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实践对美学研究的要求
——上海市罗店中学美育特色学校建设考察

2020-01-03 14:22刘旭光
美育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美育中学特色

刘旭光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如何在基础教育中落实与贯彻美育的方针,把审美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或者以审美教育为促进基础教育的手段,甚至在基础教育阶段展开并行的审美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需要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需要对基础教育中的相关美育实践进行考察与研究。笔者考察并参与了上海市宝山区罗店中学的美育特色学校建设,兹对其实践探索进行考察、总结与反思。

一、罗店中学的基本情况及推动美育特色建设的动因

罗店中学是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区实验性示范高中,学校占地面积150亩,有高标准的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信息科技楼、艺体馆、食堂、乒乓房、网球场、室内外篮球场、400米标准跑道等,有良好的教学信息化、多媒体化的硬件与软件基础。根据上海市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学制,学校有从预初到高三共七个年级,32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近1400人,教职工138人,在上海是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学。该校高考上线率超过95%,本科率超过85%,一本率约在20%,按上海市基础教育的分层体系(市重点、区重点、一般中学)来看,是一所中等水平的普通中学。

这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为什么要把美育特色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从罗店中学的实践来看,是由诸多内外因共同决定的,既有学校获得社会资源的诉求,也是学校管理者对教育的目的与手段进行再思考的结果,更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一种需要。

对于现实的社会资源的需求,是推动学校进行特色发展的必然。罗店中学在上海基础教育中所处的层次,使得它很难获得与市重点中学一样多的扶持与资助,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强调的,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这就意味着,只有在办出特色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由政策导向决定的。这个中央文件精神在上海具体体现落实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纲要提出要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推动高中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政策背景下,美育建设就成为罗店中学这个普通中学的一个选项。同时,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罗店中学的特色选择。这一选择有几个基础:

第一,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一个以音乐教育为龙头的艺术教育的传统。学校有一个管乐团,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从预备班到高三有序的发展阶梯,常年保持在250多人的规模,演奏水平也达到了相当的层次。1995年以来,乐团获得了上海市级的学生吹奏乐比赛等二十多个奖项。1997年以来,多次在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等地举办专场音乐会。在管乐团的活动中,学校自己有优秀的师资,同时,也与上海市音乐界进行横向合作,聘请师资。应当说,管乐团的规模、成绩和影响力以及师资条件,形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有优秀的美术教师和书法教师,开展美术教学与书法教学以及社团活动。为了确保艺术特长学生的发展,艺术特色教育进入学校课程,管乐和美术每周分别确保2课时的教学时数。整合艺术与科学的气象教育作为学校又一特色也进入课程。这些特色课程均已有了校本教材。同时,由于上海市推行集团化办学,罗店中学把自己的艺术教育特色向集团内学校推广,输出管乐这一艺术特色品牌,并辐射周边中小学,与罗阳中心小学、罗南小学、罗店中心小学等学校一起开展音乐特色教育,这就保证了罗店中学的管乐团有持续不断的后继人才,也使得罗店中学的艺术特色品牌效益最大化,促进了优质教育的均衡化、普及化。

此外,学生课外活动中的艺术相关社团也颇具特色,演讲、诗朗诵、影视配音、运动会入场式表演、课本剧展演、戏剧观摩、摄影、微电影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学生中有广泛影响,学校还有一个“OMGG”创心工坊,每年参加OM、ID等创新大赛,获得过全市第一、第二的好成绩;“彩虹美术社”的学生作品也获得了各级学生艺术竞赛的许多奖项。

同时,学校所处的罗店地区有丰富的地区文化资源,学校组织相关活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如古镇文化、庙会文化、龙舟文化等,引领学生在“寻根”的过程中激发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在艺术教育和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上的积淀与特色,使得学校管理者在进行特色化办学时,很容易找到这条脉络。但是这并不是说该校是以专业艺术教育为特色,因为在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的评估中,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上线率而不是录取率,艺考生尽管可以被艺术类专业所录取,但他们较低的分数实际上会影响学校的上线率,因此,学校管理者并没有使学校的特色向专业艺术教育靠拢,即强化艺考,而是仍然把提高学生高考成绩上线率作为重心。在这种情况下,与艺术教育较为接近的“美育”,就成为学校管理者思考的选项之一。

