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全球视野下的大学美育
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看中国美育之路
殷曼楟(4)
欧美高校本科教育中的美育观念与实践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李牧(4)
寓教于“美”:南大美育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李健(4)
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
关于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
曾繁仁(5)
数字全球化时代的美育模型
王一川(5)
当下美育观念辨析与高校美育难题再认识
周星(5)
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新境况下中国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高端研讨会”侧记
雷雷,任晟姝(5)
·美育研究·
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新时代农村美育路径探析
朱春艳,赖诗奇(1)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审美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启示
孔帅(1)
审美教育与席勒的政治美学
张秀宁(2)
海龟故事绘本与中日英文化美育比较研究
李杰玲(2)
身体感性的凸显——论西方身体美学的美育观
张文彩(2)
美育实践对美学研究的要求——上海市罗店中学美育特色学校建设考察
刘旭光(3)
新实用主义的美育观——舒斯特曼与罗蒂比较论
王伟(3)
基于“未来社区”场景的社区美育价值和实现路径初探
卢懿(3)
马斯洛审美教育思想研究
金恩芳(3)
儒家美育精神新论——基于出土简帛文献的考察
谭玉龙(4)
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钢琴作品的美育价值与教育路径分析
金慧(4)
寻找美育抓手,以课程实施美育
夏燕靖(6)
明显的缺失:美育在美国
[美]帕特·威廉姆斯-博伊德 著,朱璟 译(6)
基于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新时代大学美育探索
胡远远(6)
·艺术教育研究·
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作为应用理论艺术学分支的艺术教育
王一川(1)
当代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特点及启示
杜丽姣,边霞(1)
核心素养时代高中美术鉴赏的“教”与“学”
刘晓文(1)
审美化教学对“新手”教师教学评价的影响
李虹,汪宏(1)
声乐教育家林俊卿“咽音”发声法理论与实践
周敏(1)
关于新时代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杜卫(2)
观念与实践: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类型组织探索
李静(2)
美术教育让民族文化由“遗产”转向“资源”
王晓珍(2)
关注贫困家庭学龄前儿童的美国艺术博物馆课程及其启示——以克拉克艺术博物馆艺术开端课程为例
温虹(2)
“双四融合,立体美育”:构建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蔡罕(3)
从田野到课堂——甘青藏区民艺田野考察方法与教学研究
王东(3)
基于艺术的双重脱贫:艺术、教育与经济的三方综合扶贫体系
李健,于泽元(3)
从技能到文化——音乐教育的价值转向
朱乐(3)
从“为了艺术的教育”到“通过艺术的教育” ——西方艺术教育观念变迁的一个视角
刘琴(4)
自主学习形式的室内乐重奏课程刍议
刘瓅元(4)
历史与内涵:试析disegno中的“主观意识”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邢广伟,诸葛沂(4)
艺术学理论中“艺术教育”研究者的三大首要任务
梁玖(5)
美国教育基金会对艺术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非营利组织推动教育机制改革的理念与路径
岳晓英(5)
谈“书画同源”与现行美术教育模式中优秀人才的培养
王中焰(5)
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朗诵艺术教育构想
马谛,任重远(5)
面向未来:视觉艺术教育的哲学思辨
钱初熹(6)
基于美育理念的高校书籍设计教育改革探究
朱珺(6)
