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敏
(重庆市武隆区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武隆 408500)
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语言学科,其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而中职英语的教学更多注重书面化的知识,即“输入”这方面,培养出的学生尽管能够做到较好的“听”“读”“译”,却在“说”和“写”方面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不能满足生活中一般的需要。因而,教师需要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用输入输出理论,在拓展语言教学渠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对此,本文从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对中职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
纵观中职英语的整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上的输出明显不够力度,而输入却不断发展与延伸。整体表现为教学输入的单向发展与教学输出的低存在感,英语授课较为被动,学生只能依循旧有的教学模式学习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惯性下,中职英语教学体系中,仍是以“阅读”为中心展开,教师从现有的材料中进行知识剖析,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相应的语法与句式。但对输出而言,很多教师忽视了它的存在,原因是在考纲与课标的要求下,输入的地位更重要。因而,教师过于强调输入这一方面,使整体的英语教学不够协调、全面。[1]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学生经常借助题目的形式来巩固自身的英语知识,对课堂上发言,或者与外国人对话,却缺乏足够信心,甚至害怕这一行为,从而在学习中形成恶性循环,教学输出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在一般的中职英语课堂中,有的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一味倾灌理论知识,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整理,甚至连一些归类与分析都做不到。因此,学生掌握的基础不够牢固,对相关的知识实践与运用缺乏经验,语言学习环境较为孤立,不能有效学习英语。
英语学习不单是对课文的学习,教师为了丰富教学输入的形式,在应用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阅读材料、听力材料、信息技术应用上做文章。教师通过对材料的有效运用,让中职生能够自主思考对英语语言的应用与表达过程。学生在学习现有材料的语言架构时,积极进行复述与转述,从而在多样的学习中,减弱输入的单向性质,并借助背诵与讨论过程,加强英语训练,在感受语言的进程中,积累语言知识。此外,丰富的教学输入形式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乐趣,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教师能够把教学输入的效果提高一个档次,使学生能在面对英语学习时,尝试更多互动,而不是专注于“阅读”这一点,进而起到提升表达能力的效果。[2]
例如,教师应有效利用好“Listening”与“Speaking”这两部分,在教学导入中用不同国家的材料,在阅读、听力等方面尝试应用传说、神话、故事、寓言等方面的文章,或者与时事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生活英语的节奏与语速,而不是单纯用老旧的材料学习书面英语。教师经过口头翻译、讨论等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进行积极的语言重组与内化,在了解英语语言的过程中,认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与风土人情,再借助歌曲、原声电影等形式学习英语。这样,中职英语的教学效果才能产生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学输出体现在口语与写作两方面,一般是两两对话与专题习作,相对而言较为单调枯燥,不能与现代化的教学需要相匹配。对此,教师应该在结合输入的语言素材上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性的输出练习中,强化个人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语言知识水平进行不同的活动,将各方面的教学信息整合在一起,使实际的教学输出更具应用价值。其中,教学输出需要拓展其形式,教师在知识的导向中,让学生能够把储备的语言知识调动起来,进而去熟练、巩固英语基础。学生在惯性的驱使下将吸收的输入语言激活,逐步转化为交流能力,从而强化输出效果,做到中职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这样,降低了教学的被动性,更好地贴合了学生的职业需要与发展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在英语授课之余开展专项的文化活动,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英语输出。对此,教师需要提供英文的话剧原本,从莎翁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到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让学生在啃剧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在不懂与问答的反复中,尽力尝试表现出作品中的一个个场景,借助重点词句与对话情境,学生能够加深自身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在戏剧表演中能够更上一层楼。在台词对应的情境中,学生还能够感知到名言警句所蕴含的深刻感情,从而将英语教学输入与输出统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中职英语教师需应用输出输出理论,在策略上去进行拓展与尝试,逐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输入与输出两方面的结合,解决单一教学形式的劣势,让学生能够在使用英语的途中,理解语言的正确性,在表达与实践中真正拥有这一门语言。为了实现跨语言的广泛应用,我们研究教学现状、解决教学问题十分必要,教学需要在输入与输出的相辅相成中,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