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慧姝 郑芳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止于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对“高品质物质”的追求,更衍生出人们对“高质量精神”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青睐“文化消费”,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审美认知和能力,对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素质有了更高的渴求。这些需求又在无形中促进着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普及和升级。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要求各级政府和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积极进行全民艺术普及。2017年3月《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在我国开始实施,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权的享有被国家提升到了法律层面。可见,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被列为当下政府工作的重要事项,如何加强传播推广的效能和效率,使得此项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更加广泛和均等地被群众接受,是一项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首先,人类需要艺术。纵观古今中外,艺术与人类生活总是时刻交融在一起,上到权贵阶层下到市井民间,艺术无处不在。可以说,艺术始终与人类社会共存、共荣、共发展,它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生活,是人类精神世界和心灵的重要栖息之地。同时,艺术具有审美、教育、娱乐、认知等诸多功能,是提高人们审美旨趣、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1]
其次,艺术普及对提高全民艺术素养起到促进作用。全民艺术普及作为政府引领民众结识艺术的入门之道,不仅仅是指技法、技能的普及,更多的是强调其自身具有的美育功能,它需要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做大量有关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等科普性工作。最初这种工作的目标只是为了引领大众结识艺术,但最终还是希望以此为起点,让更多的人热爱艺术,开启民众对艺术的实践和参与,进而提升民众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最终走向审美的人生。
最后,全民艺术普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民艺术普及,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一国民众的文化素养,同时它的教化作用也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与发展。当下我国艺术普及工作所推广的作品,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时代风尚、展现民族风貌的作品,这就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全民艺术普及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塑造,对提振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想象一种语言就像想象一种生活。”想象一种科技又何尝不是在想象一种生活。科技不断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一直在为人类打开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体验世界的新方式,更是丰富了艺术普及工作的形式,提高了艺术普及作品的品质,拓宽了艺术普及的空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11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可见,将科技手段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已经上升到了法律高度,政策的下达实施,将促进高新技术自上而下地在文化艺术服务领域广泛应用。
5G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也是下一代互联网,它的特点在于高传输速率——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Gbps,超过4G网络传输速度快十到一百倍;低时延性——高传输速率结合更宽的网络频谱。5G网络对于4K乃至8K的超高清视频都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当前超高清视频已经存在广泛的应用市场,例如一些大型的赛事直播、现场演出直播、重大事件直播等,5G技术为用户观看这种超高清视频提供了体验保障。再如2019年的央视春晚,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4K超高清内容的5G网络传输,画面流畅、清晰、稳定,为全国人民提供了良好的观看体验。
关于云计算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计算服务。当5G技术与云计算相结合,海量的数据计算处理工作会在云端完成,大大提升云计算的应用场景。当前我国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云陆续开通。2017年11月正式面向公众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服务项目包括全国各省市的文化信息共享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全民艺术普及微视频服务、文艺活动直播服务、订场馆和手工艺品推广服务。此外,“文化上海云”“重庆公共文化物联网”“文化@海淀”纷纷上线,这些云平台上有大量的艺术活动信息,博物馆服务信息、艺术技能培训视频课程等,大大提高了艺术普及的范围和效率。未来在5G技术的支持下,大量计算和信息处理工作都可以在云端进行,民众通过各种政府文化云来获取文化艺术资源将更加方便快捷,实现资源数据的云化分享无处不在,与文化艺术的连接也无处不在。