第二,就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来说,艺术教育已经有较好的基础而且还可以更上一层楼,如把管乐团扩建为管弦乐团,在书法教育、美术教育的基础上拓展出版画教育与戏剧教育,等等。学校的空间场所条件、绿化与园林等环境条件、公共艺术的引入,都有进行环境美育进而实现更广泛的美育的条件。学校管理者能够综合把握各种因素,将美育的考虑纳入学校的未来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有七个年级的学生,在时段上有了进行美育的可能,在初中阶段,即前四年,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压力较小,可以铺开一些,而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二、高三,就可以收一收,七年制也可以保证管乐团以及其他艺术社会成员的相对稳定。这些都是学校敢于把美育定为特色的原因之一。

第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学校管理层对于美育的理解是重要的原因。罗店中学的管理层对艺术较为亲近,对于组织开展艺术教育有丰富的经验,也愿意进一步去探索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由于校长在当下的基础教育管理体系中是主导的管理者与负责人,在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凝聚学校特色、协调学校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源方面,都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校长与其管理团队对于美育的认识、对美育的爱好以及美育在本校实施的可能性与可能效果的预判,是美育能被列为学校发展特色的重要原因。

第四,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上海的基础教育管理者不断思考的问题。二期课改要求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五种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这个理念和现行基础教育部门的相关改革,实际上要求学校在应试教育之外,思考与践行一种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的教育理念,需要去思考并践行关于教育的本质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这种思考使得管理者很容易产生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与共鸣,进而把当代的教育理念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二、罗店中学美育特色学校建构的基本架构与主导思路

罗店中学的美育特色学校建设有一种探索性质,学校管理层对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尚不够深入,但其实践仍然具有美学理论意义与实践反思意义。

学校在搭建美育特色的理论框架时,最初是把所有的艺术教育与艺术活动理解为美育,把美育理解为以“美”教育人,而不是以“审美”的方式教育人。这一方面是因为理论认识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考虑从学校已有的艺术教育成就出发。基于这些前提,学校形成了这样一个以美育为特色的发展定位:“发展艺术教育,促进以美育为手段的课堂教育,完善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以美育为辅助的德育教育。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学风,带动和促进全体师生优良品质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力争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成长、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助推器。”

在这个定位中,美育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出现的,在理论上,美育究竟是一种促进教育的手段,还是一种有其独立目的的教育形式,这有争议,但就“审美教育”在19世纪初期的诞生而言,是一种有独立目的的教育形式,是感性/审美教育,它不是手段。这对于基础教育管理者而言,并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把基础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基础教育管理者之所以选择美育的核心原因,也是其对于美育的基本理解与定位。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有了如下的办学理念与思路、目标。

办学理念:博学尚美、卓越发展。博学: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尚美:以美育为核心,美的元素融入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过程;卓越:杰出、超出一般,发挥自己最大潜能。

办学思路:学校以美育为核心,把美育元素课程化,融入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过程,以认识美,明辨是非为认知目标;以热爱美、欣赏美、心灵美为情感目标;以追求美、创造美为意志目标,以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为行为目标。通过上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化育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幸福生活;发掘自身的最大潜能,发挥自己的最大热量,卓越发展,成就自己,贡献社会,为一生的幸福奠基。

办学目标:建成上海市北部地区高质量、高品位的美育特色普通高中,为区域内其他学校输送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吸纳集团内的艺术特长学生并长期培育,同时提升全体师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情趣;打造尚美校园、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同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

在罗店中学美育特色的建构之中,明确的与美育相关的是“尚美”这个观念的提出,而其内涵是把“美的因素”融入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中——相信有客观的美,相信有“美的因素”,只要把“美的因素”融入教育过程中,就能看作美育,这构成了当代基础教育系统对于美育的最基本的认识,而相关的美育活动也是以这个认识为基础展开的。不得不说,这里有一个误读:美育不是以“美”教育人,“美育”这个词主要是“审美教育”的简称,以“审美”的方式展开教育,这是其主要内涵,但这一不准确的认识暂时无法改变。在“以热爱美、欣赏美、心灵美为情感目标;以追求美、创造美为意志目标,以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为行为目标”这样的表述中,对“美”的认识较为抽象,也没有明确的所指,在实践中经常带来疑惑——什么是“美”?由于这种“美”的客观主义根深蒂固,因此在确立美育特征时,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只要教学行为和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美”,就被视为“美育”。在美育的基本理念与目标之中,把艺术教育与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的“尚美”结合起来,构成了罗店中学美育特色建构的核心内涵。这实际上是要求对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美化”,把教育的各个环节也进行美化。这种“美化”的美育观比较朴素,在实践中有可操作性,但也有肤浅的一面,这一点体现在对办学目标的设定上,实际上仍然是以艺术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怎么样在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建立联系,并且落实审美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的美育实践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者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罗店中学的美育规划中,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的提出,体现出实践者对于美育的实践目的有深入的认识:

