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受美学是现代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工具,将对艺术作品创作和传播规律的研究从作者、作品本身延伸到了受众的接受环节。声乐表演艺术的作品创作、表演及欣赏过程的内在联系极其密切,表演者具有受众和二次创作者的双重身份,有必要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明确作品创作、演绎以及观赏者在声乐艺术作品全生命周期中所起到的作用,全面审视声乐艺术语言运用和演绎技巧,了解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变化规律,有助于提升演唱者的艺术造诣、促进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接受美学;美学特征;声乐表演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56-03
【本文著录格式】董剑.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J].北方音乐,2020,11(21):56-58.
声乐表演艺术是人类共通的古老艺术门类,在不同地域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诸多风格各异、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声乐作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到了抒发情怀、交流情感、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作用。尽管现代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有了多元化的娱乐形式,但声乐表演所带来的感官体验、心理共鸣和心灵触动依然无可替代。
一、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理论研究现状
(一)声乐表演艺术概述
声乐表演艺术主要依靠人声演绎音乐作品,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历来不可或缺。伴随着近现代音乐艺术理论研究和声乐创作、表演活动的繁荣,声乐表演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方面在近现代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声乐创作和表演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演变出了契合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和审美取向的群体需求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加之现代传媒、信息传播工具和声乐作品载体的多样化,使得声乐表演艺术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在居家、公共活动还是专业化的演出场所,人们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欣赏声乐表演;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声乐表演艺术的生命力和提升其审美价值、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内涵,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也空前繁荣,文学、音乐等领域的美学思想和相关理论不断地被引入和运用,为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声乐表演艺术的研究现状
声乐作品的词曲创作和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过程,而表演者、词曲作者、作品本身历来被视为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要素,传统的理论研究也围绕这几方面展开。无论是以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丰富创作内容为目的,研究者都将焦点聚集在创作和表演环节,忽略了声乐表演艺术的接受主体——欣赏者在体现、传播作品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为没有对欣赏者个性化的体验和心理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声乐作品创作理念、表演方式的创新探索中,专注于提高创作者、表演者的个人音乐艺术修养,缺少与受众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因此,从接受美学视角来看,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研究存在明显缺憾,不利于在作品演绎和传播过程中激发受众的想象力并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运用接受美学研究声乐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起源于文学艺术研究领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并且逐步被运用到了绘画、音乐乃至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中。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思想家认为受众接触、理解和感悟文艺作品的过程赋予了作品现实价值,运用多样化审美取向、基于不同的欣赏品位把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思想内涵转化为个性化的认知,让文艺作品中的文字等符号对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从而让文学作品有了完整的生命周期和持久的影响力。因此,接受美学与其它美学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扩大了研究对象的范围,并且对作品受众的作用给予了极高评价,认可了在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的作品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价值[1]。为研究艺术创作规律、提升创作者的艺术语言运用技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科学的理论工具。
(二)声乐表演过程符合接受美学原理
文艺作品本身及其创作者和受众都属于接受美学的研究范畴,而声乐表演涉及到对作品词曲创作意图的理解、音乐艺术语言和表演技巧的运用以及对受众审美取向和消费心理的分析,从接受美学理论研究视角来看,受众的体验和心理接受、理解过程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声乐表演艺术运用表演者的歌喉、体态以及神情配合乐器、演出环境演绎音乐作品,情绪和思想的传达依赖旋律、音调等抽象的音乐艺术语言和表演者对作品风格、创作意图的理解。因此,欣赏者在声乐表演活动对作品主题和艺术内涵的把握具有极高的主观性,同一场演出或同一首声乐作品给不同受众个体带来的观感和内在体验千差万别。因而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探究声乐表演艺术,深入分析美学特征以及传播规律。
(三)声乐表演与文学艺术具有共通性
接受美学最早被应用于文学艺术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与实践方法都是建立在對文学作品创作、传播规律的研究之上。而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表达和接受过程与文学艺术极其类似,艺术表现手法、与受众之间的心灵互动和情境渲染方式有明显的共通之处。首先,声乐与文学艺术作品创作都依赖抽象的符号记述和表达创作者的所见所感,并且以纸张等实物作为载体;其次,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和观赏过程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呈现和阅读极为相似,都是依靠受众的个人文化艺术素养感知、接受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此外,阅读和声乐表演艺术欣赏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精神文化消费形式,对受众的艺术审美取向、社会文化思潮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声乐表演和文学艺术具有极高的共通性,鉴于接受美学诞生于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且被成功运用,将其引入声乐表演艺术研究领域是完全可行且非常有必要的。
三、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接受美学思想认为阅读、音乐欣赏等文艺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互动,因而文艺作品、作者和接受主体三者在文艺活动中密不可分。以文本等实物形式存在的作品融入了创作者的审美理念,赋予了其文化、思想内涵和审美特质,而接受主体则运用自身的审美能力、价值取向感知作者的所要传达的信息,把作品的审美特质和丰富内涵转化为现实影响力。所以,将创作者、作品与受众共同作为文艺理论研究对象,才能全面审视和分析创作、演绎和交流活动过程,探索发展声乐表演艺术的有效路径。
(一)审美体验具有个性化特征
