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兰 张文学
【摘要】主体研究法强调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社会历史规律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需要从人的主体性活动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着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就充分运用了主体研究法,从社会主体——“现实的人”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研究人民所需所求,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划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主体研究法;人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17-00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加强和改进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研究”(项目编号:16KDB022)和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GWXJCZY2017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宝兰,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张文学,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体研究法即社会主体研究法,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人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人民群众也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是口号,必须落到实践上,必须立足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主体研究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主体研究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初步形成中的合理运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态环境保护与实现人民幸福密切相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贯穿了习近平同志早期知青岁月和整个地方政治生涯,是立足于人民的现实需要而生成的。
1.不忘初心:攻坚克难,改善生态环境,在梁家河与民同行
1969—1975年的梁家河时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时期。在梁家河及正定时期,习近平同志为了解决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公共环境卫生而导致的人民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展开了对生态文明的探索。1969年,习近平同志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当时梁家河大队自然环境恶劣,水源稀少,生活贫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了梁家河大队生产力低下,老百姓更是入不敷出。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习近平同志带领当地百姓不畏严寒打坝造田,防止水土流失;为了解决梁家河还靠煤油照明的困境,习近平同志到四川省绵阳市考察学习沼气技术,带领全村百姓建设沼气池,不仅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做饭、照明等问题,还实现了废物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时隔多年,习近平同志回忆道:“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1]从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大队的七年历练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打坝淤地,还是修建沼气池,既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生产的需要,更是其生态文明思想萌芽的显露。
2.肩负使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整治环境卫生
习近平同志主政河北正定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提出时期。1982—1985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河北省正定县参加工作。1981年底的正定是“高产穷县”,一直走片面追求粮食高产量的单一型经济发展道路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形势,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后,习近平同志带领班子商议决定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并确立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2]的经济发展思路,逐渐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也使生态环境得到缓解。
此外,习近平同志还分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首先从群众的卫生习惯抓起。面对正定县残垣断壁、污水横流,生活垃圾遍地的情形,习近平同志在全县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并反复强调,“不能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再戴上‘高产脏县的帽子”[3],从而使县城面貌大为改观,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正定县还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同志为了发挥它的价值,修建城市公园,修缮古寺,兴建荣国府,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以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些做法不仅加强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而且使人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二、主体研究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完善中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立足于人民,目标指向也必然是使生态文明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习近平同志主政福建、浙江、上海期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获得了丰富和完善。生态福州、绿色浙江、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均是基于当地的特点及结合人民的生态需求而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使人民成为生态文明成果的体验者和受益者而展开的进一步探索。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脱贫致富,打造生态福建
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在此期间,他为了带领人民脱贫致富,通过了解当地的产业和特色,指出闽东的振兴在于“林”,“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4]。如此,既通过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益,又保护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充分实现了综合、科学和可持续性发展,使人民成为生态文明成果的体验者和受益者。1992年,习近平在福州主持编订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3820”工程),首次将“生态环境规划”列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重点强调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致力于建设清洁福州、生态福州、绿色福州、幸福福州。
2.真抓实干: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求,建设绿色浙江
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的生态需求,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并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增强人民幸福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生态环境问题时,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出发,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说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6]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7]。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释,打破了经济发展必须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神话。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和基础,否则经济发展就很难可持续发展下去,人民生活质量也难以提升;但这并不是说让我们一味追求生态环境保护而舍弃经济发展,而是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中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本身就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综合效益,从而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3.砥砺奋进:抓住区域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同志主政上海期间,认为海洋是上海发展过程中的优势资源,要发扬这一优势,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修建码头和港口,为对外贸易活动提供便利,并适度发展海洋养殖业和观光旅游业,提高人民收入。与此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出现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8]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三、主体研究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熟发展中的全面贯彻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后果就是自然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地下水污染、野生动物遭到严重破坏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发展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危机性,深知人民对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之中,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壞问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而且还单独采取一章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高度,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201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至此,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升到了“生产力发展”“政治问题”等高度。
此外,习近平同志还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他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和重要场合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0],从而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并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等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问题的倡议最终达成一致。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并且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规划:“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1]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能离开人民去规划,必须立足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满足于人民。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体系”,涉及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五大方面[12],并强调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南。
始终强调社会的主体——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于民,更是服务于民,我们要让生态文明的成果惠及人民,并由人民共享。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主体研究法,在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应该长期坚持运用和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始至终都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最广大人民中汲取营养,从社会实践中探索真知,不忘初心和使命,处处都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
参考文献:
[1]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梁家河篇[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19/c_ 129512760.htm,2017-03-19.
[2][3]习近平在正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4、16.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10.
[5]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
[6]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90.
[7]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1).
[8]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8.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5.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12]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2018-05-20(1).
责任编辑: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