育人目标:

总体目标:一是培养全体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全体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有特长的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培育学生自主、合作、尚美、创新的健康人格。

一种自己喜欢的艺术特长:音乐、美术、书法自选一项。

一种品读经典的读书习惯。

把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设定为基础教育的目的,这是罗店中学美育实践的具有启发意义的一点。在这个观念的背后,是对艺术教育的目的的扩大,这四“力”实际上是艺术教育的目的,但确实落实到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因而这是在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架了个桥,为艺术教育的提升提供了理论资源。更加值得肯定的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趣味、理想境界的提升作为审美教育的目的,这就为审美教育的展开指向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尽管这个目的不具有鲜明的指标性,也不能马上见效,但却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差异与关联有了深刻的认识,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基础教育的底蕴和目标。

在学校的特色定位上,罗店中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念:

学校以美育特色项目为龙头,以美育特色课程和学科美育渗透为载体,以铸就美育精神和形成美育校园文化为重点,创建上海市美育特色普通高中。

特色课程方面,学校把已有的拓展课、文化活动或学科教学之外的课程与美育结合起来,以美育的理念对这些课的形式与内涵进行改造,使其成为美育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有交响乐、绘画(版画)、书法、戏剧(课本剧)、民俗课(罗店本土民俗活动系列课程)、体育课、生命课、心理课等。这些课程要么本身是艺术教育课,要么是有课外活动性质的副课,还有一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把这些课程艺术化、审美化,是贯彻美育的一个基础手段。根据较为宽泛的美育观,只要在手段上采用了审美的方式,或者在其效果上有助于达到美育的诉求,就可以纳入美育课程体系。

在罗店美育特色建设中最具有启发性的是“学科美育”的提出,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美育进课堂,即在主课课堂上体现出审美教育的特征。这就会遇到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难题——学科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是美育?

这关系到美育在手段与目的两方面的规定性问题。通过与高校美学研究者的合作,罗店中学的美育特色建设接受了这样一种美育观:以审美和艺术为手段的教学行为;以学生的美感的培养为效果之一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发展的教学;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的健美、情感结构的完善以及成熟心理为效果的教学;以培养审美人格为效果的教学。只要在这四个层次上有所作为,那么就可以纳入美育的范畴。这个美育观是罗店中学与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的美学研究者共同讨论的结果,既包含了专业研究者对于审美教育的认识,又根据基础教育管理者的实践需要和基本理解进行了综合。在这种美育观的基础上,包含了探索基础课程美育化的可能性。这种美育化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

首先,在课程教育中采用了艺术化、审美化的手段,如音乐、绘画、影视、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应用,就可以在手段上纳入美育之中。由于罗店中学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教师课堂教学已经完全实现了多媒体化,因此,教学手段的审美化与艺术化是可行的,这为课程美育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手段艺术化与审美化的过程中,罗店中学有一些教师进行了新的尝试,比如语文课教学与音乐课结合起来,数学的课堂与美术课堂结合起来,这些尝试具有启发性。

其次,从教学的内涵上,如何让课程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这里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差异的落实(1)对不同学科中美育内涵的认识,来自笔者在承担罗店中学美育特色建设理论指导工作时与学校任课教师之间的商讨。,确立各个学科的美育目标,这是把美育落实到课程建设中的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美育目标的确立首先是要有一个各科老师能够理解与接受,并且可以转化为行动的“审美观”,通过美学研究者与课程教师的讨论,大家接受了这样一种审美观:

审美是一种肯定式的、交流性的、以愉悦为目的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审美是通过全部感性能力对对象进行感知、直观,并以生命体验为基础,通过交感反思获得反思愉悦的过程。[1]

这样一种对于审美的共识,意味着凡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愉悦(形式愉悦),通过情感体验获得的愉悦(情感感动)和通过反思判断获得的愉悦(反思愉悦),都可以成为审美的一个部分,都可以纳入审美,这就为其他学科纳入审美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这种落实没有明确的路径和方法,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合作进行具体的探索,提出有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本文的最后部分将展开介绍。由于课程美育在各门类学科中的落实,就使得美育特色建设不再仅仅是依托艺术教育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成为主课教学的一种手段与附带的一个目的。当美育能够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时,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展开才是普遍而全面的,才能真正构成美育特色。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罗店中学把学科教学的公开课、慕课以及示范课,确立为美育学科化的试点。

