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遇上石头

2020-01-04 07:06李英姿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石头玩具笔者

李英姿

幼儿园的“野趣园”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圆滑质感的石头总是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教学中,笔者带领幼儿共同收集石头,选取外部没有尖锐边角,且光滑圆润,适合幼儿手部大小的石头,清洗晾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加工设计,自制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自然资源玩具,吸引幼儿主动探索、动手操作,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开发系列石头游戏材料

1.小班益智玩具:亲亲碰碰

该游戏材料旨在帮助幼儿辨别不同颜色,让他们能够根据动物形象配对并比较大小。笔者在设计时考虑到小班幼儿喜欢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情境性强的游戏材料,石头底色色彩明亮,石面绘制可爱常见的动物形象,在游戏时创设“妈妈宝宝亲亲”的情境,幼儿在情境中操作石头玩具尝试进行配对接龙游戏。

玩具制作过程分两步:一是选取幼儿手掌大小圆滑石块若干。将石头一分为二涂两种不同颜色;二是在同种颜色背景上勾画妈妈和宝宝图案。幼儿游戏时,先将同种颜色的石头挨碰一起,依次连接下去,完成颜色配对接龙。三是根据石面的图案形象找出对应的“妈妈”或“宝宝”,并且连接相对应的图案,实现“妈妈宝宝亲亲”。

2.中班益智玩具:我要长大/长高

中班幼儿思维活跃,随着主题活动《我长大了》的深入开展,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生长过程表现出极大兴趣和好奇,笔者借机设计两套排序的石头玩具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石头画面,了解植物、蝴蝶的生长过程,并根据高矮、大小排序,在操作中掌握1~10的点数、顺数和倒数。

自制的排序玩具有两套:一是“可爱小毛虫”;一是“小树长高了”。其中,“可爱小毛虫”的制作步骤——①选取10块由小到大的扁平石块,涂上白色底色;②石头正面,从小到大顺序依次画蝴蝶形态变化图。③反面按从小到大顺序在石块上依次对应画1~10個圆点;游戏时,幼儿可以先观察正面蝴蝶的生长形态变化,进行生长顺序排列;再观察反面圆点数量进行10以内的数学排序。“小树长高了”的制作步骤——①选取10块由低到高的柱形石块,涂上白色底色;②石柱正面,按长短画上种子生长的过程图;③在石柱反面按高低顺序画上1~10个格子;幼儿游戏时,先观察正面种子生长过程,尝试按生长顺序进行排列;反面根据石头的高低进行10以内的数字排序。

3.大班益智玩具:我们去约会

大班幼儿喜欢自主选择玩伴,尝试有挑战、有难度的游戏材料。“我们去约会”是一套结构复杂的棋类游戏玩具,根据绘本《山丘上的约会》中的内容,笔者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设计了这个游戏。幼儿根据骰子点数合作进行棋类游戏,旨在让他们在游戏中巩固对数的理解并在对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则、合作意识。

制作时,先选取四个大小相近的小石头,以“红、黄、蓝、绿”作为底色,并绘制玲玲和呱呱的头像。再用生日蛋糕底盘或硬纸板制作飞行棋的棋盘。游戏由2~4名幼儿共同完成,每人各选一色石子作为自己的游戏角色。幼儿轮流投掷骰子,投掷到“6”点的幼儿方可出棋。根据投掷骰子上的点数前进步数,当石头棋颜色前进到同色的棋格时,可以向前跳跃至下一个同色棋格。最先走到终点的幼儿胜利。

二、走进“石头工艺馆”

除了设计一系列石头玩具开展游戏,笔者还尝试把原石投放到大班的区角中,给予幼儿更多自由想象探索的空间,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从单纯的喜欢摆弄把玩石头到开始利用石头自主开展一系列的探索体验活动。

