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 黄家涛 李元钦
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实现教育变革的主要抓手与重要路径,是构建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宜昌市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始终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宜昌教育信息化始终走在全省前列,特别是在2019年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报告中,宜昌市荣获全省市州第一。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共同努力,其中市县层级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推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中基础性地位显著。从工作机构来看,市县两级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数量众多,占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的绝大多数;从服务对象来看,市县两级教育信息化工作直接面对基层学校和一线师生,是国家、省教育信息化部署安排落地落实的关键;从自身建设来看,市县两级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勤劳奉献的教育技术战线队伍,但在机构职能、制度体系、资金保障等方面又存在短板。结合教育信息化工作“宜昌模式”的探索即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市县两个层级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五组关系,对于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落实整体部署与推进本地发展的关系
面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足等客观情况,既要不折不扣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整体部署,又要结合本地区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现实需求统筹协调、具体推进,如何处理好落实整体部署与推进本地发展的关系,对于市县层级推进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落实整体部署是共性目标,需要坚持“市县一盘棋”,同谋划、共推进。具体而言就是要对标对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把上级整体部署作为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推动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目标,这是各地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共性任务。
推进本地发展为个性目标,需要结合各县(市、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精准落实。以宜昌市及所辖县(市、区)为例,主要就是紧盯本地招生评价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校点规划布局、新建学校装备建设等教育重点工作。从技术视角分析,为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考试、信息艺术心理健康多学科机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科教室建设、支撑选课走班等新中考、新高考刚性工作。总的来说,就是为学校教育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完善配套的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系统建设等,这是宜昌市及所辖县(市、区)地方发展的个性任务。
2020年7月,宜昌市印发了《宜昌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是落细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具体抓手,提出对标对表上级部署安排;同时,聚焦服务保障本地教育发展和改革,明确把信息化作为引领全市教育现代化的总引擎,努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在全市教育工作中的战略地位。
由此可见,把握好整体部署与推进本地发展的关系并不矛盾,反而是一种强化统筹、上下同频、共同发力的关系。
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就蕴含着以基层一线师生为代表的需求侧和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代表的供给侧之间的协调关系。
市县层级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想受到师生欢迎,必须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具体而言,教育信息化工作应该以基层学校和一线师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破解教育难点、痛点为目标,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以宜昌市为例,在面对城区义务教育入学难和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公平问题时,研发了义务教育招生网上入学平台,通过调取公安、房管、规划等部门数据,进行身份、房产、户籍等要素的自动比对,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宜昌市“互联网+阳光招生”,初步破解了“择校热”“入学难”等问题;在面对新中考政策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总分问题时,及时升级建设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新版学生综合素质网络评价系统,做到了过程性、写实性评价,支撑了学期评价、毕业评定、分值折算等关键环节,2020年开始首次将结果折算成分值后计入了中考总分,工作推进平稳、社会反响较好。
我们认为,市县层级必须要协调好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关系,供需互补,同向发力,才能共同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一方面市县层级教育信息化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质效的有效手段,真正做到融信息技术于教学、管理、服务之中。另一方面,市县层级教育信息化要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资源服务、网络安全等不同类型的工作內容,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有的一校一案,有的区域统筹;有的采取项目建设,有的采取购买服务;有的一次性到位,有的持续性投入。
先行先试与后发超车的关系
近年来,在宜昌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中同时存在着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即先行先试大概率会赢得先机,但也有不少弯道超车、后发赶超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相对固定的周期,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一般要经历“会用”“敢用”“要用”这三个阶段,率先配备设施、开展培训、使用探索,就为教师达成“会用”赢得先机,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二是技术更新迭代太快,特别是信息化设施设备、软件平台、应用系统等普遍存在着迭代升级、功能优化、推陈出新等特征,以致后建的反而比先建的要先进、实用、好用,这为部分地区后发赶超创造了条件。
