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京卦气说之阴阳流转及其影响

2020-01-03 10:12张春香
孔学堂 2020年4期
关键词:阴阳

张春香

摘要:汉代易学以象数学派为主流,而汉代象数易学又以孟喜、京房为其开创者。孟京易学主要特征之一,即是以卦气说的阴阳流转来释易,来体现易道生成流转的本质。具体来说,孟京易学通过其卦气说,借助天文历法知识,建立起一个以阴阳流转来推演一年四时气候变化进而预测人事吉凶的生成性哲学体系,是对先秦易学“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一种创造性阐释,也为后世构建了一套以阴阳流转为核心的生成性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奠定了后世解释宇宙天地与社会人生的最基本思维结构。

关键词:卦气说  生成  阴阳

汉代易学以象数学派为主流,而汉代象数易学又以孟喜、京房为其开创者。卦气说自先秦发展到汉代,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流或基本学说。对于这一学说,学界多有论述。如刘大钧先生侧重于卦气说的追根溯源;王新春先生基于历史的演进之维,侧重于探讨卦气说所透显出的哲理意涵,突显六十四卦的符号涵摄意义,二者都主要基于历史与价值层面的学理分析。刘春雷先生同样侧重于研究孟喜卦气说的哲学意蕴。梁韦弦先生提出西汉人将易卦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建构的占筮学体系是于经无据之妄说,但其启发了中国古代的气论哲学。黄黎星先生从乐律学角度探讨京房的“六十律”与卦气说之关系。本文主要从哲学思维方法角度来探讨孟京卦气说的阴阳流转及其对后世思维结构的影响。

一、卦气溯源 [见英文版第16页,下同]

卦气说虽然大流行于汉代,但并不是汉人所创,刘大钧先生根据新出土简帛资料论证了卦气说是先秦之说,他说:“卦气之说,虽说不见于先秦,但与爻辰、纳甲一样,溯其源,恐怕也不是汉人独创。卦气说,恐亦为太史遗法,估计汉人只是在前人基础上,做了补充和整理,使其说更加完备而已。”

何谓“卦气”?“卦”有两义:一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从后天八卦来看,震兑坎离是为四正卦,乾巽坤艮为四维卦;二指六十四卦。“气”也有两义:一指节气,二指阴阳二气。所谓“卦气说”,是一种以八个基本卦或六十四卦来配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配十二个月,配三百六十五日,结合阴阳奇偶之数的变化,来解释一年节气物候的交替与变化的学说。汉代易学发展史上,出现有八卦卦气说和六十四卦卦气说。

八卦卦气说最早见于《说卦传》: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震为东方,离为南方,兑为西方,坎为北方;万物出于东方震,明于南方离,悦于西方兑,归于北方坎。《说卦传》中八方说已经很明确,但关于季节却只出现了“兑,正秋也”一句,并未言及春、夏、冬三季。这一八卦图式可视为卦气说的最早雏形,金景芳、吕绍刚认为,《说卦传》是孔子为《周易》作传时,有意识保存下来的《连山》《归藏》二易遗说,如八方说即是《连山》易遗说。后四正四维说,更為汉代卦气说之所本。震、离、兑、坎四卦位于东、南、西、北四正位上,值春、夏、秋、冬四时之正,为四正卦;巽、坤、乾、艮四卦位于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偏位上,为四季交替之际,为四维卦。四正四维,既反映空间的变化,即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方,也反映时间的推移,即春、夏、秋、冬四季的流转轮替。自然万物纳入时间与空间之中,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动态流转,万物终始相连,绵绵不绝。早期八卦卦气说,四正四维,时空转换,阴阳流转,易道生成流转的特征已经初具雏形。孟京易学主要特征之一,即是以卦气说的阴阳流转来释易,来体现易道生成流转的本质。

二、孟喜卦气说 [17]

汉代卦气说是孟喜所倡导,孟喜所著《易章句》已经失传,但其易说之一部分,保存在唐代僧一行的《卦仪》中,另一部分佚文见清人黄奭《黄氏逸书考》。孟喜在早期八卦卦气说的基础上将卦气说发展成为六十四卦卦气说,赋予四正卦以全新的内涵。他说:

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坎、离、震、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坎以阴包阳,故自北正。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涸之气消,坎运终焉。春分出于震,始据万物之元,为主于内,则群阴化而从之。极于南正,而丰大之变穷,震功究焉。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