VR因其能够给用户带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整体的感官触达,并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已经广泛被应用在一些文化艺术有关的场景中。2016年在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上,就率先尝试了VR直播,为不能到场的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观看机会;“全景故宫”App有一项VR模式,用户点击进去就可以享受半沉浸式的状态,用动态视角观看故宫的所有角落;2016年开通的“数字敦煌”也设计了VR体验馆,使得全世界观众都可以身临其境地在网络上观看,跨越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朝代的经典石窟。[2]相信在5G技术的赋能下,VR技术将在艺术普及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带给受众更多的逼真体验。
目前AR技术应用最多的场景是博物馆和旅游景点。香港城市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在虚拟平台上共同创作的《纯净之地:敦煌莫高窟》AR展览室,它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把敦煌莫高窟的古老壁画复原,既有效地保护了莫高窟,也可以让了解莫高窟的游客通过AR技术更好地体验莫高窟文化。[3]在AR角色卡片的虚拟展示领域,文博类的AR卡片已经在首都博物馆、半坡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展览平台发售,AR卡片产品包括兵马俑、恭王府、圆明园等内容,这些卡片生动又全面地向受众展示了历史文物,使人们身临其境,对文物认知更加充分。
AI技术,即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脑作业,替人实现某些智能行为。在全民艺术普及的工作中,人工智能可以参与艺术活动的策划、艺术节目的编排,甚至可以创作艺术作品,参与艺术表演,而且在艺术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也可以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我国出演的节目“北京8分钟”就是将人工智能机器人融入到艺术表演中,也是中国首次以AI的形式,用人机互动的演绎方式呈现的文艺表演。
当下中国社会正逐步迎来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各种新兴技术催生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向科技化、智慧化演进,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形式,延展了文化艺术服务的空间,带给民众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服务体验。未来通过新兴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公共文化服务将无处不在,在提高艺术普及的效率和效能的同时,还会极大丰富人们的艺术体验。
(1)新兴科技将拓宽艺术普及信息的传播渠道。5G技术低延时、高速度的特点,使得很多终端设备可以将数据处理、渲染移到云端完成,云端再将处理后的数据内容以视频流的方式通过网络返回到用户的终端设备,脱离了计算功能的终端设备也因此可以变得更加小巧、便携,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这样人们获取信息的设备将不限于手机、电脑,一些VR、AR等智能终端设备,甚至公共场所任意一块屏幕,都可能成为获取艺术普及信息的渠道,所有的信息通过5G网络共处在一个云端,用户可以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获取内容。真正实现人在哪里,艺术普及就在哪里。未来随着“数字移动博物馆”“数字移动文化馆”“数字移动美术馆”逐步建成,馆际之间的壁垒终究会被打破,所有的艺术普及资源可以在云端共享,自由流动。
(2)新兴科技将提高艺术普及信息的传播效率。5G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结合,可以催生出很多新应用、新产品,大大提高艺术普及信息的传播效率。一款针对艺术普及研发的AI智慧家庭机器人,可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在家庭中推广,这款机器还可以与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互联,一方面能及时向用户推送当地的艺术活动信息,用智能语音的形式定时向用户播报,一方面又可以帮助人们学习了解各类艺术知识。
艺术普及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向全民普及艺术知识,对艺术知识的广泛习得是人们提高艺术素养的入门之道。将新兴科技融合到线下博物馆、线上各类文化艺术服务平台中,将极大提高艺术知识普及的成效。
(1)线下文化艺术场馆融入VR、AR技术,增强受众对艺术知识的接收效果。首先,借助AR终端设备,将虚拟信息和艺术普及的线下实地文化场馆进行叠加呈现。以博物馆为例,传统线下博物馆虽然展示的藏品比较多,但是能真正让参观者吸收的知识却很少,许多展品背后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从导游的讲解中获取,藏品旁边的文字简介带给人们的信息少之又少。如果能在博物馆里使实现AR技术的全程伴随,从游览路线到展品信息讲解,在博物馆内实现的艺术知识普及效果将是颠覆性的。其次,VR技术的应用将使艺术场馆中的知识鲜活起来。未来在5G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带着VR终端设备游览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获得沉浸式的游览体验,无论是视频讲解,还是在虚拟世界里与艺术品进行360度全方位接触,都会使人们在线下场馆的参观过程充满了乐趣。
