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元旭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18世纪后半叶,首先在英国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场革命首先是一系列意义深刻的技术革命,它使人类第一次从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变为工业和机器生产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导致了现代经济的诞生,并由此推动了一场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广泛深刻的变革。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先导。工业革命反映了英国社会对生产技能的重视历史,技术革命是近代英国社会技术技能历史传承和积累的结果。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密不可分而又不能混淆的两个概念。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其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达到人们认识事物的目的。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其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达到人们该做事物的目的。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革命又为人们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手段。
16至18世纪,西欧诸国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发明,引起了知识、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巨大改变,人们常常把这一时期的一系列科学发明和进步称做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并在与宗教神学及各种偏见的斗争中累积而成。
作为这次科学革命一部分的英国,产生出了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和艾萨克・牛顿(1642-1727)两位典型科学巨匠。
培根出生于伦敦,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求学,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他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有用性体现在造福人类社会。他在《新大西岛》一书中即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用科学知识探究自然、造福人类的理想王国。培根认为,人们要获得真实有用的知识必须倡导科学的求知,形成科学的方法。培根完成了破除旧有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这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从成为从思维和方法论上引发科学革命的“文明的先知”。
牛顿是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在光学、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巨大贡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他阐明了光的组成,发展了数学,发明了反射望远镜。通过实验,牛顿提出了著名的运动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科学基础。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出现了以蒸汽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持久的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主要发生在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英国建立起了以上述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英国的学徒制是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师傅与学徒之间言传身教的主要传授方式,徒弟通过有经验的师傅学习到相关的技能本领,从而为自己所用,学徒制在英国已经算得上是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学徒制度在英国的历史可以说十分悠久,在以往英国还没有实现完整的教育制度之前,学徒制是最普遍的职业教育模式。甚至到了近代,学徒制在英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在英国学徒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是手工业行会学徒制阶段。受11世纪行会制度的影响,学徒制逐渐制度化。在行会中,按照身份的不同被分为学徒、工匠以及师傅三个等级。拥有劳动经验和影响力的师傅招收徒弟,不仅要教授弟子相关的职业技能以及处事原则等道德准则,还要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待学徒学习完并掌握技艺以后,师傅会送徒弟一套工具,作为其正式独立应对工作的礼物。师傅在教授学徒技艺时也不是免费教学的,学徒要想拜技艺高湛的师傅为师,必须在正式学艺之前交纳一定的学费,并且在学艺期间必须遵守师傅的严格规定,比如期间不能结婚、不能违背师命,必须按照师傅的命令行事、必须同师傅居住在一起、必须要勤劳刻苦的工作,并且不能从事不道德或者有违背道德的活动、只有得到师傅的允许才可外出,否则只能呆在师傅的身边。如果在这期间学徒出色的完成了技术的学习并且没有犯大的过错,方可由师傅向行会提出申请,经过行会的严格审查以后,才可将学徒的身份提升到工匠这一称谓上来。学徒提升到了工匠以后,并不能立即从师傅的手下独立出来,而是要以工匠的身份在师傅的手下服务若干年,期间会得到低微的薪水作为报酬。如果工匠能独立完成一个作品并得到师傅和行会的认可和赞赏,才能得到师傅这个称谓。在英国,学徒制的期限一般都是在七年,并且师傅一次性招收徒弟只能在一至三名以内,禁止师傅招收已经拜其他师傅为师的学徒。
第二是国家干预中的行会学徒制阶段。16至18世纪是西欧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欧洲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国家建立。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生产方式由家庭手工业转向工场手工业。学徒制也在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变化。手工工场的出现,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长,工场主只有招聘大批的员工学徒,才能保证正常生产运营。随着学徒数量的增加,师傅自然就减弱了对每一个学徒的培养,导致学徒无法学到最精湛的技术。学徒制的发展也受到了“圈地运动”的影响。“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民破产,农民不得不流入工场做苦工,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城镇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大量增加。生产的增长,使不少农民开始自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破坏了行会学徒制。原有的学徒制也成为了师傅手下的廉价劳动力,师傅不断的从这些学徒身上剥得利益,学徒丧失了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
第三是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阶段。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机器生产对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学徒制度无法满足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学徒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战以后,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进入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学徒制的种种弊端开始暴露出来。英国政府对学徒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学徒制逐渐适应了英国工业发展的步伐。总之,工业革命后,单靠传统的学徒制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要求变革传统的人才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模式,现代的学校职业技能教育应运而生。
英国的成人教育最初起源于牛津大学的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成人教育的模式使大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使大学和中学课堂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人学校”本质上是向有能力并且愿意花费三至四年的时间在学校完成知识的培训青年以及妇女提供的高等教育,“成人学校”刚成立的时候是仅仅局限在大学的范围之内的,而后又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为它触及到了成人教育的所规定的本质问题。由于成人教育缺乏大量的发展资金以及政府机构有效的管理,导致成人学校面临重重困难。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政府开始对成人教育进行一定的管理,并且成立了成人教育委员会。英国成人学校由地方政府管理,并且接受成人教育可以享受一定的教育补贴,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成人教育模式进行调整。
除了政府公办技校以外,英国职业教育的形式还有民办“技工讲习所”。就是民间向职业技能教育需求者提供的培训以及相关技能知识传授。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机器制造业在英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满足机器生产对各类技术工人需求,一种新的职业技能培训形式——“技工讲习所”产生了。技工讲习所不仅向学员教授技能,同时还传授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在“技工讲习所”成立之初,“教授会员们的知识是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的工艺技术原理及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和有益的知识”是他们的宗旨,工人讲习所的优势使其得以快速的成长。“技工讲习所”不仅提升了英国劳动者的素质,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人的失业问题。
纵观英国近代职业技能培训和传授方式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英国职业技能培训和传授是与其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技能培训和传授的方式,而职业技能的培训又为发展生产提供服务,推动着英国社会的发展。
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在很长历史时期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城市和工商业不占支配地位,对外贸易不发达,城市以手工业行会为主,行会支配着城市的工商业发展,行会内部等级严格。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高,传统的封闭式的学徒制就可满足行会生产对人才的需要。
地理大发现后,英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圈地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和贸易、工业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推动着英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社会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传授方式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各类学校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战场。政府加强了对各类学校的支持和管理,英国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不断得到提高,推动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和“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