“中孚用事”,即从冬至初侯起,配以中孚卦。一月三十天,正好是筮法中九、六、七、八之数的总和。“卦以地六”,意思是,每个月配上五个卦,每个卦主管六天多,故称“地六”。“候以天五”,五天为一候,《黄帝内经》有“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气”(《黄帝内经·素问·黄帝藏象论》)之说,七十二候的两候之间,五日有余,故称为“天五”。五和六分别为《系辞》天地之数的中数。“五六相乘”,为三十日,代表一个月。“消息一变”,指一个月气候及其物象情状的变化,十二变即为十二个月,为一年。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区分、七十二候的说法较早见于《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及《淮南子》之《天文训》《时则训》,孟喜用六十四卦来解说一年节气之变化,提出四正卦说、十二辟卦说,把坎、震、离、兑四正卦之外的六十卦配以七十二候,是值得肯定的。这里,把孟喜卦气说的主要内容列表如下,来讨论一年节气物象变化的阴阳流转及生成特质。

(一)四正卦与二十四节气之流转生成 [17]

坎之卦画为“?”,上下两阴爻之间为一阳爻,即“以阴包阳”,坎为正北方,故曰“坎以阴包阳,故自北正”。此时水气凝固,阳气偏弱,所以坎之初六爻代表十一月中节的冬至,也即是一年之中昼(阳)最短,夜(阴)最长的时间节点——冬至日。

震之卦画为“?”,初爻为阳爻,上面两爻为阴爻。一阳动于下,意味着万物初生,此阳爻为一卦之主,其上两阴爻顺而从之,是为春分,故曰“春分出于震,始据万物之元,为主于内,则群阴化而从之”。震为东方,震之初九爻代表二月中节的春分,也即是一年之中昼(阳)夜(阴)均分的时间节点——春分日。

离之卦画为“?”,上下两阳爻之间为一阴爻,离为正南方,故曰“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此时微阴生于地下,阴气偏弱,所以离之初九爻代表五月中节的夏至,也即是一年之中昼(阳)最长,夜(阴)最短的时间节点——夏至日。

兑之卦画为“?”,一阴爻居两阳爻之上,为一卦之主,两阳爻降而承之,意味着阴气兴起,万物开始衰落,是为秋分,故曰“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群阳降而承之”。兑为西方,兑之初九爻代表八月中节的秋分,也即是一年之中昼(阳)夜(阴)均分的时间节点——秋分日。

冬、春、夏、秋四时交替之时间节点即坎、震、离、兑四正卦的初爻,分别用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为分节点,阴阳渐变,相应的奇偶之数也发生变化,这样以阴阳及奇偶之数的生成变化来体现冬、春、夏、秋四时的生成流转,一个循环为一岁。一岁含二十四个节气,每月占两个节气;四正卦每卦六爻,共二十四爻;每个节气对应四正卦之一爻。

(二)十二辟卦与十二月之流转生成 [18]

清代惠栋引唐代僧一行六卦议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孟喜十二月卦,又称辟卦、君卦、十二消息卦,是全年六十卦的主干,用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卦的阴阳消长来体现一年十二个月的交替变化,即“十有二变而岁复初”。《系辞上》曰:“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荀爽曰:“春夏为变,秋冬为化;息卦为进,消卦为退也。”“消”,即消减、消退;“息”,即滋长;消息,即阴阳的此消彼长,互为流转。汉代仲翔曰:“十二月消息相变通,而周于四时也”,“十二月消息,九六相变,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故变在其中矣。”汉代荀爽释《易传·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谓一冬一夏,阴阳相变易也。十二消息,阴阳往来,无穷已,故通也。”冬季之象,阴极盛阳极衰,属太阴之时;春季之象,阳气渐渐滋长,阴气渐渐消退,属阳气较弱的少阳之时;夏季之象,阳气最盛,阴气最衰,属阳气旺盛的太阳之时;秋季之象,阴气渐渐消长,阳气渐渐消退,属阴气较弱的少阴之时。一年四季,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而阴阳之数则更区分出阳七、阳九、阴八、阴六,分别称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孟喜以阴阳二爻和奇偶之数代表阴阳二气,以卦象中阴阳二爻和奇偶之数的变化解释阴阳二气消长的过程。在孟喜这里,四时之象、二十四节气或六十四卦的流转生成,都是源于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三)六十卦与七十二物候之流转生成 [19]