(2)利用线上科普馆和云端平台来扩展艺术知识的普及范围。各种新兴技术使移动学习成为了现实,移动学习的典型场景包括VR科普馆。VR科普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就是将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馆内藏品和科普知识,用4K/8K全景摄像机等设备进行采集,并进行三维数字存档,进而转化为VR视频内容,通过云平台进行科普内容的存储和发放。用户通过VR头显,在5G带宽里沉浸式体验线上的科普内容。用户也可以通过设备终端访问各类文化云平台,观看学习VR云上丰富的虚拟科普内容。“文化@海淀”数字平台目前仅提供VR视频服务,但因为5G技术还不成熟,该项VR服务没有跟5G融合,只是简单的360度全景视频,并不能给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相信未来真实VR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科普馆,一定会成为普及艺术知识的重要阵地。
艺术赏析是指人们对艺术实际表现形态进行的欣赏与总结,是艺术普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只有对艺术进行赏析,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4]
(1)借助高新技术完善大众对珍稀馆藏文物、文化遗产、艺术品的赏析。首先,对馆藏艺术品、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使这些艺术品和文物等可以在终端设备屏幕上以数字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此时,屏幕上的展品不再局限于某一观看视角,观众可以自由切换角度观赏,通过屏幕对电子展品进行放大、缩小、转换角度的操作,以便仔细观察其细节和全貌,并且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和知识补充。这不但完善了人们对藏品的艺术赏析效果,而且还增多了人们可观赏文物的范围,许多博物馆中因为展览条件限制而不能展出的珍贵文物,就可以以这种方式被欣赏到了。其次,利用AR技术将毁坏的文化遗产进行还原赏析。AR技术给现实叠加了一层虚拟维度,通过数字采集、复原再现,给受众提供了对文化遗产进行复原赏析的机会,并带给体验者强烈的现场体验感。如《纯净之地:敦煌莫高窟》AR展览,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把观众带回古老的文化遗产莫高窟。其壁画意义非凡却又极其脆弱。在这场AR数字展品中,观众不再因为壁画极其脆弱而无法靠近,而是可以清晰又真实地赏析到这伟大的艺术瑰宝。最后,VR技术可以提升人们的赏析体验。在未来5G技术成熟的情况下,VR产品的体验会越来越好,克服当前卡顿和让人眩晕的种种缺陷。在虚拟的环境中,VR技术完美模拟出艺术品和文物的外观、形态、重量甚至触感,通过这种感应终端参观体验虚拟对象的操作,实现了真实文物、艺术品无法实现的交互式赏析模式。
(2)借助高新技术实现对现场艺术表演的沉浸式赏析。首先,在5G网络的支持下,表演现场的VR直播可以给场内外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5G良好的承载能力,可以为一场演唱会、一场戏曲表演、一部话剧、一场舞剧进行4K乃至8K的360度全景超高清直播。在舞台不同的角落里安装360度全景摄像机,再通过5G网络将视频信号实时传输回VR观众区。观众可以任意选择360度摄像机的视角,沉浸式观赏舞台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演员,也可以将视角切换到某一位具体的表演者,对其动作、表演进行独特视角的追踪观看,在观众享受这种沉浸式体验之余,还可以将自己视角的VR视频通过自媒体平台以直播的形式传送出去,影响更多的人一起感受现场表演艺术的魅力。其次,将全息投影技术应用于现场表演和舞台表演中,不仅增强舞台的艺术赏析效果,还能创造精美的舞台效果。在全息投影的演出过程中,利用全息投影制造出来的虚拟形象,既生动又立体,将演员的舞台表演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使整个舞台都鲜活起来,带给观众新奇的视觉体验,最大程度地保证观众的欣赏质量。
(1)通过5G慕课形式进行艺术技能培训,扩大受众范围。慕课是大规模开放的网络课程,它的特点是学生容纳规模大、课堂开放、在线学习不受空间限制。把艺术技能培训以5G慕课的形式向公众展开,可以让用户不受地区和收入限制,让每个人都能免费获取来自优秀艺术家的培训课程。5G技术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可以为受训者提供流畅、完美的课堂体验,并且惠及到教育资源供给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促进艺术普及的均等化。
(2)5G全息课堂艺术技能培训,使课堂学习更逼真。5G结合AR、VR和全息投影等技术的沉浸式艺术培训,将拉近远程教师与学员的距离,提升教学效果。艺术全息课堂,将通过建设“全息讲台”和“全息直播教学区”进行远程全息授课,实现艺术实操技能培训。在听课教室内设立全息讲台,通过全息屏幕呈现艺术家的影像,艺术家则在直播区通过高清显示器同步关注远程学生的听课状态,并进行实时互动。
(3)建立VR云艺术教育平台,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联合民营资本共同创建云上VR艺术教育平台,将更丰富的艺术教学内容上传云端,通过AR和VR云化应用,使艺术教学内容转化为可以交互的三维直观虚拟资源,让用户针对这些栩栩如生的三维内容进行可操作化的学习。目前由犀牛科技所自主开发的VR虚拟雕刻产品,能让体验者在虚拟环境里通过自己的双手雕刻出艺术作品,并且支持3D打印以及照相留念,令人爱不释手。
当公共文化服务与各种新兴科技深度融合,全民艺术普及以更高的效率、更美的姿态融入到大众生活中。艺术普及中许多具象的工作与服务将逐步从物质形态转变为数字形态;艺术普及工作向大众传播的内容,将从某个知识点或知识体系,转变为庞大系统的知识库、知识领域;服务方式也将由传统的单向输送转变为供需互动,各取所需。大众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文化品位将在这种巨大力量的推动下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