宜昌市从2008年开始普及多媒体教学环境“班班通”,多数学校经历了“投影仪+幕布”“短焦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触屏一体机(智慧黑板)”等三个阶段。起步较早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加上持续开展的多媒体课件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等活动,大大提升了宜昌师生信息素养,为宜昌教育信息化发展赢得了先机。近年来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宜昌教师累计获得部级“优课”660节。今年疫情期间,宜昌大规模在线教育顺利平稳开展,在市教科院开展的在线教育满意度测评中,学生满意度比例高达92%。
宜昌市于2012年开始探索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对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平台、资源平台等进行了整体规划,分步启动建设。2016年初步建成宜昌教育云,2018年实现了与国家平台的互通,2019年成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首批成员,2019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优秀地区。但是随着云存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空间不断的优化升级、功能更加完善、更具智能化,先期建设的平台自身缺陷愈发明显,特别是在环境部署、功能优化、特色研发等方面亟须提档升级。一些地区虽平台建设起步较晚,但抓住机遇,加大投入采用最新技术、平台架构,亦有赶超趋势。
因此,先行先试并不代表着一路领先的绝对优势,后发超车也并不意味着始终慢人一步。市县层级要正确看待先行先试和后发超车的关系,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瞄准技术发展趋势,支持暂时居后区域寻找弯道超车机会,转“危”为机。
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的关系
在教育技术应用普及过程中,始终存在要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的关系。关键少数包括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学校中的数字校园、融合应用中的典型。目前阶段关键少数虽然从数量占比上看是少数,但从质量成果分布上看是多数,实则起到了标杆作用。
为激励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宜昌市在教育信息化方向教师专业荣誉制度上开展探索,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联合设立的教育专业荣誉制度体系内,创立了“e教能手”荣誉制度,授予应用水平高、发展潜力大、能引领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的业务骨干教师。获得“e教能手”专业荣誉的教师,享受学科带头人待遇,同时赋予专业引领示范职责,要带动教研组、年级组、学校乃至区域的信息化教学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全市首批“e教能手”专业荣誉市级获评150人,县市区级获评400多人。实践证明,这支专业队伍不仅促进了自身发展,而且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了其他教师的成长,其中2019年第一批市级“e教能手”中有19位进入全市教育拔尖人才行列。
宜昌市与教育部、省同频开展数字校园创建,对标部、省标准形成本地操作规范。在装备项目视角形成了开展数字校园环境建设的“九大系统”(宽带网络、班班通教学、数字广播、视频监控、录播教室、学科教室、移动阅读、明厨亮灶、安全技防等);在融合技术视角形成了家校共育、智慧教学、创新评价、精准管理等融合创新点。目前,宜昌已有数字校园省级以上9所、市级57所,此外,新建学校一律按照数字校园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数字校园创建提高了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2020年上半年全员在线学习的背景下,省级数字校园宜昌市第一中学、宜昌市第十六中学分别在高考、中考中取得同期较好成绩。
在推动融合应用方面,宜昌市坚持培育典型,带动应用普及,建立了“发现典型—跟踪指导—树立品牌—示范推广”的四步工作机制。即定期“到校进班入室”,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典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情系师生、技术助教”,跟踪指导;搭建应用展演等交流舞台,树立典型应用品牌;实现推广典型,成果共享,走向规模化、常态化应用。
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含义更加广泛,不局限于指代某类人群,一些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关键人、物、制度等均可被称为关键少数。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关键在于厘清信息化推进中的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的关系。关键少数是骨干,绝大多数是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市县层级要坚持培育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方可逐步形成区域整体推进之势。
智慧教育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智慧教育之下的智慧教室、智慧校园都是国家“数字中国”战略下的不同层级的单元智慧空间。智慧教育要做到服务民生、信息惠民,就必须高位思考、主动对接智慧城市建设,融入智慧城市,为城市現代化贡献出教育信息化力量。
宜昌市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市”,市委、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智慧教育列为第一方阵,市财政专门设立“现代化教育装备专项”资金科目,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全市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建立起财政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的金额比例、使用范围、监管考核等刚性要求。
在教育专网建设中,全市教育城域网与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对接,将网络出口核心设备、安全审计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等部署在三峡云计算中心,获得专业技术团队和物理空间支持,做到了以往单凭教育技术队伍难以保障的“365×24”的全天候值守,为全市师生用网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8年,宜昌“互联网+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平台”被教育部表彰为管理信息化优秀案例,被认定为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发挥效益的典型案例。近年来宜昌市在一些教育管理信息化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无不得益于智慧城市建设所提供的大数据支撑。
(作者简介:张旭东系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黄家涛系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元钦系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研员)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