一岁十二个月,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一个月的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共计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每一节气和中气又分为初候、次候、末候,共七十二候。候,五日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各候均有表征该候特征的物象出现,称为“应”,如十一月中气初候,用中孚卦、人文爵号“公”代表,物象(候之应)则为蚯蚓结;次候用复卦、人文爵号“辟”代表,物象(候之应)则为麋角解;末候用屯之内卦、人文爵号“侯”代表,物象(候之应)则为水泉动。将一年分为七十二物候,并且每候均有其物象变化之情状的标志,较早见于《逸周书·时训》,孟喜完善了七十二候之物象变化情状,并與六十卦相对应。坎、震、离、兑四正卦未纳入七十二物候中;每月中气之次候分别由十二月辟卦(消息卦)表示;除四正卦及十二辟卦外的其他四十八卦分别代入其他六十物候中;每月二气六候、十二个月共七十二候,分别由四个整卦和两个半卦(上卦和下卦)表示,合计六十卦。

孟喜卦气说,以坎、震、离、兑四正卦为主体,把四正卦之初爻,分别对应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个阴阳变化的关键节点,如其所说“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然后又用四正卦每卦六爻、共二十四爻的演变,来对应二十四个节气的阴阳变化,这样使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自然流转与卦爻的阴阳演变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即“四象之变,皆兼六爻”,七十二候则进一步把四象变化之具体情状(应)纳入其他六十卦中,此即“中、节之应备矣”。除四正卦之外的其他六十卦,各值相应月,每月五卦。每五卦根据其内容重要程度,被冠以侯、大夫、卿、公、辟五种不同的人文爵位名号。这样,形而下的具体事象之阴阳流转,契合于形而上的天道生生之演变,人道与天道自然合而为一,真正做到了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上到国家治理,下到安排农事,再到民众立身处世,都体现了一种从天道生生到人道生生的生命创造过程,也体现了《易传》“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的天人合一特征,也突显出汉易乃至整个儒家哲学的生成本质特征。

三、京房卦气说 [20]

西汉象数易学之兴盛,京房可谓是最为关键的人物。京房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如八宫卦说、纳甲说、五行说、卦气说,都是对《周易》占筮体例的理解。但在其各种占算体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阴阳流转生成观。他承继孟喜卦气说,用阴阳流转生成来阐释《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这是最能体现京房易学思维方法的理论。

(一)“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 [20]

京房发展了孟喜的卦气说,按照八宫卦顺序排列六十四卦,并以此表示卦爻象的变化乃阴阳消长的过程,全面深化了卦气说的内涵。

八宫卦是八经卦的重卦,又称为“八纯”卦,其排列顺序是: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乾坤为父母卦,各统率三男三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每一个八宫卦各统率七个卦,即每宫八卦。乾宫所属八卦为乾、姤、遁、否、观、剥、晋、大有;震宫所属八卦为震、豫、解、恒、升、井、大过、随;坎宫所属八卦为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艮宫所属八卦为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坤卦所属八卦为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巽宫所属八卦为巽、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离宫所属八卦为离、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兑宫所属八卦为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这样把六十四卦全部纳入由八纯卦所统领的八宫之中,始于乾卦,终于归妹。各宫之中,每个卦都有其所处地位,分别称为上世(八纯卦)、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京房《易传》说:“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每宫八卦都是根据上世八纯卦通过卦爻变化而来,爻变者,阴阳互化与流转也,阴变阳,阳变阴,如乾宫八卦是这样通过阴阳之变而流转的:

乾()初九阳变阴,即为姤(),以此类推其他各宫,一爻变,即阴变阳或阳变阴,则为一世卦;

乾()初九、九二阳变阴,即为遁(),以此类推其他各宫,此二爻变,即阴阳互化也即阴变阳或阳变阴,则为二世卦;

乾()初九、九二、九三阳变阴,即为否(),以此类推其他各宫,此三爻变,即三爻都是阴阳互化也即阴变阳或阳变阴,则为三世卦;

乾()初九、九二、九三、九四阳变阴,即为观(),以此类推其他各宫,此四爻变,即四爻都是阴阳互化也即阴变阳或阳变阴,则为四世卦;

乾()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阳变阴,即为剥(),以此类推其他各宫,此五爻变,即五爻都是阴阳互化也即阴变阳或阳变阴,则为五世卦;

剥()第四爻阴变阳,即为晋(),以此类推其他各宫,每宫五世卦中的第四爻,阴阳互化即阳变阴或阴变阳,则为游魂卦;

