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多校区馆藏文献资源调配实证分析
——以中南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0-01-06 03:16夏军辉陈春颖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年6期
关键词:增长量分馆类图书

夏军辉, 陈春颖

(中南大学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83)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存在多个校区,图书馆也存在多个分馆。近年来,随着高校馆藏图书的快速增长,使得有限的馆藏空间书满为患,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各校区馆图书配置的合理性,影响读者的借阅时间成本以及图书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低借阅率图书占用过多藏书阅览空间,使各校区馆一线书库藏书压力增大。如何优化多校区馆藏图书的结构配置,科学合理地调配文献资源,方便读者借阅,提升服务效能,在多校区多分馆环境尤为重要。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结构配置大多参照学科设置、院系规模等,大多凭借粗略的记录甚至是馆员的经验。在实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管理之后,学者和从业人员更多地以读者图书借阅数据为基础,从图书利用维度,探索馆藏图书结构及其优化策略[1-2]。随着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开始基于图书借阅、学校专业设置、读者研究领域、教师推荐等多个来源的数据,分析馆藏配置比例模型[3]。本文则基于读者借阅行为数据以及馆藏建设相关理论,通过深入分析多校区馆藏结构配置的差距,探讨校区间和校区内馆藏图书结构配置的优化方法,为多校区馆藏图书的调配提供决策支持。

1 多校区馆藏图书结构配置相关理论

馆藏图书结构配置是指馆藏图书在各类目上的种册分布,其结构配置考虑的因素有高校层次、校区院系专业设置、读者需求和利用等多方面。馆藏图书在各分馆的结构配置是通过每年的采访和调配来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因此,其结构及其所考虑的因素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态体系[4],每个图书馆自身环境在不断变化,馆藏图书结构也随之动态变化,而在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资源的学科配置和调配等应遵循一定的规律。

在图书调配方面,因为馆藏容量有限,根据“馆藏零增长”理论、“文献半衰期”规律和“三线典藏”理论,需将各校区一线流通书库中时效性强、损坏、利用率低或老化的文献移到三线书库。为使馆藏结构更合理,各校区各学科的馆藏图书配置与读者需求高度契合,各校区各学科藏书的馆藏比应趋于流通比。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单位时间内读者从图书馆的图书出借数据可以有效说明某一类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

因此,多校区馆藏图书调配涉及校区分馆之间的图书调配以及校区馆本地一线与三线库之间的调配,其分析指标主要包括馆藏比、流通比、增长率和利用率。馆藏比是指各学科图书占馆藏量的百分比;流通比是指图书流通量占总流通量的百分比;增长率是指图书增量占馆藏量的百分比;利用率是指文献借阅量占馆藏量的百分比。其中的图书数量均以册计。

2 校区分馆之间的馆藏图书调配

高校图书馆多校区及大流通模式下,馆藏图书在校区馆之间的调配,以方便读者就近利用图书。从利用的角度分析各校区图书的配置是否合理,反映在各学科图书在不同校区的配置比与利用比是否趋于平衡。下面以中南大学图书馆一线书库各学科图书在各校区分馆(包括四个校区分馆)的配置比和利用比为例,分析其调配策略,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学科图书在不同校区的配置比与利用比

上表中各学科图书在各分馆配置的合理性采用方差来进行评估,为配置比与利用比差值的方差,其数值反映出图书在各校区配置失衡程度的大小。上表中,配置严重失衡的学科为S、Q、N和A类,其方差大于50,这些学科的图书在D校区配置过量;配置最优的学科为C和U等类,其方差小于1。

为优化结构配置,使方差尽量小,在调配策略上,一方面是新书的调配,要根据各学科图书的利用比将新书典藏到各分馆,例如上表中的A类图书,新书在各分馆的分配比例应为36.2∶46.6∶13.4∶3.8;另一方面是基于现有藏书的图书调配,将利用比低于配置比的馆藏图书调配到利用比高于配置比的分馆,使得各学科图书在各校区的配置比与利用比趋于相等。例如上表中的A类图书在各分馆的调配数量如表2所示,利用比与配置比之差为“-”表示调出,为“+”表示调进,C馆和D馆利用比低于配置比,根据计算方法,调出一定数量的图书进入A馆和B馆。

表2 A类图书在各分馆之间的调配数量

注:调配册数=馆藏量*(利用比-配置比)/100。

3 校区内分馆一线库与三线库之间的图书调配

为方便读者利用图书,减轻一线库藏书压力,依据三线藏书理论和图书零增长理论,应对复本过量、利用率低、时效性强或损坏的图书调配到三线书库(密集书库/保留书库),工作中需要确定各学科图书的调配数量和调配的具体图书。

