民生的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乡村治理在外延以及内涵上都有扩大,治理能力存在挑战。基层政府还是乡村基层治理的主体,其他主体参与度不够,而基层政府因为各方面因素,导致资源配置存在不足,无法对多元社会事务进行解决。
新时代背景下,以往乡村封闭保守的社会格局发生转变,朝着多元、开放发展,然而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滞后,使得乡村开放格局和滞后体制不相适应。总而言之,传统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存在很大的挑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乡村的发展,传统模式下,相较于可以解决的问题,制造的问题更多。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就要对治理体制进行改革,打破政府唯一主体的理念和模式,对治理资源实施整合,全面发挥出政府、民众以及市场在治理中的相应作用,让治理主体实现多元化发展。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党的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党委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位置,全面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同时还要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合理的选择党支部书记,基于派驻第一书记、壮大集体经济等策略,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情况进行解决,更好的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农村党员模范作用[2]。其次,积极培育基层自治力量,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当前要培育自下而上的自治组织,促进治理水平的提升。还要注重对宗族组织以及现代乡贤进行整合,让村民都认同乡村社会,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有效连接,对社会伦理实施重新构建,促进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后,应激活社会组织,发挥出其作用。要促进社会组织培育以及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升其活力,让它们为基层政府提供帮助,尤其是在化解纠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内容上,全面发挥出作用,满足乡村群众的多元社会需求,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要满足新时代发展特点以及现实需求,就需要对已有的相关治理机制进行优化和健全,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规范。第一,要对乡村法律约束机制进行完善。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保证。要积极的宣传普法,让干部群众自主遵法、用法;还要加强法律约束。第二,对乡村道德约束机制进行完善。乡村可以说是人情社会,人情和习俗以及道德等方面都有联系,因此,应合理的利用引导,形成德治。培育以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加入到村规民约中,形成新的社会道德标准;还要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对农民的精神面貌进行改变,促进乡村社会文明发展;还要正确的把控和引导舆论导向以及价值取向,组织模范评选,发挥榜样作用。第三,应注重对社会矛盾机制进行预防以及化解,以消除乡村内部矛盾。很多社会矛盾以及问题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这就要立足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层面上,建立有效的预防以及化解机制。
要想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就需要适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实际需求,了解民众的各种社会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对相关机制进行优化和健全,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对民众的多元社会需求进行引导,让民众产生正常、合理的需求,引导政府结合各方面情况,尽量满足民众的多元社会需求,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其次,加强社会调研,了解民众的多元社会需求。想要了解民众不同的社会需求,就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加大社会调研力度,真实了解乡村民众在生活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合理的制定改革的思路、措施,尽量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最后,要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满足民众不同的社会需求。在改革中,要立足于群众关注的热点以及生活的难点,找到着手点,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结合。还要将以人民为核心的思想渗透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结合群众的希望,推动改革发展,提升民众的获得感以及认可度。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存在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明确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满足现代乡村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