晋()的下卦三爻全部阴变阳,则为大有(),以此类推其他各宫,每宫游魂卦中的下卦三爻,全部阴阳互化即阳变阴或阴变阳,则为归魂卦。

京房如此排列八宫六十四卦顺序,基本依据都是用阴阳流转互化来反映万物消长的过程。如乾宫中的前四卦是以乾为首的阳卦,是一个阴阳流转、阴长阳消的生成过程,《京氏易传》这样解释乾宫八卦的演变:

乾:“纯阳用事”;

姤:“阴遇阳”;

遁:“阴荡阳”,“阴来阳退也”,“阳消阴长”;

否:“内象阴长”,“阴气浸长”;

观:“内象阴道已成”,“阴道浸长”;

剥:“柔长刚减,天地盈虚”,“春夏始生,天气盛大;秋冬严杀,天气消灭”;

晋:“阴阳返复,进退不居,精粹气纯,是为游魂”;

大有:“卦复本宫曰大有,内象见乾是本位”,“阴退阳伏,返本也”。

又如坤宫中的后四卦是以坤为首的阴卦,则是一个阴阳流转、阳长阴消的生成过程,《京氏易传》这样解释坤宫八卦的演变:

坤:“纯阴用事”;

复:“阴极则反,阳道行也”,“阳来荡阴,阴柔反去,刚阳复位,君子进,小人退”;

临:“阳长阴消”;

泰:“阳长阴危”;

大壮:“阳胜阴而为壮”,“阳升阴降,阳来荡阴”;

夬:“刚决柔,阴道灭”;

需:“阴阳相激,勝负有倚,反为不速。敬终有庆,阴阳渐消,阳道行,行反复其位”;

比:“归魂复本,阴阳相成,万物生也”。

京房八宫卦自成体系,利于占筮推算,为更好地为占筮服务,京房提出世应飞伏说、纳甲说,并将其纳入八宫体系中。

第一,世应说。京房说:“定吉凶只取一爻之象”,因此,他把一卦六爻,分别代表元士(初爻)、大夫(二爻)、三公(三爻)、诸侯(四爻)、天子(五爻)、宗庙(上爻),六爻各有贵贱等级之位。卜筮吉凶时,只取主要的一爻定吉凶,一世卦以一爻元士为主,二世卦以二爻大夫为主,三世卦以三爻三公为主,四世卦以四爻诸侯为主,五世卦以五爻天子为主,八纯卦以上爻宗庙为主。为主之爻称为“居世”“临世”“治世”等。“应”则与世相对,爻位为一四、二五、三上相对。这样,即确定了占筮主体的位置及主客相应之关系,占筮时就能根据世应确定吉凶之象。

第二,飞伏说,既有卦象飞伏说,也有爻象飞伏说。飞指现于外的可见者,伏指藏于背后的不可见者。京房解乾卦时说:“六位纯阳,阴象在中。阳为君,阴为臣;阳为民,阴为事。阳实阴虚,明暗之象,阴阳可知。”笔者理解京房的飞伏,是指阳显则藏阴,阴显则藏阳。京房解乾又说“与坤为飞伏”,解坤时说“与乾为飞伏”,乾(阳)坤(阴)互为飞伏;解震卦时说“与巽为飞伏”,解巽卦时说“与震为飞伏”,震(阳)巽(阴)互为飞伏;同理,坎离、艮兑也是如此。飞伏即是阴阳相对待,阴阳二气,天地相接,人事吉凶见乎象,人事吉凶即比附于天道阴阳之流转生成。

第三,纳甲说。纳甲,即八宫卦各配以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因为甲为十干之首,故称为“纳甲”说,配以十二地支,称为“纳支”。《京氏易传》曰:

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离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

乾分内外卦,内卦纳甲,外卦纳壬;坤也分内外卦,内卦纳乙,外卦纳癸。其他各卦,震巽之象配庚(长男)辛(长女),坎离之象配戊(中男)己(中女),艮兑之象配丙(少男)丁(少女)。十干中,五阳干为甲、丙、戊、庚、壬,五阴干为乙、丁、己、辛、癸。甲为阳之始,壬为阳之终,故配乾;乙为阴之始,癸为阴之终,故配坤。乾坤为父母卦,为门户,为其余六卦之首。此即“八卦分阴阳”。

