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联文并教”的新趋势

2020-01-03 10:13黄如祥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梁思成野草建筑

黄如祥

“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联文”设计的连接点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与俞孔坚的《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两篇作品放置一起进行教学,就是基于两篇作品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价值。两篇作品都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说明文,术语多、篇幅长,完成两篇课文的学习,的确是不容易的。况且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向不高。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找寻两篇文章的连接点是重点。连接点找得巧,两篇文章就可以浑然一体,课堂效率就高,反之,两篇文章就仍然是单独的个体,没有关联,这和先后学习两篇不同的文章有什么区别呢?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笔者想到梁思成先生不仅成就卓著,而且一生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而俞孔坚教授设计的中山歧江公园正是在一座废弃的造船厂上建造起来的,公园也直接保留了之前造船厂的一些废旧机器与设备,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普通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两位建筑家在审美与创新这个点上是一致的,而这也正是两篇文章“联文并教”的价值所在。这个连接点确定了以后,整体的教学设计就流畅多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相对来说阅读难度更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梳理,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总结。而《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以“手记”的形式体现,文体相对自由,便于理解,因此没有对课文内容再做梳理,主要呈现大量图片,让学生充分理解“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二、彰显“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联文并教”问题的突破口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文中的一些术语、难句,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这说明学生的阅读较难文章的能力还是待提高,需要老师指导。但对于“足下的文化”、“野草之美”,不少学生都能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学生发言亮点多。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致说出中国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如何才能具体而准确地说出中国建筑的共性特征则是个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文中清楚地列出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国建筑为什么会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文法”和“词汇”)?为什么作者用到了“文法”“词汇”这两个文学中的概念?怎样理解建筑的“可译性”?

如果导入《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展示中外建筑的图片,学生对“文法”“词汇”“可译性”就不难理解。课堂实践中,学生的感言就能说明问题。

同样的感受——在了解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看过了中外建筑的图片,深刻的感受就是——美。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之情。

建筑绝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生存需要,更是人类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古代建筑更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表现、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由此可见,彰显“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联文并教”问题的突破口。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更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联文并教”新的契合点

从作者的角度看“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联文并教”的新契合。

1957年,雄伟壮丽的北京城墙被拆除着。毁墙的炮声不时传来,每一炮,都像在梁思成的心中炸响。有一天,梁思成进城去瞅了瞅,发现地安门已经没有了,广安门也消失了,听说正拆广渠门,急忙赶去,发现已经只剩下一个城台和一个门洞。毁城者正向北京最后的两个城门进军——崇文门和西直门——1957年时最后两个有瓮城的城门。早在1950年2月,梁思成就和居住在南京、曾留学英国的著名建筑家陈占祥一起递交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方案提出在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这样,旧城留下,新建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心脏,而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由于历史的原因“梁陈”方案最终没有实施,这不得不说是巨大的遗憾。我们在遗憾的同时,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保存与创新,是不是只能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能不能有更好的契合点?俞孔坚教授在《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里,用他的设计给我们做出了回答。

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2009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获ULI全球杰出奖。

如果将课文中提到景观设计依次展示:梯田式种植台、开渠成岛(古榕)、废旧机器、船坞、琥珀水塔、铁轨、烟囱与龙门吊、骨骼水塔、直线路网、红盒子、绿房子、野草。

梁思成说“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

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诚如俞孔堅先生所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两篇文章“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契合点:一是建筑师通过设计所表达的情感和人文情怀的理解;一是建筑所传达的文化的理解。可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联文并教”新的契合点。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联文并教”新的挑战

以《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为例,作者提到了在设计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教学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文本难度大、篇幅长,对学生来说是挑战;教学任务重、时间短,对教师而言是挑战。但这种挑战又何尝不是一种“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落实呢?这种高要求是一种趋势,它迫使学生不能只等着老师教,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它更迫使教师打破惯性思维,大胆取舍,敢于放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从长远来看,这种趋势一定会促进师生的成长,而成长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事。《六国论》与《过秦论》都有各自的结构美、逻辑推理美、角度的美、语言风格的美、主题的美。如果将传统的经典“联文并教”,从“审美鉴赏与创造”上去审视,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总之,重视“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联文并教”的新趋势。

[作者通联: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梁思成野草建筑
留守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一束野草
梁思成分肉
一束野草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梁思成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