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原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探索并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成为高校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笔者聚焦戏剧艺术中的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贴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语境,关照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探索谈话语境下的语言艺术及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体沟通,力图寻找到融戏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戏剧+思政;思政教育;语言艺术;谈话;语境;新媒体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探索并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成为高校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笔者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积极探索“戏剧+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并成立“戏剧+思政”辅导员工作室,以戏剧为载体,探索既遵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性规律和共性特点,又充分结合艺术类高校的独特性规律和个性化特点的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笔者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思政”工作室主要研究成员,聚焦戏剧艺术中的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贴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语境,关照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探索谈话语境下的语言艺术,力图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与艺术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等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做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一、“谈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金钥匙”
笔者是一名专职学生辅导员,2016年至今带过4届学生,累计带班20个,学生人数过千人。“谈话”是辅导员思政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思想引领、党团建设、奖优助贷、日常事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危机事件应对等等,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建立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谈中进行的。“谈心谈话”是辅导员老师的“必修课”,亦是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金钥匙”。微博里曾有這么一个帖子引起同学们的热议,“辅导员掉水里了,你所学的专业能做点什么?”。经济专业的同学在计算救导员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新闻专业的同学在做现场报道,中文系的宝宝们在吟诗作对表达悲痛心情,好在游泳专业的同学说: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在轻松一笑之余,这个帖子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作为一个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并留在艺术类院校任职的辅导员,我可以用我的专业为同学们做些什么呢?笔者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成为一名辅导员之前,曾担任过上海第一财经、中国气象等频道的主持人、东方卫视综艺节目专业配音员、话剧演员和戏剧专业的台词课教师。在戏剧领域中,我们常常会强调表演艺术的三要素:真听、真看、真感受,也就是用心倾听、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真正融入其中,全身心的投入表演与体验当下。往往演员做到这点,观众就会相信规定的情境,不自觉地与演员共情。善于倾听、换位思考、感知当下、与他人共情是表演艺术的三要素给我们的启示。那么,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要回答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在思想、学习、生活各个维度对学生展开教育工作,达到具备有效性又适当性的沟通效果,真正成为让学生尊重与信任的人,并在学生成长的点滴过程中与其共情的问题。就要力求真正明白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更要照顾到学生的情感与诉求。那么在谈话语境中,要努力做到真正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真实地发现学生的需求、真诚地感受学生的情感。在谈话时,坚持多一点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视角看见他们的需求;多一份感同身受,从学生的立场倾听他们的心声;必定是那一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金钥匙”。
二、谈话语境中的语言艺术
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与领导、老师们交流学生们的近况,思政工作就是在一次次谈话中展开工作的。与学生谈话,听心声;与家长沟通,达共识;与领导、老师们交流,重效率;是笔者进行谈心谈话工作的九字原则。在谈话中同样的意思,对不同的对象,适应不同的语境,调整不同的语句、用不同的态度、寻找不同的切入点,甚至于把握不同的音调,都会起到截然不同的沟通效果。谈话中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关照学生的心理需求,用艺术的语言和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与学生谈心谈话,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笔者基于实际工作经验与“戏剧+思政”工作模式探索相关实践,并结合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相关规律,分享三点关于谈话语境下语言艺术的运用。
(一)设置贴合话题的语境
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授吴洪林老师在他的著作《主持艺术》中提到“抓切口点是要与语境切合的。谈话的切口点存在于对方话语的语境中,存在于现场环境的语境中,存在于节目背景的语境中,存在于现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接受心理的语境中。”1,这是节目主持人在创作访谈节目时寻找与嘉宾对话的“切入点”的工作方法。通过实际工作经验,我发现这套方法同样适用于对学生开展的谈心谈话工作。在面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并期待达到不同谈话效果的工作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谈话对象个性、谈话的时间、谈话的主题等,寻找合适的“切口点”,并紧密将切口点与语境贴合,设置一个贴合主题的谈话语境,尤为重要。一个有效率的谈话,需要“切合”语境、抓住“切口”。
谈话的效果与沟通能力是与语境息息相关的,如果没能找到贴合话题主题的谈话语境,那么谈话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比如当生活碰到困难、困惑,正在纠结是否要敞开心扉向辅导员老师求助的时候,一个相对安静、安全、又舒适的环境,匀速又轻柔的语言节奏,尝试用倾听替代追问的语境,能够快速拉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营造出一个充满安全感的谈话氛围。为了达到更好地谈心谈话效果,谈话人要为谈话对象营造出不同的谈话语境,借鉴创作访谈节目的态度与要求,寻找合适的谈话场所、设置谈话问题、环节、甚至准备小的“道具”与礼物。对待情绪较敏感的同学,要注意营造较为安静、舒适的谈话环境,也可选择谈话对象较为熟悉的场所进行,如寝室、教室等;对待即将面临纪律处分,个性又有些浮躁的学生,要注意谈话场所的严肃与正式,把握语言凝练、庄重的节奏。所以,要特别花心思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谈话场所、拟定谈话大纲、把握谈话节奏,贴合谈话主题营造谈话的语境氛围,从而在谈话中了解学生的真正意图与学生的迫切需求。