“六位配五行”,讲的是纳支。据惠栋《易汉学》京房八卦六位图,纳支法如下:乾卦六爻从下至上,分别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支;坤卦六爻从下至上,分别配未、已、卯、丑、亥、酉六阴支;震卦六爻从下至上,分别配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支;巽卦六爻从下至上,分别配丑、亥、酉、未、已、卯六阴支;坎卦六爻从下至上,分别配寅、辰、午、申、戌、子六阳支;离卦六爻从下至上,分别配卯、丑、亥、酉、未、已六阴支;艮卦六爻从下至上,分别配辰、午、申、戌、子、寅六阳支;兑卦六爻从下至上,分别配已、卯、丑、亥、酉、未六阴支。阳支顺行,阴支逆行,这即是六位配六爻。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把五行分配八宫卦及各卦六爻。八宫卦配五行:乾为金,坤为土,震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土,兑为金;地支配五行:寅卯为木,辰戌丑未为土,已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这样,八卦所配天干与地支形成组合,纳甲才完成。

八宫各有八卦,每宫由八纯卦统领,乾坤为父母,震巽为长男长女,坎离为中男中女,艮兑为少男少女。八宫,每宫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每宫都是通过八纯卦卦爻阴阳的变化与流转,而生成其他七个卦。这样,天道自然之演化即反映在每宫八卦的流转生成之中;另一方面,占筮主体及主客关系又纳入每宫八卦之中,并有相应的干支组合与之对应。这样,天道人事之生成演变也反映在每宫八卦的变化之中。因此,阴阳五行配入天干和地支,配入八宫卦及各卦六爻,用来解释天道及人事之变化,则会“光明四通,变易立节”,故京房说“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天道与人道在八宫与每宫八卦的演变中,自然合而为一,即天道之变化与人事之吉凶实现了互通,天人合一也由此实现。

(二)“阴阳二气荡而成象” [22]

京房发展了《易传》中的阴阳思想,提出阴阳二气说,认为阴阳二气“新新不停,生生相续”,并对《系辞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作出了新的解释,他说:

积算随卦起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

(解坤卦)阴阳二气,天地相接,人事吉凶,见乎其象,六位适变,八卦分焉。阴虽虚纳于阳位称实,升降反复,不能久处,千变万化,故称乎易。易者变也。

京房用阴阳二气说来解释“生生之谓易”,新新不停,生生相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生生之本是阴阳二气。把“阴阳”具象化为动态之“气”,即为解释“生生”及“易”之变化过程,提供了一种具象化的载体,只有“气”才能在天地之内无所不通。

第二,生生之方式是八卦的相荡,是阴入阳,阳入阴,是阴阳二气的交互不息。京房还提出了八卦阴阳的相交、相争、相合、升降、消长等方式,如释泰卦,论阴阳二气相交、升降:“乾坤二象,合为一运,天入地交泰,万物生焉。小往大来,阳长阴危,金土二气交合。《易》云:‘泰者通也。通于天地,长于品汇,阳气内进,阴气升降,升降之道,成于泰象。”如解屯卦,论阴阳二气相争:“今屯,则阴阳交争,天地始分,万物萌兆在于动难,故曰屯。”如解家人卦,论阴阳二气相合:“火木分形,阴阳得位,内外相资,二气相合。”如释井卦,论阴阳二气消长:“阴生阳消,阳生阴灭,二气交互,万物生焉。”

第三,阴阳转化,阴极、阳极则会“至极则反”,“退复于本”,此也是“生生”之一种方式。如解井卦说:“震至于井,阴阳代位,至极则反,与巽为终,退复于本。故曰游魂为大过。”解游魂大过卦则说:“阴阳相荡,至极则反,反本及末于游魂。分气候三十六。阳入阴,阴阳交互,反归于本,曰归魂,降随卦。”朱伯崑认为:“其物极则反说,同气候的变化,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寒极则暖,暑极则凉,所谓‘阴阳代谢是联系在一起的。”代谢是生命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的基本方式,阴阳代谢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生成变化的过程,是维持宇宙生命平衡的基本方式。《周易》讲变化,所谓变化,即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阴阳二气相交相荡,相争相合,升降反复,才有八卦卦爻象和人事吉凶的变化。阴阳二气,不可偏废,这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天道也,人道也,贯通天道与人道的,即是这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是阴阳二气的相互推移与流转,变易不停,生生相续,此即是“生生之谓易”。

(三)“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 [23]

京房治《易》,长于灾变,以卦象占风雨温寒,大讲阴阳灾异或灾变。他在《京氏易传》中说:

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从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隱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