美育学科化,对于美育在基础教育中真正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学科教育是重心,学科教育的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上线率上,因此,学校的一切其他活动都不得不为它服务或者说给它让路,如果美育不能成为促进学科教育的手段,那么在基础教育中是很难铺开的,因此,罗店的美育特色实践,最有理论价值的,就是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美育。

三、罗店中学美育特色建构的过程

第一步,传统坚守与特色凝聚。“特色”的产生,不是主动建构的结果,而是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历史积淀的结果,是学校的管理者根据办学的具体情况,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生源、师资等情况以及教学与管理方面积累下来的经验等因素决定的,特色学校的建设,是把已有的一些特点凝聚起来,而不是另起炉灶。罗店中学的特色凝聚,聚焦于它坚持了近四十年的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再加上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对美育的有益尝试与产生的积极效果,使得管理者容易找到凝聚特色的聚焦点。在主动凝聚特色这个方面,实际上是要求基础教育的管理者们因地制宜,连续性地保持学校的一些良好传统,这些传统是特色凝聚的基础。

第二步,教育管理机构对于学校特色建设的要求,并以此为资源分配的根据,这强有力地推动了特色学校的建构。这种自上而下的特色建设要求是直接动因。在这个环节,学校开始把现有的资源与传统,以及教师取得的教学成就,进行系统梳理,并且有意强化一些环节,为争取立项奠定基础。通过特色建设项目获得资源,一定是因为自身已经有了特色,而这个特色获得了肯定,并且被认为有进一步发展或展开的可能,才可能获得立项或者认可。在已有传统与成果的基础上凝聚特色,这是罗店美育建设所走的第二步。

第三步,一个特色的确立,需要观念上的明确化与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此,当学校管理者试图进行特色确立时,就需要对相关理念与实践进行研究。学科特色的建构,不仅是一个实践行为,需要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反思与概括,更需要把理论上的问题与现实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对一个事物的理论性的认识和从具体的现实条件来进行实践之间的距离缩短。罗店中学的做法是与高校相关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一方面在理论上明确认识,另一方面,努力在自身现有条件和理论上的一般认知之间建立联系。应当说,罗店中学的管理层对美育的认识还是比较初步的,甚至有一些认识与理论上对美育的认知不同,从美学研究者来自观念史的美育观来看,有一些行为或者方案算不上“美育”,有一些认识比较朴素,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根据现实情况所作的概括与设想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在理论、经验和现实的可行性之间,需要找到中和点。因此罗店中学的美育规划既有专家建议,又坚持了自己的传统与既有规划。规划比较全面,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这个课程体系几乎涵盖了学校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学生培养到师资培养,再到校园文化建设,到学科美育,学校的各个部分都参与了相关规划,各个部分的活动都纳入美育特色体系中来,这是罗店中学美育特色建设的有益经验。

第四步,在美育特色凝聚与建设规划获得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之后,重在按规划推进。相关经费的预算与按规划展开的建设之间逐步展开。从空间的美化与艺术化、艺术教育基础条件的深化与优化,到教师培养、学生活动的资助、学生参展参赛的组织与训练,以及相关成果的推出,全面展开。相对而言这都是较为容易实现的,但理论上的难题在实践中仍然是难题:学科美育,也就是基础学科教育中每个科目,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究竟如何成为美育特色的一个环节?究竟如何有益于美育?有一些科目比较容易,比如语文、历史,在地理、生物之中就间接一些,而在数学、物理中,则需要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上的探索。在人文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直接的桥梁,而科学教育和美育之间,就需要去搭桥。在这一点上,按罗店中学美育规划计划推出一些代表性的公开课,并在公开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总结,但这需要课程教师的投入、钻研与实践,其成果还有待检验。

第五步,这一步还没有展开,但从笔者的角度看来,应当是一个经验总结与推广的过程,需要理论研究者的参与,也需要管理者的反思。当然,对美育建设的效果的考察,从教学成果的角度来说,既要保证它有益于应试教育,又要证明它有益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但这需要长时段的坚持与观察总结。