(二)让同理心打开“话匣子”
“同理心是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2在戏剧艺术对于演员的训练中,我们往往会强调同理心的建立,也就是提升感同身受的能力。在谈话中,我们无法完全体会另一个人的知觉和情感,但是如果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努力,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的细节更了解谈话对象的立场、看待问题的角度与对待生活的态度。同理心并不意味着同意对方的观点,而是思学生所想、急学生所需,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感同身受。“‘穿上他们的鞋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世界。”3在谈话的过程中一旦建立起同理心,那么在谈话的那个场域里,谈话人与谈话对象的对话立场会趋于和谐,即使是较为尖锐的问题,也会比较容易抛出,“话匣子”会在不经意间轻松地打开。
积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笔者可以分享的工作经验。一场有沟通效果的谈话,要为建立同理心做足准备工作。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不断增进对学生们的了解,深入他们的学习生活,熟悉他們的专业学习与生活节奏,努力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会用学生的专业与学生“对话”。这就好像演员在塑造角色之前,要进行一场沉浸式地“体验生活”一样,是快速建立同理心的有效方法。笔者作为上戏“土生土长”的毕业生,在本职工作之余保持着对艺术专业地继续学习与实践。与同学们一起参与各种表演方法训练大师班的学习,与学生一起创作并同台出演多部话剧作品等。与学生们在第一课堂交流学习,适应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节奏,同理心也在共同学习与生活中较为容易地建立起来。在学生工作中,许多次敞开心扉的谈话是在同学们最熟悉的第一课堂——排练场进行的。在回答他们的专业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与专业困惑,多一分专业层面的交流、多一分从专业出发的理解,自然多一份感同身受。
(三)倾听与即兴的智慧
在谈心谈话中,要听取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现状、找出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将思想引领润物无声到交流沟通中。那么在设置好的贴合话题的语境中,建立好与谈话对象的同理心后,还需要注意的就是谈话过程中的倾听力与即兴的智慧。
倾听在谈话中至关重要,要学会做一个“听话”的人。谈话人要在“听全中听出细节,在归纳中听出意图,在听其言中观其色”(主持艺术P38)谈话开始前,我们要做足准备工作,拟好谈话大纲,但是当谈话进行时,我们要做的就是驾驭当下的语境,在倾听中,让语言迸发即兴的智慧。尤其要注意的是作为谈话人要学会“少说话”,并且耐下心来,不要过早评断。学会通过倾听,驾驭当下的谈话语境,适时作出语言调整。蔡康永曾经说过;话题卡住了,就换话题,不要恋战。某种层面上来说,也是强调谈话语境的当下感和即兴的智慧。在谈话中,不一定非要照着写好的“剧本”进行,或者说教式的输入谈话者的意图。如果遇到谈话对象并不想聊的关卡,或者谈话对象戒备心很强时,也可以适时用幽默的玩笑宕开一笔,寻找新的话题,在合适的时机再聊回来。所以倾听力与即兴的智慧,是谈话人需要掌握的硬本领。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语言艺术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我们与学生沟通的“大语境”不仅包括面对面沟通,同时也包括媒体沟通。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大语境”,老师要想“生活”在同学们的“朋友圈”中而不被屏蔽,需要用更丰富、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审美需求的表达形式和语言与他们对话,这无疑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挑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老师们迎来“云”上工作的新挑战。语言艺术在新媒体语境的表达形式也变得更加形式多样。一场以新媒体为载体的谈话可以从一个朋友圈的点赞开始,也可以从一篇推文的留言展开。辅导员与同学们的对话,也从简单的“一桌二椅”,丰富成互联网上的视频会议、推文与图片、或者短视频互动。疫情期间,笔者作为主要策划人与导演参与了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指导下打造的上海辅导员战“疫”系列微课堂的创作与拍摄工作,同时也有机会更深入地探索了新媒体语境下的语言艺术与表现形式。
为了更符合大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微课堂在课程选题上紧紧围绕着防疫防控知识、心理防护、就业指导等热点话题,在呈现方式上打破单一的网络授课形式,探索性地加入情景剧、手势舞、说唱等丰富形式,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在网络上反响热烈。记得其中一期的主题为《去伪存真“云守护”》,视频的主题是从心理学、传播学等角度为大家解析谣言传播的原因和拒绝谣言的方式,提醒同学们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表现形式上,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与设想,如何才能让主旨更深入人心并被同学们牢牢记住呢?结合当下比较受欢迎的“抖音”、“微视”等短视频平台上较为流行的“手势舞”,我们将拒绝谣言的方式创作成朗朗上口的说唱音乐并配合简单易学的“手势舞”,同学们很快跟着旋律就舞动起来了,反响很好。虽然是一场“云”上的对话与互动,但是却不亚于面对面沟通的效果与影响力。
无论是面对面沟通的谈话语境下的语言艺术,亦或是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体沟通,如何更有效的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提升沟通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实现有效的表达,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与多元文化思潮对学生思想的冲击与影响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对于回答这些问题中关于提升语言能力以及沟通魅力的方法探索上并不是绝对的,但力争可以在大概率上产生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探索“戏剧+思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是在积极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对与学生谈话语境下的语言艺术以及新媒体语境下的语言艺术新形式的探索研究,力图深入把握学生的需求点、兴奋点、困惑点,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主持艺术》吴洪林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3月第1版
[2]《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5版》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3]《即兴的智慧》Patricia Ryan Madson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第1版
[4]《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蔡康永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7月第1版
[5]吴洪林著,《主持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3月第1版,第225页。
[6]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著,《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5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第135页。
[7]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著,《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5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