判断人事之吉凶,起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终于八宫卦。其从天时和气候的变化,而告人之吉凶。“从无入有”,是指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来预测人事的吉凶。无,指人看不到的吉凶之象;有,指人可以看到的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从有入无”,是指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来明白阴阳之变化,进而明白人事之吉凶。“有”,指人可以看到的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无”,则指抽象化的阴阳二气之变化。一年节气的区分,本于阴阳二气的流转,而阴阳二气的流转,又决定了人事的吉凶。所以一卦六爻之变化,同于天地日月之运转,也预示着人事之吉凶祸福。所以,仰观俯察天象在于人,而告人以灾祥在于天,既考天象又察人事则在于卦。

西汉时期的天文学是不能脱离占星术的,西汉今文经学派的大儒董仲舒也是讲阴阳灾异而闻名,京房的阴阳灾变说正与西汉时代特征相吻合。当人能够顺天而行事时,诸卦象即会显出祥瑞之特征;当人违逆天道而行事时,诸卦象就会显出灾异之特征。因此京房说:“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京房纳天人感应说于卦气说之内,在天道与人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使孟喜专明天道的学说,重心转向人事之吉凶,也是《易传》“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的一种创造性运用,但带有较浓的宗教性色彩。京房以八纯卦统领六十四卦的理论模式,阴阳消长,动态流转,就像弹簧一样,首尾相连,无限延伸,以此来解释宇宙人生,结构更合理,体系性更强。

四、孟京卦气学之影响 [24]

成型于周文王时代的《易经》本为卜筮之书,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为主的学者将《易经》进行哲理化的解释,形成了《易传》,《易经》与《易传》紧密相连,成为儒家经典中最具哲学内涵的著作,也成为汉代思想家们建构其哲学体系的基础。司马迁论及群经时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则曰:“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其后又言:“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由此可见,在西汉中后期,《周易》已尊居儒家诸经之上,汉代象数易学以卦气说为主流学说,“此说始彰于孟喜,大显于焦赣、京房,深化于《易纬》,发皇于马融、荀爽、郑玄诸人,达其极致于虞翻,透显着相关易学家独特的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昭示着汉代儒者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的基本社会人生理念。”孟京卦气学即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卦气说乃至中国古代象数易学的历史演进中,孟喜的首倡之功、京房的完善体系之劳,占据着最核心的地位,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阴阳流转为基本思维方法,建构易学生成性哲学体系,奠定了后世解释宇宙天地与社会人生的最基本思维结构。孟京易学主要特征之一,即是以卦气说的阴阳流转来释易,来体现易道生成流转的本质。具体来说,孟京易学通过其卦气说,借助天文历法知识,建立起一个以阴阳流转来推演一年四时气候变化进而预测人事吉凶的生成性哲学体系,是对先秦易学“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一种创造性阐释,也为后世构建了一套以阴阳流转为核心的生成性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奠定了后世解释宇宙天地与社会人生的最基本思维结构,即在阴阳的动态流转中,探知宇宙天地的无穷变化,思考人类社会的趋势变迁,体悟个体生命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两汉时期易学的结构性、系统性、整体性特征,标志着中国哲学生成性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是孟京卦气说对后世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孟京卦气说为后世演绎出一个以阴阳流转为理论根基的变化生成图景,也可以说提出了一种解释宇宙人生历程的方式方法或具体模式。孟京卦气说不仅对易学生成性思维乃至中国哲学思维的形成贡献很大,而且由此形成的思维模式还渗透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之中,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卦气说为核心的易学哲学体系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科学相结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此,易学也进入生活化、平民化、模式化时期,易学思维的结构性更强,整体生成性特征突显。

三是孟京卦气说对自古至今以《周易》为源的占筮理论的贡献。孟喜说《易》本于气,清代惠栋说,汉儒皆用卦气为占验,把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作为天道运行的最大规律。而作为占筮体系的孟京卦气学对后世占筮术的影响更突出体现在占筮思维结构性体系的精致建构,这也是孟京卦气学对完成中国象数易学逻辑体系的伟大贡献。

《周易》在汉代虽贵为五经之首,但汉代注经烦琐之弊病,自然也会有体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经。作为汉代易学主流学说的孟京卦气说,结构体系虽然精致细腻,但也难逃烦琐之弊病。这也是我们不得不说的。

(责任编辑:陈   真   责任校对:吴水叶)

猜你喜欢
阴阳
望岳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郎阴阳之死
清明祭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治病要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