四、问题及启示

对于美育的性质与意义,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是导向人的全面发展,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教师们会把“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化,与现代教育的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结合起来: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良好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健康的体魄,完善的情感结构,高尚的趣味与良好的艺术修养,这都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当代教育的目的。但是当下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教育工具化、功利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而对美育的重视,往往是针对这个基础教育中的这些弊端的,因此,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于美育的需要和认知,不是通过对于美育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而是从当下教育的局限来提出对美育的诉求或想象的,他们有这样一个共识:通过美育,并且以美育作为原则贯彻到中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就有可能克服当下教育的局限性,培养出合格的现代人。而在具体实践中,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可能并不能把握什么是审美,也不能肯定具有审美能力,但对审美教育,基本理解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被理解为:喜爱艺术,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举止优雅,有人文情怀,总的来说是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素质教育还被理解为对学生的行动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的培养。因此,“审美能力”在美育实践中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概念。

在罗店的美育特色建构中,“美育”被理解为: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促进人的发展。在教育行为中,它是以审美为手段的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也是以审美为手段的情感教育,更是以培育美感为目的的艺术教育。通过审美教育,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形式美感,再用形式感创造形式美,培育情感感受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审美扩大人生经验,对人和自身有深刻理解,对诸种人文素养、健康的个性与高雅趣味的培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这一美育观来自笔者在与罗店中学的管理者及任课教师进行研讨后,把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师的诉求与经验相结合得出的结论,是笔者的美育观念和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进行交流碰撞的结果。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润泽学生,也可以深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罗店中学决心在教学实践中,汲取美育的积极因素,端正教育思想、纠正办学实践中存在的只重智育的片面性教育,培养尚美求真、全面发展的学生。

这样一种对美育的理解,不是学术研究的结果,是基础教育的诉求、基层教师对美育的朦胧的认识以及美育研究者三方对话的结果。这对于审美教育理论的研究有重大的启示:美育是什么不是由理论工作者通过学术史建构出来的,而是理论研究者、实践者和时代对于教育的诉求共同促成的。在罗店中学的美育特色建构中,主管部门与基层老师经常对“美育”有一些理论上的困惑,这些困惑或许是当下美育理论研究应当着重研究的部分,笔者作为美育理论工作者,尝试理解和满足美育实践的需要,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明的回答,这些回答或许不够深入与完善,但希望能为美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艺术教育与美育究竟有何区别?

罗店中学的美育特色建设是以艺术教育为基础的,在多轮的专家评审中,这个问题就成为学校不得不详细回答的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学校应当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再做些什么才能算审美教育。笔者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这个问题作了如下回答: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手段,但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

第一,除艺术以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以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

第二,(专业)艺术教育是要培养艺术人才,培养音乐家、画家等,因此,它着重在艺术才能和艺术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第三,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进而强化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

第四,美育通过艺术实践、艺术欣赏、自然美的欣赏、对社会性的审美对象的欣赏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提升人的情趣与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艺术教育首先是技能教育,而美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

(二)学校特色从艺术教育向美育提升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决定了学校为什么要专注审美教育,笔者的回答是:这意味着以要美感滋润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审美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主要从事技艺训练为主导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懂艺术的专门人才,而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趣味高雅、精神阳光、心灵美好、智慧灵动、身形健美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美育特色中学内在的精神和实质是什么?

这实际上也是要求学校提出美育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这是审美教育理论最核心的问题。一方面,这个回答应当是对学校的具体工作的概括与总结的结果,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新闻工作者、普通教师,都需要一种关于这个问题的简明而具体的回答,既要和当代的教育要求相契合,又要有学理支撑。

笔者认为美育特色的精神实质在于,用美感教育以实现以下任务:以美感温润教育,实现教育方式上的美感化,克服教育的机械与冰冷;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培养富于审美能力,具有审美精神的人;以美感教育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以美感教育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完善;以美感教育的方式“培根铸魂”,培育时代新人,“根”是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热爱美好事物,“魂”是爱家爱国,有崇高精神,有善良品格。

(四)对“美”的理解是什么?“尚美”尚的是什么美?

从字面意思来看,“美育”就是以“美”育人,但实际上美育这个概念是“审美教育”的缩写,是以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前一种理解实际上预设了有一种对象性的东西叫“美”,是美学理论中的客观主义,但后一种理解只承认有审美活动,美是审美活动中人类获得的愉悦的代称,不是客观实存,这个观念是美学当中的实践论或者审美活动论的结论。由于上述对“美”的客观主义的理解,这使得人们非常倾向于追问什么是“美”。尽管笔者在审美研究中不执客观主义观点,但在现实的交流中,不得不经常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因此只能根据美育建设的实际需要和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

