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四融合,立体美育”:构建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2020-01-03 14:22
美育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普及性学分第二课堂

蔡 罕

(浙江传媒学院 公共艺术教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

2019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1]笔者以为这“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构建开放、协同“立体美育”机制的指针,它与笔者所在高校正在探索与实践的“四课堂联动”的公共艺术教育有着不谋而合的契机,如果将“四课堂联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与“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可能构建起“双四融合,立体美育”的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一、何谓“双四融合,立体美育”

所谓“双四融合”,指的是“四课堂联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与“四位一体”美育工作推进机制的有机融合。这里的“四课堂”指的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四种课堂:其一,立足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其二,结合大学生艺术社团、教师工作室,利用艺术讲座、展演等开展艺术实践与活动的第二课堂;其三,建立校外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将美育延伸到校外艺术平台与机构的第三课堂;其四,引进与自建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互联网+”的公共艺术教育之第四课堂。“四课堂联动”就是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四种课堂有机地联动起来,充分发展四种课堂的美育功能。笔者所在的浙江传媒学院,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的“四课堂联动”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的:第一,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将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实现一、二课堂的联动;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利用社会各种艺术资源,依托社会艺术平台,不断丰富学校美育第二课堂的内容,拓展美育第三课堂的空间,实现二、三课堂的联动;第三,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一、四课堂的联动。“四课堂联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与上述“四位一体”美育工作机制有机地融合起来,就构造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双四融合,立体美育”的教学模式。

二、如何构建“双四融合”的“立体美育”

(一)依托“2学分”,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主阵地

郭必恒在《2018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中说:“至今我们观察全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开展情况,仍然发现只有在2学分要求上是着着实实落地的。”[2]这里所说的“2学分”,就是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中指出的“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3]可见,高校普遍实行的“2学分”公共艺术教育是撬动普及性美育工作发展的支点,而如何依托“2学分”构建起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主阵地,则成了构建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出发点。

1.将“2学分”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指导方案》中“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选修1门艺术限定选修课程,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的规定,只有写入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中,才能确保高校开展普及性美育,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法理”的依据。建议各省教育厅在对省属高校的分类考核中,要将美育(尤其是普及性美育)纳入考核指标,考核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看各高校是否将学生至少接受“2学分”普及性美育的要求写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有上级主管单位这样的考核要求,才能引起各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加大对普及性美育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在高校建立起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主阵地。

2.要为“2学分”设置独立的教学部门

从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有面向学生艺术社团兼上一些艺术课程的艺术中心,却没有相对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二是有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研室或部门,但大多挂靠在文学院、某一艺术学院或者某一教学部门,有的则把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体育合在一起,成立“艺体部”;三是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部门。高校要发展普及性美育一定要给“2学分”的公共艺术教育安个“家”,在学校教学机构的设置中要有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立部门,就像大学体育部一样,设立公共艺术教育部,使高校普及性美育有一个独立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笔者所在的浙江传媒学院来看,其公共艺术教育就经历了从无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到挂靠教务处的公共艺术教研室,再到成立公共艺术教育部的发展过程。自2016年公共艺术教育部成立以来,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的建设上都取得长足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校只有成立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部门,才能更好地为普及性美育构筑起一个有发展前景的空间。

3.科学定位“2学分”的公共艺术教育

“2学分”的公共艺术教育要实现美育的功能,除了要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找准普及性美育课程的定位。笔者以为,公共艺术教育有三个不同维度的定位:一是高校美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二是高校博雅教育(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三是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大家对第一个位定位基本没有异议。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其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水平与创作能力。这里,笔者着重就第二、第三个定位谈谈意见。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中的“博雅”二字,其拉丁文原意是“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不是培养庸俗的、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要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正因如此,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专业艺术教育是要把人培养成艺术家、艺术工作者,而公共艺术教育是要给人以艺术滋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人文情怀,这是一种素质教育。既然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那么它与专业艺术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是艺术教育的切入点不一样。就拿绘画来说,绘画专业教育是教人怎么画,而公共艺术教育的《美术鉴赏》是让人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画,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画风、画派,它反映了当时画家怎样的思想与情怀。拿书法来说,《书法鉴赏》也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书法家,而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书体的演变与书风的发展,了解一个时代书风的形成,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因此,我们要对限定选修“2学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要有清晰的认识。要让学生成为博雅的人,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出众的艺术才能与素养,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

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的美育,就更应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充分发挥美育对丰富德育、增进智育、促进体育、改善劳育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因此,要做好新时代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必须提高站位,强化担当。坚持以培根铸魂、强化美育育人实效为导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重视挖掘各门艺术鉴赏课程中所蕴涵的美育价值,实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功能,以美育德,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总之,依托“2学分”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一课堂,既是高校开展普及性美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普及性美育的主阵地。离开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一课堂,下文的“四课堂联动”就无从谈起。

