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燕
(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 甘肃 甘南 74700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大众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活动,政府也越来越强调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上下几千年保留下来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并促进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不只是政府的职责,也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的工作。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重历史,传承经典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各民族进行自我认证的主要历史依据。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造成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其原有生存空间,一大批优秀的文化遗产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前时代背景下,怎样利用群众文化活动发扬传统文化价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发展,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保护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群众文化是指人民大众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社会性文化。人民大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组织方式大多采用自娱自乐形式,来实现自身精神上的放松,从而满足精神需求。从目前我国的文化现状来看,群众文化占据着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位置,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非遗文化条例中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非物质文化为主体。应全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界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也建立起了密切联系。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层面来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目的。继承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长远发展的根本,非遗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得到各族人民的世代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能够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来展示并传承非遗文化,从而激发非遗文化的活力。
第二,非遗文化为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添加动力。非遗文化普遍存在于各族群众之中,在长期的传承与保护之中展示出群众文化独特的魅力。例如河北梆子、川剧变脸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的产生,都以非遗文化为主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寻求新的创作灵感,不断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第三,区域文化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地区幅员辽阔,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非常丰富,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不同导致当地所产生的群众文化形式也会存在一定差别。但是,从传承非遗文化层面来看,不同的群众文化形式能够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征,成为群众文化的核心所在。
第四,非遗文化传承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广阔平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不断丰富创新活动项目,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非遗文化传承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广阔平台,使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质量不断提升。
当前,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契合度较低。很多优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相对缺乏,拉大了非遗文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很难将优秀非遗文化的精髓在日常群众文化活动中展示出来。同时,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商业化现象十分严重,组织机构在开展群众文化过程中重在强调群众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参与感,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所表达的真实内涵。
因此,各地方政府要打好群众基础,深入落实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搭建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之间的互动平台,并将非遗工作内容深入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实现我国非遗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从当地特色和民族文化角度入手,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娱乐形式,合理结合群众力量,增强群众文化活动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其内容是十分繁琐复杂,必须真正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实践时要就地取材,保留当地群众文化特色,强调非遗文化保护继承工作对于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不同部门之间要建立密切联系。其次,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不同,要全面了解当地环境背景,并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机制,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最后,要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结合当地文化特征,开展相关数据内容统计;要不断探索创新非遗文化保护机制,充分调动当地社会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参与度,切实提高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效率。
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机制与设施建设,为实现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密切交流奠定基础,切实提升非遗保护工作效率。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过程中,当地政府应为其搭建一个完善的交流平台,以当地群众文化特色为基础,结合风俗习惯的实际发展情况,实现高效建设,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得以充分展现;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督促工作人员做好文化遗产的修补、申报等工作,使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内容相对繁琐且形势复杂,需要管理人员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对不同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不断优化教育宣传方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搭建一个文化互动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文化展示的机会,还可以通过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吸引更多人投入到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群众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