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芸
[摘 要] 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丽江市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并发现在学生普遍语言基础知识欠缺,语感差、语音语调偏误、学习方法滞后,不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等现象背后最关键的原因是师资结构的不合理。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师资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关 键 词] 小学英语师资;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058-02
目前,世界上约有15亿非英语母语人群在学习英语。如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这样的非英语母语国家,均将英语教育列为小学阶段最重要、最主要的外语教育;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如美国、西班牙、法国、印度,在小学一年级就开设外语教育, 同时重视外语师资标准化[1]。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同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并明确提出加大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这些举措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丽江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其英语教学既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也需要结合多种民族文化及语言特点。在经历了多年小学英语教育后,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如何?是否符合国家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建设要求?同时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其他问题?2020年2月,课题组带着这些问题,采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丽江市一区四县644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基础调研。内容涉及师资结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培训需求等方面,共回收有效问卷644份。
一、数据分析及问题研究
师资结构是指构成教师队伍的各种层次,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以及性别结构等。合理的师资结构能更为充分地发挥师资队伍的整体作用,是高质量师资队伍的重要标志[2]。
(一)数据分析
通过调研数据对比分析,丽江市小学英语教师在师资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性别结构比例失调,女教师占比过高,占80.75%。(2)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本课题调研的644名小学英语教师中有427人不是英语专业毕业,占比66.3%。(3)教师任职资格不规范,具有从教职业资格的教师人数过少。教师从业资格是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任职资质或条件,本次调研发现在644名教师中获得小学英语教师资格的只有50人,占比7.76%,获得中学英语教师资格197人,占比30.59%,有61.65%的小学英语教师没有取得英語教师资质,不具备从业资格。(4)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在644名教师中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仅有5人,占比为0.78%;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192人,占比29.8%。(5)具有高职称的小学英语教师人数过少。(6)专职教师比例小,多数教师承担英语教学以外其他的教学或管理工作——通过调研发现,除承担英语教学工作外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师有513人,占到总人数79.66%;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有351人,担任其他管理工作的老师有284人,占总人数比44.1%。由此可见,有些老师在学校属于身兼数职。每周课时在25节以上的教师有210人,占比32.68%;每周课时在17~24节之间的教师有240人,占比37.18%。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问题
由于教师话语方式和策略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其教学风格,如处理课堂问题的方式习惯,采用的教学模式等,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故而师生性别的异同与学生学习成绩具有相关性,在英语学习中,高比例的女教师授课应是女学生英语成绩明显高于男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3]
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首要原因。调研中占比66.3%的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由于这部分老师没有接受过正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相对薄弱;而且因为缺乏英语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导致综合教学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严重不足。参与调研的644名教师中对所用教材完全理解的教师仅占20.96%,理解较深的占41.77%;68.17%的教师认为自己欠缺课程资源开发能力,51.71%的教师认为自己欠缺课件制作能力,30.12%的教师认为自己欠缺教学设计能力,只有6位教师表示能够用全英语组织教学。(2)教师英语教学研究能力相对较差。调研中,66.61%的教师认为自己欠缺教学研究能力,64.6%的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参编过教材的教师仅有20人,占比3.11%;没有承担或参加过教研课题的老师有420人,占比65.22%。
高学历、高职称小学英语教师数量过少。高学历、高职称小学英语教师人数过少,缺乏课题带头人是丽江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整体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调研数据显示,只有1人承担或参加过国家级课题,3人承担或参加过省部级课题,15人承担或参加过市厅级课题。教学研究是落实教育理念、促进教学反思、制定教改方案、推动实践检验最有效的方法,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有利于从较高层次上设计、规划、引导小学英语教学发展,有利于带动丽江市小学英语教学整体迈上新台阶。
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这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参加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以及校内外个人资质培训均有一定影响。
丽江由于其地域特征和多民族聚居特性,小学英语师资结构整体具有层次多、类型分散、专业性差、职称学历结构低等一些特点,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找准师资水平建设的精准方向,快速改善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对策研究
(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对小学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习惯;使他们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小学英语是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在学生树立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观念一旦成型将很难更改。教师有启发的教学可能会使很多学生从小学就爱上学英语;相反,教师无原则的灌输式教学可能从此让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乐趣。教学启蒙具有强大、稳固的观念性,很可能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所以重视小学英语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为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切实保障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把英语学科列入初考科目。(2)提高小学英语学科初考成绩比例,现在英语学科列入初考的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县份考试分数占比20%,有的则是30%,还有一些县份英语未列入初考。将英语列入初考并将英语所属分值提高到50分及以上。(3)用新课程标准要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4)将英语课程开足,开好。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英语教学活动不少于四次。三、四年级以短课时为主;五、六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
(二)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
2017年11月《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根据教育行业特点,分区域规划,分类别指导,结合实际,逐步将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需要加大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贯彻和实施,加大教育投入,重视学校教师专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现岗教师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将不再适合承担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换岗、培训,甚至解聘等规范化操作。教师纳新时尽量向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倾斜,在未来10年内逐步替换无法胜任小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提高小学英语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做到评聘结合,优化职称结构
捋顺小学英语教师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的关系,做到聘岗有据。从调研数据中可知,麗江市644名小学英语教师中获得小教高级职称的有59人,小教一级有247人,小教二级有279人。但因为很多老师从事英语教学只是副业,他们评上相关职称是依据其他学科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所以其职称无法用于评判他们的英语专业能力。《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的要求,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想要切实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丽江市需加大教学投入,加大专职英语教师岗位设置,做到评聘一致,并做好聘用的专岗英语教师职称评定工作。
(四)提高培训质量
从上文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丽江市小学英语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较差,为保证小学生英语教学质量,亟须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由于很多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所以在方法上建议与师范类高等学校签订长期顶岗实习合作协议,通过高校师范生的顶岗实习减轻在校教师压力,使在岗英语教师有机会参加脱产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学校设立一定的培训标准,在教师完成培训后顺利通过培训标准可以返岗教学,对不能达到培训标准的教师做换岗或者降档处理。
三、小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教学质量需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保障。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丽江市小学英语师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又以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为突出,这个问题要是得不到解决,将会长期影响我市小学乃至初、高中英语教学质量。课题组认为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提高对小学英语师资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优化职称结构、提高培训质量等方式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进度,切实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天山,赵章靖.主要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外语教育状况比较研究[J].教育探究,2019(1).
[2]杨淑敏.教师队伍结构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刘宏伟.师生性别因素与英语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