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声乐表演艺术,必须将受众在欣赏演出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阐释其接受活动规律。而受众个人由于生活经验、教育背景等存在差别,在选择和参与声乐表演活动时必然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欣赏视角和审美动机。因此,声乐表演活动给受众带来的审美体验不仅取决于创作者、表演者的主观审美理念和客观演绎效果,而是与欣赏者的审美期待、价值取向和境遇、心态有直接关系[2]。不同受众个体的情感体验、心理变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要想让声乐作品产生预期的教育作用或实现娱乐功能,要求表演者可以准确把握目标受众群体的特点及情绪、心境变化,灵活运用表演技巧来调动欣赏者的思维与情感。
(二)声乐表演者的身份具有二重性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声乐表演活动即是受众与作品间完成互动的过程,是将声乐作品潜在的审美特质转化为现实体验、深刻影响受众心理和情绪的关键环节。首先,在声乐表演活动中,表演者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解读声乐作品,通过识别音乐创作符号、理解文本内容,结合个人的审美理念、演唱风格确定如何将作品呈现给受众。因此,声乐作品表演者相对词曲创作者而言既是受众又承担着二次创作者的角色,建立起了声乐作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联系,对受众的接受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3]。表演者对声乐作品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的解读会融入个人的表演理念和主观经验,演唱技巧、肢体语言运用和临场即兴发挥都会左右作品的演绎效果,决定了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声乐作品的基本面貌,极大程度地决定了接受活动的效果;其次,在声乐表演活动过程中,受众与表演者、演出环境之间会发生多种方式的交流,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时,会由于个人审美期待、接受水平的不同使得审美体验各不相同。但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可以依靠精湛的演唱技艺、准确捕捉受众心理和情绪变化的能力,让所有欣赏者拥有愉悦的情感体验,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期待。
(三)受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声乐表演活动的受众是完成作品创作、演绎和传播活动的要素之一,审美期待为词曲创作指明了方向,并且对表演者的演艺风格有很大影响。所以,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研究声乐表演艺术,要重点掌握影响受众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的因素,为提高声乐作品创作和表演水平提供依据。首先,对照接受美学理论不难发现,声乐表演活动受众的审美水平、社会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对其接受活动有重要影响;其次,声乐表演场合的灯光等要素直接决定了作品主题、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现形式,对调动受众情绪和烘托声乐表演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声乐作品演唱者的个人专业素养、表演天赋决定了其艺术表现力,演唱技巧和表演手段的运用对受众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会产生直接影响。
(四)表演活动的影响具有延续性
欣赏声乐表演所带来的愉悦心境、心灵和情感震撼不会随表演活动结束戛然而止,而是会给受众的审美理念、价值观带来深远影响,而且有助于传播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将其潜在审美价值转化成对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影响。而这正是声乐表演艺术拥有强悍生命力和持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印证了接受美学所阐释的接受主体在文艺活动中不可取代的作用。首先,声乐表演活动的受众会在与表演者、声乐作品完成情感互动的过程中接受新的思想、满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在接受活动结束时,围绕表演活动产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并不会瞬间消失[4]。而是会不由自主地反思、追忆和品味,直至将其内化到个人的认知经验与知识体系当中;其次,由于声乐表演活动的受众来自于不同生活背景,拥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完成审美体验和接受声乐表演艺术熏陶的同时,会与他人分享经验并就具体声乐作品进行交流,起到了传播声乐表演艺术和实现其价值的作用。
四、接受美学带给声乐表演的启示
(一)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反思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演绎
接受美学对声乐表演活动受众的审美主体地位给予了高度认同,对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演绎者而言,基于接受美学反思受众对实现作品艺术价值的作用,有助于明确市场定位和创作方向,塑造个性化的表演风格,提升创作和表演水平。首先,无论是选择声乐作品的创作主题、音乐艺术语言运用技巧还是确定表演风格与形式,都应以潜在受众的审美期待、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导向,才能让声乐表演具有足够吸引力并产生预期的娱乐、教育效果[5];其次,作为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和演绎主体,声乐作品演唱者必须关注受众对表演活动的真实体验,反思自身在演唱技巧、作品风格把握等方面的不足并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二)把握受众心理变化规律提升表演水平
在声乐表演活动过程中,受众的情绪、思维时刻受到作品情节发展、演出环境变化和演唱者表达方式的左右。能否建立作品和受众之间的密切思想与情感沟通,取决于表演活动是否可以充分吸引受众并激发其感官活力,使之从感官和思维层面全面参与交流互动。表演者对节奏的把控、演唱技巧的合理运用、现场情境的恰当渲染有助于创造悬念,激发受众的想象力并使其感官和思维处于高度敏锐状态,提升声乐表演活动的吸引力和审美体验。
(三)强化演唱者与受众间的互动
演唱者是声乐表演活动的主角,是解构声乐作品并将之完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主体,演唱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完成接受活动、赋予声乐作品完整性的关键。因此,对从事声乐作品演唱的专业人士而言,必须在事先确定演出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受众的反应灵活运用歌唱和表演技巧[6]。通过观察准确捕捉受众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邀请合唱等形式强化表演过程中的互动。让演出活动完美契合受众的审美期待,使之獲得满意的感官体验的同时,深刻领悟声乐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让声乐表演活动给受众带来余韵悠长的审美体验。
五、结束语
声乐表演在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有必要伴随声乐表演艺术实践深化理论研究,不断引入新的艺术研究理论分析声乐表演艺术的创作和演绎规律。接受美学的应用实践证明了其有助于探索如何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对个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力,促进创作者和表演者不断提高艺术造诣。
参考文献
[1]袁瑞娇.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思考[J].黄河之声,2018,524(23):28-29.
[2]李晶瑛.接受美学视域下研究声乐的表演艺术性与美学价值[J].戏剧之家,2015,212(20):89.
[3]姚晶.基于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J].通俗歌曲,2016(9X):54.
[4]李超.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6(10):74-75.
[5]赵潇然.接受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艺术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5(20):89-89.
[6]王肃.基于接受美学视域的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J].艺术教育,2017(1):104-105.
作者简介:董剑(1984—),男,汉族,山东省青岛人,讲师,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声乐表演硕士,巴黎尼德美耶音乐学院 声乐表演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