(二)“四课堂联动”,探索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1.创新机制,实现一、二课堂的有效联动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生艺术社团缺乏专业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指导,其后果是学校在全省大学生艺术节的展演中拿不到与传媒艺术学院名声相埒的比赛名次。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学校从创新实践教学与工作机制入手,实现了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的有效联动,有效地解决了第一课堂的艺术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艺术展演与艺术创作人才,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开设了小班化的“独立设置的实践课”。这些课程由教师工作室通过学生递交习作或面试才艺的形式,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学员进行教学(教学时间、地点由教师工作室自主安排)。同时,教师工作室引入艺术活动项目,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为目标,不断满足学生对第一课堂艺术学习的更高要求。

第二,加强对学校艺术团第二课堂艺术活动的指导,按“一团一教师”的原则开展“带团制”培训。指导教师根据培训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对学生参与艺术团日常训练和艺术活动,给予第二课堂的学分奖励;将教师参与艺术排练、演出等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指导老师和艺术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艺术教学的积极性。

第三,以培育“大学生艺术节”项目为抓手,依托“独立设置实践课”,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比如,开设《合唱与舞台实践》《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舞台形体与空间艺术》等,从大一的学生中就开始选拔艺术苗子进行合唱、室内乐演奏、舞蹈的专业培训,推荐每期优秀学员进入学校艺术社团中的合唱团、室内乐团、舞蹈团,这样就建立起艺术人才培养的滚动效应与参赛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

2.“请进来,走出去”,实现二、三课堂的紧密联动

要构建协同、开放的“立体美育”,就要重视美育第二课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以特色工作和品牌提升学校美育活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积极探索创造具有区域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5]。同时,要利用社会艺术资源和平台,积极拓展美育第三课堂的空间。近年来,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第二、第三课堂的紧密联动。

首先,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请进艺术名家、名师与民间艺人等,每学期在规定的时间段开设“走进艺术殿堂”系列讲座,不断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的内容,增进校园艺术氛围。

其次,建立公共艺术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扩大美育第三课堂的空间。近年来,我校在杭州大剧院等单位建立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探索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输出途径,将学校艺术专业的毕业大戏、社团演出、师生艺术作品展等艺术展演活动拓展到社会的大舞台,这既发挥了“第三课堂”的美育功能,又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美育二、三课堂的联动。

3.线上线下,实现一、四课堂的有机联动

新时代的高校美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创新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加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促进公共艺术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时,积极引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推进“互联网+”的公共艺术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与第四课堂的有机联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激发起学生学艺术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总之,“四课堂联动”是对新时代高校普及性美育教学模式作出的创新性探索,它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以改革的思路来激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活力。

(三)“双四融合”,构建“立体美育”的新格局

在“四课堂联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我们还融合“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以“双四融合”构建起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立体美育”。

1.课堂教学:普及艺术教育,撒播美育种子

全校普及性的公共艺术教育,能在课堂教学中播下美育的种子,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的鉴赏水平,发挥公共艺术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一个分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教育,这种教育所播下的美育种子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学科相结合所起的催化作用,是我们事先无法预料的。所以,公共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既是普及性艺术教育,也是一种创新性教育。它是高校普及性美育的主阵地,也是新时代高校“立体美育”的基础。

2.实践活动:激发艺术潜能,提高美育成效

相对于普及性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它可以针对有一定艺术基础,或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开展提高性的艺术教学。实践证明,大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教学与艺术社团培训,是提高他们艺术技艺,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锻炼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因此,作为提高性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对提高美育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构建新时代高校“立体美育”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反映的是公共艺术教育第一、第二课堂的建设与联动,体现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美育工作机制。

3.校园文化:打造品牌活动,彰显美育活力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部门,除了对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美育工作,还要主动承担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上述公共艺术教育第二、第三课堂的建设与联动,对于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公共艺术教育部每学期所推出的“带你走进艺术殿堂”系列艺术讲座、“公艺·向美”师生作品展,连续两年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等,均已成为学校具有品牌效应的艺术活动,它对于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新时代高校“立体美育”的应有之义。

4.艺术展演:培养艺术骨干,打造美育名片

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展演能有效地将第一课堂艺术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艺术社团培训的成效,以舞台表演、艺术展览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骨干,打造高校的美育名片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艺术展演也是构建“立体美育”的重要一环,它能有效地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联动,构建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高校美育工作机制。

三、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有效途径。“双四融合”构建“立体美育”,是学校构建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探索的目的就是要构建高校美育开放、协同的育人机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的美育工作体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1]的育人目标。但是,这项工作还远未完成,目前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新时代高校的美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广大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立德树人,充分发挥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猜你喜欢
普及性学分第二课堂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浅谈文化馆如何应对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浅谈在文化大繁荣的推动下群众文化辅导的重要性和普及性
关于非艺术类院校音乐通识课程改革的建设构想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