1.“美”是一种精神性的,非功利性的愉悦,这种愉悦是超越了欲念满足,功利满足的愉悦,尚美,就是追求这样一种精神性的非功利性的愉悦。

2.“尚美”之美在日常意义上也是指美的事物,美景、美的艺术、美的人、美的器物与环境等,尚美在这层含义上是指热爱“美的”事物,进而上升为热爱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3.“尚美”的第三重含义是“美化”,是指以富于美感的方式去创造、去生产、去生活、去书写、去行动,美化事物。

4.“尚美”的第四重含义是“美德”,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有相通之处,往往事物所包含的道德情感会成为艺术和美的事物所要去表现的情感,道德情感也会成为艺术与美的事物所要引发的情感。

对美是什么的回答,必须把学校美育特色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涵盖进去,并且简化为一些可供操作的原则。

(五)“成人”成的什么“人”?怎么“成人”?

“尚美成人”是罗店中学美育特色建设的核心观念,这关系到审美教育的理想与目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既具有概括力,又与基础教育的全部内容相匹配,同时还能指引基础教育各个学科的目的。笔者认为,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人是这样一种理想状态:有高雅的趣味、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行、成熟的心智、优雅的言行、健美的身姿,富于创造力,具有行动能力,有审美能力。

怎样成人?即通过美育,包括艺术教育、自然美育、美感教育、体育、课程美育、审美熏陶、情感教育。

(六)学科美育怎么落实?

这是任课教师最关心的问题,笔者和各门课的任课教师作过反复的交流,在综合各方意见后,给出如下建议:

理科:第一,展开爱科学的情感教育,探索科学之中的趣味,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第二,培养探索精神的思想教育,激发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的礼赞与热爱;第三,对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介绍与探索,如科学如何推动艺术的发展,艺术如何应用于科学并且推动科学创新,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和想象力;第四,通过科学对形式美的内在规律性进行解释,培养形式美感;第五,利用艺术手段进行课堂组织。

文科:按形式直观、情感体验、意义与价值的反思这样一种审美路径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形式美感,培养情感体验能力,获得反思能力与判断力;以艺术为手段与媒介进行课题教学;以某种审美能力和美感(某种形式感、情感、节奏感、旋律、色彩、构图、结构、质感、整体感、自由感等)的强化与引导为教学的辅助目的。

体育:形体美,美的仪态、身体的节奏感与协调性、美的行为方式。

音乐、美术、书法:艺术教育、美感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其他课程提供艺术手段。

心理课、德育课:健康的心灵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生命教育:热爱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罗店中学美育特色建设全过程的参与、总结与反思,笔者就当下学校美育工作的展开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第一,以罗店中学为例,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展开,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和学校文化传统共同促成的,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明显,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看,特色化办学的思路会促进基础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局限性。要深化学校美育建设,仍然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

第二,应当鼓励更多的学校进行美育特色建设的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经验和案例,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与指引,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推动一些有基础、有想法的学校进行试点,进行培育与扶植,在试点中总结,在总结中推进。

第三,理论工作者的介入不可缺少,审美教育的实现关系到对教育与审美的双重认识,美育研究者应走出单纯的学理研究,把理论研究与具体的实践需要进行结合,从理论的有效性出发建设可供美育工作者借鉴的审美教育理论。

第四,课程美育关乎美育特色建设在学校的具体落实,是具体和富于实践性的,将会对教师教学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是教学法研究和美育研究的结合,教材教法的研究者也要介入美育研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课程美育的试点及优秀课件的选拔与推广等工作。

第五,美育的展开,最终要靠教师,而教师对于美育的热情与理解,是美育特色建设得以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需要对基层教师提供相应的美育指导与培训,在日常的教师培训活动中,应加入美育的相关内容。

第六,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技能教育,仍然是美育的基本手段之一,推动学校进行特色化的艺术教育,是美育展开的一个主要抓手,艺术技能课仍要强调,防止艺术教育课程转变为艺术欣赏课的倾向。

第七,经验的交流非常必要。美育特色建设是一个实践经验探索与总结的问题,需要美育特色建设的部门与学校进行经验与教训的交流,相互启发,资源共享。

第八,以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为最终的尺度,这是美育建设的最高尺度,美育建设效果如何,在当下来说,它的现实效果不但应当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当有益于学生在选拔性的升学考试中的表现,如何评估美育的效果,需要对于学生成长的长期追踪调查,积极获得学生层面的反馈意见,特别是毕业后的学生的反馈意见,这个工作在罗店中学的美育特色建设中还没有展开,但应当展开。

猜你喜欢
美育中学特色
论公民美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美育教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