幼儿热衷于在石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和用各种材料装饰石头,一时间美工区幼儿作品数量突增,继而有幼儿提议要开设“石头工艺馆”来存放自己的作品,但馆内的“工艺品”的摆放随意且无序,于是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石头工艺馆里的作品摆放整齐,又能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石头工艺品呢?刚开始有幼儿想到了分类,并将其中画面内容一样的分为一类,但是发现留下了很多不同的石头作品,无法分类。接着,有幼儿提议:“太阳、星星、月亮可以分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星球。”其他幼儿的思路因此一下打开,各种提议也随之产生,最终幼儿把石头作品按主题分成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生活用品类、天空类(星球、云)、彩色类(作品以颜色鲜艳色块为主)、无名类(看不出主题的涂鸦),并共同设计分类标识,按标识整理归类自己的石头作品。“石头工艺馆”创建过程中,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创新“石头翻翻乐”

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分类达成共识后,其作品就随着标识静置在置物架中。如何再次让这些石头“工艺品”“活”起来?笔者从电子记忆小游戏“翻牌对对碰”中获得灵感,用无纺布制作16格棋盘,选取每种类别中适合做记忆棋子的作品,与棋盘一起投放到益智区中。幼儿根据前期积累的分类经验,在游戏中不仅逐渐掌握新材料的玩法,而且已经不满足追随笔者的思路,他们对于棋子的选择有自己的想法。

小静和硕硕在益智区里玩“石头翻翻乐”的记忆棋,在翻最后两组石头牌时,小静翻出了蝴蝶和花朵,硕硕说:“你输了,这两个不是一类的”,可是小静执意说“这是可以的,蝴蝶要采花粉,这两个就是一对!”两个人也因此起了争执。在一旁观看的冰冰对硕硕说:“我觉得这样玩也可以啊!你们看这两个也可以对碰。”冰冰把分别画有兔子和蘑菇的两个石头拿起来。硕硕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着在各类石头中找出有类似关联的画面。在教师的赞许下,又开始一轮属于自己的新游戏。

因为游戏中的冲突,幼儿打破原有的分类维度,把画面关联的两个石头作为对对碰的棋子,如乌云对碰雨伞,人对碰汽车或飞机等等,幼儿自己创造的石头工艺品,在游戏中又有了新的“使命”。

四、讲述“石头里的故事”

笔者把一部分余下的石头作品投放到语言区,创设“石头里的故事”游戏情境,同时用电子设备记录孩子利用石头画面创编故事的过程,并在餐前准备时播放,增设了语言区的展示平台。

自播放幼儿用石头创编故事视频后,语言区也逐渐热闹起来。敏之和月月进区后,各自挑选了喜欢的几块石头。敏之开始自导自演小声地摆弄着几个“石偶”。当讲到“小鸡爬到房顶去摸月亮”时,由于她无法同时操作三个“石偶”,就喊月月帮忙:“月月,你能帮我拿着月亮吗?我的小鸡要摸月亮,可我没有手拿了。”月月很乐意帮忙,接下来月月就自然地加入到敏之的故事中,他们商量让小鸡爬上更高的地方去摸月亮,月月说“最高的地方是珠穆朗玛峰”,于是月月找到一块像山的石头,继续着他们的故事创编。这时,晨晨拿着iPad过来,敏之邀请晨晨拍她们讲故事,晨晨因此也以“摄影师”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去。

看得出幼儿喜欢这种视频展播方式,语言区刚开始少人问津,现在时常出现几个幼儿在此一起创编故事,并操作自己选择的“石偶”表演故事,还衍生出新的游戏角色“摄影师”来负责现场拍摄。游戏中,幼儿间的互动总能激发新的创意,碰撞出新的火花,玩出新的花样,不断增强幼儿自主游戏的水平。

在与“石头”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中,幼儿从自由摆弄原石到利用石头开展美工活动,创造了大量的石头美艺作品。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让自己的石头作品成了建构类、益智类、表演类的游戏“主角”,在游戏中,探索的欲望、挑战新玩法的动力驱使着幼儿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挑战成功的乐趣,建构新经验。

(作者单位:咸宁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猜你喜欢
石头玩具笔者
老师,别走……
别小瞧了石头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