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词语教学多方法运用的实践

2020-01-02 09:46白立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11期

白立华 _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就如何理解“五彩缤纷”一词,我尝试了多方法的综合运用。

1.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确定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运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在新课程标准(2011版)阅读目标中,关于词语学习这样写道:“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分析学情可知,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运用工具书、借助图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在学习《秋天的雨》之前,教材已预先安排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两篇课文,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解难解词语的一些方法。因此,针对文本中“五彩缤纷”一词中的“五彩”,学生大都能理解表示“颜色多”的意思,然而,对于“缤纷”却无法理解。因此,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缤纷”的动态感,进而体会用词的精准,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

2.分层次教学设计,实践中发现问题

围绕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层次一:联系下文,引领学生初步理解“颜色多”的含义。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的依据,学生会找出“黄色、黄黄的、红色、红红的”等词语来证明颜色很多。

层次二: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动态美”。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让学生一边读文本一边想象画面;同时提示学生关注文中的动态词语,并结合这些词语,让学生想象画面。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五彩缤纷”动态的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动态感”。

不过,在课堂实施时,却出现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无人回答的情形。当老师提示学生关注动态词语后,学生虽然发现了动态感,但不能和“缤纷”二字进行关联,直到老师出示了“缤纷”的字理解释后,学生才知道“缤纷”具有动态感。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3.反思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看似无懈可击的教学设计,但其实都是基于教师的认知。教师通过查阅工具书预先知道了“缤纷”具有动态感,设想通过各种策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也理解这种动态感,殊不知成人理解尚需要借助工具书,三年级学生怎能“凭空”理解?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先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缤纷”的字面意思,知道其表示动态。接下来回到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下文,通过分析语言文字来感受动态的意境,让动态的画面和“缤纷”一词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勾连。紧接着再联系生活体验进行拓展,加深学生对“缤纷”一词的理解。最后通过与近义词进行比较,感受如何精准用词并准确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