在调配数量方面,根据零增长理论,一线库中各科图书的增长了多少就应调配多少进三线库,但是,如果某学科图书利用率高,读者需求量大,应允许其正增长,反之允许其负增长,但总体零增长。因此,各学科图书调配数量的计算方法,应采用加权平均法综合考虑学科图书的增长率和利用率。

下面以该校A馆一线书库图书的增长和利用情况为例,分析各学科图书调配数量计算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A馆各学科图书调配入三线库算法表

上表中,A馆的总体馆藏图书利用率为67.3%,对低于总体利用率的学科图书,如Z类、S类和V类等,调出的图书量应多于增长量;高于总体馆藏利用率的学科图书,如H类、I类和O类等,调出的图书量应少于增长量。并且总体调出量与增长量应相等,都为55 252册。其计算方法如下:

(1)利用率均值差(Di),为学科利用率减去总体馆藏利用率,反映了与总体差距的大小,差距越大,对图书调配数量的影响越大,为正时调配量小于增长量,为负时调配量大于增长量。

(2)利用比(Bi),为各学科图书利用量占馆藏总利用量的百分比,反映了各学科图书的需求量,利用比越高调配量增减幅度越大。

(3)增长量(C)与增长比(Ai),增长量各学科图书当年的增长数量,馆藏图书的调配以增长量为基准,上下浮动,但馆藏总量不变。增量比(Ai)为各学科图书当年增长量占馆藏总增长量的百分比。

各学科图书的调配比例(Ti)是在增长比(Ai)基础上进行调节,如公式(1)所示。

Ti=Ai-Wi*k

(1)

式中Wi为各学科的调节因子,其调节数值的计算如公式(2)所示,是以利用率均值差(Di)与利用比(Bi)之积为基础,减去Di*Bi的均值使Wi之和为零,使调节总量不变。n为学科数量等于22。

(2)

式中k为放缩系数,方便对各学科图书的调配比例Ti进行控制。k值的大小反映出调节中图书利用率所占的权重。k值过大,会使得各学科图书调出量也增长量相差过大,会导致频繁倒架。k值过小,起不到优化馆藏图书结构的目的。本例中k的取值以利用率最高的H类为基准,使其调配比例控制在50%时,k=[Ah(1-50%)]/Wh=0.74%,由此计算出各学科的调配比例Ti如表3所示,最后一列为各学科图书的调配数量,等于总增量乘以调配比例Ti。

从各学科调配计算结果来看,调出总量与总增量相等,实现了总体馆藏零增长;利用率高的学科相对于增长量调出得少,利用率低的学科相对于增长量调出得多,使得馆藏比越来越靠近利用比,起到了结构优化的效果。

以上根据增长量和利用率计算出各学科图书的调配数量,而如何选择各学科要调配的具体图书,则需要结合馆藏借阅数据、馆藏目录数据等作出分类:

一般调配图书的特征为不符合读者需求、时效性强、复本过量和可能损坏的图书,其涉及的相关参数指标为“零借阅率”、“低借阅率”、“高借阅率”和“利用种册比”。

(1)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图书入藏以来为零借阅的各种图书,这类图书入藏时间久的优先调配。

(2)时效性强的图书。这类图书生命周期短、过期快,比如有些计算机类图书由于版本或技术的更新,可能一二年就过期。这类图书的利用特征为:早期有借阅或高借阅率,而近期所有复本零借阅。所以这类图书,近期零借阅时间长的优先调配。

(3)复本过量的图书。文献的老化使得其越来越少被读者利用,根据文献半衰期理论,例如化学类文献的半衰期为8.1年,半衰期后其利用会越来越少,其复本会过量,可调配其部分复本调配到三线库。这类图书的复本利用特征为:半衰期后其复本利用率低于50%,则至少将其一半的复本调配到三线库,且入藏时间久的优先调配。

(4)损坏的图书。此类图书多为热门图书,因多次借阅造成破损,初期应进行修复、更换和补充,其中确实无法继续借阅提供使用的,应予调配。

4 结语

馆藏文献资源不断更新、结构变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实现校区间和校区内不同馆藏地点的调入与调出,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维持其动态的平衡,以充分满足读者需求,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提供充分的保障。

猜你喜欢
增长量分馆类图书
不同林龄杉木林间伐后套种闽楠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不同配比的基质对不同多肉植物生长的影响
谁是2019美国图书市场最大黑马?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金都1号火龙果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分析
施用新型肥料对闽南桉树生长的影响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为生活加点“料”
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为例
提高分馆服务效益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