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 威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 赤壁437318)
米砖茶亦称红砖茶,是“以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茶片末为原料……经筛分、拼抖、压制、退砖、检砖、干燥、包装而成。”①米砖茶为我国独特的紧压茶品种,在历史上曾是我国茶叶外贸的主要商品,本文试图对米砖茶的一些资料进行梳理探讨,厘清业界关心的一些问题。
米砖茶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鄂南产茶名镇羊楼洞(青砖茶最早产地)故老相传,因米砖茶初期多销英国,外箱所贴其国旗上有“米”字图案,故称为“米砖茶”。其二,1929年8月1日《工商半月刊》载《汉口茶业之调查》述:“红茶……经此二道筛后,两端成尖,有似米形,故称之谓米茶”。旧时茶界一般亦称此种十二号筛筛选之茶为“茶米”。其三,米砖茶内销主要销往新疆北疆地区,当地哈族群众饮用时用小刀刮削米砖侧面,刮削下的碎粒如小米,故称“米砖茶”。以上三种说法何种孰近真实,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我们能找到的最早提及“米砖茶”这一名称的书面记载,见于1926年出版的《中外经济周刊》所刊之《晋商在湖北制造砖茶之现状》。
推断米砖茶的出现时间,应当考虑到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米砖茶出现应该在红茶出现之后。有记载的红茶至迟在1560年就已在中国出现。②第二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米砖茶压制时因为需要更大的压力,所以需要砖茶生产工艺和机械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制作,其出现时间应稍晚于青砖茶。清代时记载青砖茶大体出现的时间为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③,故米砖茶出现应晚于此时。
前贤认为:“19世纪70年代,俄商开始在福州设厂压造米砖茶”④。近来又有学者考证更详,“1872年,俄商波雅特科夫从汉口来到福州成立了砖茶分厂利用福州茶市廉价的红茶末和劣等红条(叶)茶压制红茶砖(米砖)”⑤。俄商选择在福州开始制作米砖,主要因为福州是第一批通商口岸,且邻近当时的主要红茶产地和便于海运,而且相对于内陆的羊楼洞,处于洋务运动前线的福州当时机器制造业也更为先进。俄商在福州设立米砖茶厂后,“英国洋行也连设3家砖茶厂,采用英国进口的机器压造”⑥。到了1891年,“俄商认为福州砖茶汤色不浓,味道淡薄,不耐烹煮,不合要求,因而转向汉口、九江设厂压造砖茶……后因汉口压制米砖茶的半成品来源丰富,米砖中心产地由福州而移到汉口。”⑦
羊楼洞红茶制作工艺系从外地引进,有粤商和江西茶商传来两种说法。“道光年间,广东帮茶商到羊楼洞收购精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有红茶号50多家,年制红茶5万担,亦供出口欧洲。”⑧邻近的崇阳县,“道光季年,粤商买茶,其制,采细叶,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炒,雨天用炭烘干,收者碎成末,贮以枫柳木作箱,内包锡皮,往外洋卖之,名红茶。”⑨清叶瑞廷所著《莼蒲随笔》载:“红茶起自道光季年,江西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以红茶做法。”由此可知,羊楼洞(亦指广义上的羊楼洞茶区)在米砖茶问世之初,是作为红碎茶产地或者红片末茶的原料供应地,所产红茶“全部是为外商制造”,⑩而不是米砖茶的最早生产地。
我们推测,羊楼洞以生产青砖茶为主,而米砖茶多在汉口生产,此种情况应由压制技术的要求所决定。羊楼洞砖茶商号的部分米砖产品,可能亦系委托汉口砖茶厂代加工而成,本地所生产之米砖茶为数甚少。之所以如此推论,主要是一些早期记载羊楼洞和汉口砖茶生产的书籍,如日本的《清国茶业调查复命书》和《支那省别全志第九卷湖北省》,以及《湖北羊楼洞老青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这些书的记载,对汉口主要述其米砖茶和砖茶(青砖茶)生产,对羊楼洞则主要述及向汉口提供老茶原料、红茶原料和青砖茶的生产,因此,清末至民国时期,汉口一直保持米砖茶生产中心地位,直至1953年,国家将羊楼洞砖茶厂和汉口压制米砖茶的设备与人员搬迁到赵李桥改为赵李桥茶厂,赵李桥茶厂始成为米砖茶生产中心。
米砖茶初创时期的1870年代,米砖茶的加工大致如下:第一,筛分茶末:……筛分工作,……而后放进有三只孔眼大小不同的细眼筛,以及有与之相符合的槽道的簸机里……第二,蒸润:……而后以蒸汽通过铁盒,蒸润茶末。第三,压制:茶末蒸到互相黏贴的程度,便放进一只很结实的木制模子里,并紧紧地楔盖,而后进行压制,再放置一旁冷却两三个小时。第四,包装:重量相符的茶砖,都被存放在晾干室内一星期,然后分别用纸精心包裹,装在竹筐里。”⑪
上述工序,与现代的米砖茶主要制作工艺并无太大不同。现米砖茶原料主要为红茶片、末、花香等,经筛分、风选、拼配达到口感要求后,分面茶里茶高温蒸制,再倒入斗模内,两面置雕有花纹字样的金属版,紧压、冷却1小时后脱模,置烘房内烘至合格,即可包装出厂。
京砖茶,又称小京砖,从现在存世京砖图片和实物及审评口感来看,其原料亦为红茶片末,当系米砖茶衍生出的一种产品。“新旧两法制作茶砖,都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即蒸润茶时把香味全都蒸掉了。为了补救这一缺点,1878年,有一家工厂已经输入了一台水力压机,做成缩成波状的小茶饼,每饼重四分之一磅,叶茶新鲜,原有的芳香全存住了,……由于携带方便,价格低廉,还可能逐渐取现在每年由山西陆运的茶叶的地位而代之。”⑫可见,京砖茶是以其小巧、香气好的特点迎合市场而出现的。
京砖茶名称有说是从“觔砖”“斤砖”而来⑬,但是清代一斤约当590克,与上述四分之一磅(113.5克)差距颇大;京字的古义训大、丘、都、鲸、强、原、姓、数等,均与砖茶名不合,对于京砖的名称由来暂存疑问,有待新的资料出现。
京砖茶留下的问题还不少,既然这是一种广受欢迎的产品,为什么犹如昙花一现,流行的时期那么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消亡?再者,我们经过多次试验,不经高温蒸润的红茶片末压制后成型效果不理想。我们推测当时的生产技术应该不如今日先进,那么当时压制还有没有其他工艺技巧?这都是对茶史感兴趣者值得进一步探讨钻研的问题。
【注释】
①陈宗懋主编:《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281页。
②陈椽:《茶业通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第195页。
③(清)叶瑞廷《莼浦随笔》,卷四。
④⑥⑦陈椽:《茶业通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第203页。
⑤郭红军:《黑茶通史——兼记民国茶业》,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第88页。
⑧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贸易》,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348页。
⑨《崇阳县志》(同治五年1866年),卷四,物产。
⑩李灵玢:《洞商与羊楼洞区域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第156页。
⑪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155-156页。
⑫郭红军:《黑茶通史——兼记民国茶业》,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第89页。
⑬赵李桥茶厂档案室藏《厂史资料》(第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