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肩手综合征临床治疗研究

2020-01-03 10:03李征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中风病内服电针

李征

【摘要】目的 评定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中医穴位电针治疗+中药内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以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开展中医穴位电针治疗+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开展中医穴位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NRS评分为(2.20±0.31)分,对照组NRS评分为(3.34±0.50)分,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46.32±3.40)分,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42.50±2.67)分,两组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选择中医穴位电针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方式展示较优临床中医药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风病;肩手综合征;中药;内服;电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62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病比较多见的一种并发症,现今针对肩手综合征患病机制还没有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大脑运动中枢受损引发肢体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和反射交感神经营养异常,导致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平时生活能力明显减弱[1,2]。临床上针对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多采取中医药治疗方式,存在一定治疗效果[3,4]。下面针对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运用中医穴位电针治疗+中药内服治疗的临床中医药治疗效果及价值实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治疗的50例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5.34±3.25)岁,平均病程(29.36±2.17)d;试验组平均年龄(65.42±3.46)岁,平均病程(29.21+ 2.5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中风病相关诊断要点,具有Ⅰ期肩手综合征;②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在治疗之前于收到的中医药治疗知情同意书上面签字;③项目研究内容报告医学伦理会被允许且盖章。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癫痫疾病病史;②患者存在心血管严重原发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中医穴位电针治疗。选择患者十宣穴、八邪穴、肩三针穴、合谷穴、曲池穴、外关穴、阳溪穴、阳池穴等,采取针灸治疗仪开展电针治疗,选择断续波15min及连续波15min,电针治疗10d为1个疗程,相隔3d,再次开展下一个疗程,共实行4个疗程治疗。

1.2.2试验组 实施中医穴位电针治疗+中药内服治疗。中医穴位电针治疗方法参考对照组具体治疗方式,中药内服治疗方法:采取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药方:川芎30g、银花藤30g、鸡血藤30g、红花15g、当归15g、白芍15g、桃仁10g,对疼痛严重的患者增加姜黄30g、蒲黄20g、延胡索20g,对存在气虚的患者增加黄芪60g、党参30g,对存在阴虚的患者增加山茱萸15g、熟地15g,對存在阳虚的患者增加桂枝20g、细辛6g,将以上药物予以水煎到900ml,分服150ml/次,1.5d服用6次,治疗10d为1个疗程,相隔3d,再次开展下一个疗程,共实行4个疗程治疗。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NR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①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不存在疼痛,不具有浮肿症状,其关节活动没有显著受到限制,手部小肌肉没有发生萎缩现象;有效:患者疼痛显著改善,其浮肿症状明显改善,其关节活动存在轻微限制,手部小肌肉的萎缩现象并不是十分明显;无效:不满足上述指标描述[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采取NRS评分对患者疼痛状况予以评定,评分范围0-10分,分数大则代表患者具有更为严重的疼痛[6]。③采取Fud-Mever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予以评定,评分范围0-66分,分数大则代表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更优[7]。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的NRS评分 治疗前,两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NRS评分为(2.20±0.31)分,对照组NRS评分为(3.34±0.50)分,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46.32±3.40)分,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42.50±2.67)分,两组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中风病肩手综合征可归人中医“痹证”的医学范畴,肢体气血流行并不通畅,体内津液难以良好分布,出现一定瘀浊情况,而瘀滞形成肿胀[8]。内邪阻在体内脉络,导致机体脉络并不通进而引发疼痛。体内气血存在一定瘀滞,机体脉络受阻,体内寒湿聚集于关节位置,引发气血运输不良情况更为严重,导致体内气血很难流于上肢及下肢,而筋脉肌肉丧失所养,发生偏瘫侧的肩部、肘部、腕部疼痛感觉以及肿胀表现,肩手活动受到明显限制等[9]。

中医穴位电针治疗通过对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十宣穴、八邪穴、肩三针穴、合谷穴、曲池穴、外关穴、阳溪穴、阳池穴等实施电针治疗,将肩部及手部经络及血气予以疏通,改善血液循环情况,缓解疼痛,促使上肢运动功能得以改善。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药方中应用当归、红花、黄芪、川芎得到化瘀及活血、通络并益气作用,银花藤、鸡血藤、白芍、桃仁能够除湿及祛风、止痛和舒经等,以上药物一起应用,存在化瘀和活血、活络并舒经的功效,能够对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予以有效中药治疗[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中医穴位电针治疗方法予以比较,选择中医穴位电针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方法的患者在显效加有效占比率方面提升,中医治疗4个疗程之后的疼痛评定分值下降,中医治疗4个疗程之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分值提升。中医穴位电针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方法能够促使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局部感觉感受器能力改善,促使局部经气得以刺激,将患肢肌张力明显提升,促使血液循环有效改善,同时将瘀血除去,使受到损害的位置血液供应情况积极改善,促进肢体能力尽快恢复。

综上所述,为中风病肩手综合征患者选择中医穴位电针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方法体现较好临床中医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闫葵,郭松霞,许希迎,等.浦家祚教授运用藤类药物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4):2202-2204.

[2]史轲,闻新丽,任省民.滋阴通络汤对中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血栓与止血学,2019,25(4):581-582.

[3]吳凡,出立茹,刘桐伊,等.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演变与中风复发关系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6):1715-1718,

[4]高磊,焦静,隋晓琳,等.李莉主任医师清火阔气法论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思想探讨.中国中医急症,2019,28(7):1279-1280. 1285.

[5]樊新红,李建瑞,胡亚卓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7):144-145.

[6]赵小秋,杨苹,黄国艳.针刺养老穴联合康复锻炼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生命质量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世界中医药,2019,14(7):1861-1865.

[7]周晓燕,包艳,刘海兰.五苓散冷热浸泡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影响.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5):439-441.

[8]邱志新,窦荣花,郝有志,等.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红花化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的效果分析.陕西中医,2016,37(10):1323-1324.

[9]史洪亮,孟令夫,杨丽丽,等.五行联用法治疗中风后Ⅰ期肩-手综合征66例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2016,29(1):131-133.

[10]吴蕊娇.中风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1):218-219.

[收稿日期:2019-11-13]

作者单位:117100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中医院内一科

猜你喜欢
中风病内服电针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中药内服加熏洗对手外伤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研究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风油精内服最多4~6滴
内服外敷方治面部色斑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输卵管阻塞3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