从“原作”到“原境”——西方艺术史课程实地教学的重心转变
李晨(6)
何为临摹?——传统中国画的临摹问题与艺术教育
王天乐(6)
·艺术史研究·
汉代画像石上的后人隶书题刻
郑立君(1)
明治欧化主义背景下日本传统美术何以复兴
夏斌,冯学勤(1)
清代官员宦游中的经世与逸乐——周凯《武当纪游二十四图》《闽南纪胜十二景》的双重性格
方勇骏(2)
试论《明人十二像册》高度写真风格的中国渊源
黄乐乐(2)
摄影与中国近世绘画思潮
韦宾(3)
论宋高宗赵构对《兰亭序》的取法与推崇
周奎,方爱龙(3)
王光祈国乐思想的当代价值
李沛健(3)
宋代阿育王塔图像之演变——以南宋大足宝顶山“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碑和雷峰塔塔砖藏“王承益塔图”为例
吴天跃(4)
民初北平艺术博物馆的参观者体验:对早期参观者游记的质性内容分析
阳烁,王子琪(4)
他山之石:美国儿童剧作家夏洛特·乔普宁的艺术创作及实践
范煜辉,肖珏琳(6)
现代美育话语建构中的早期中国“艺术摄影”
潘万里(6)
鲁本斯《穿朝鲜服饰的男子》新探
梁喆,张紫嫣,唐卫萍(6)
·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
立艺之道,曰经与史
李倍雷(1)
当代艺术的“真实”“力量”和“卓越”——以赵汀阳的一篇影评为线索的分析
刘晓红(1)
观念艺术的知识谱系及其表意机制
汤克兵(1)
黑格尔的艺术类型理论与艺术史观——反思贡布里希对黑格尔的批判
魏春露(1)
对2019年中国电视剧研究的分析与反思
金丹元,陈莎(2)
好玩且有意味——雷安德罗·埃利希作品分析
王文革,刘同军(2)
通过钢琴打击乐化的处理拓展钢琴音色——以巴托克《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钢琴声部为例
徐婷婷(2)
艺术型研究:艺术学研究的新范式
孙文云,郭声健(2)
表达、场域与气氛: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与极简主义艺术
舒志锋(2)
荻上直子治愈系电影中女性话语的编织与呈现
蒋励(2)
当下中国艺术学话语建设实践的三点思考
孔新苗(3)
综合艺术的媒介间性与新世纪的“总体艺术作品”——以动画与其他艺术的跨媒介关系史为例
王晶(3)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石然(3)
易、老、庄、禅哲学对约翰·凯奇后现代音乐哲学的启示
邱紫华,王勇(4)
跨艺术比较:“伊卡洛斯”在文学与绘画之间的转换
赵建国(4)
论莫扎特晚期咏叹调的艺术语言
邹威特(4)
论艺术管理的专业属性与人才培养
张伟,冯超,耿阳(5)
“城市,我爱你”系列电影的空间叙事论析
何明燕(5)
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读物插图艺术发展研究(1978—1999)
索奕双(5)
2018/2019德语剧作评论与综述——兼论后戏剧时代文学危机
陆佳媛(5)
电影音乐审美的情感反应之认知机制探究——以《爱乐之城》为例
张紫嫣,丁峻(5)
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
王廷信(6)
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影片《霸王别姬》中的应用探析
聂钦宇(6)
迪士尼《花木兰》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的比较研究
何晓怡,刘晨(6)
·美学研究·
作为方法的“身体—空间”视域——从文化社会学视野进行中国美学研究的可能性
丁文俊(1)
审美层次的建构主义分析
冀志强(1)
论苏轼对司空图“味外之旨”误读的合理性
樊高峰,谢金良(1)
新时代语境下环境美学理论建构与发展的诉求
汪振城,邱梦园(2)
构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难点思辨
李一帅(2)
阿多诺音乐分析的哲学基础——以《新音乐的哲学》对《启蒙辩证法》的补充切入
王奥娜(2)
维克多·库赞美学述要——兼论19世纪法国美学主脉及其成因
张颖(3)
美学史前史考察——古希腊“美”的概念之词源学辨析
李创(3)
18世纪英国如画美学的兴起及其中国元素
欧阳萍(3)
从生态存在论美学到生生美学——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
曾繁仁,张超(4)
埃舍尔“迷宫”与“非典型”美学
周宪(4)
从完善性理论到认识能力游戏说——重析鲍姆嘉通美学与康德美学之间的学术联系
陈海静(4)
身体美学视域下的舞蹈艺术、剧院和实践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著,何琳译(5)
康德鉴赏判断的单阶反思结构——从审美活动中的“循环难题”谈起
刘晨(5)
“领略”作为美学概念刍议——朱光潜与“领略”一词的词义变迁
苏妍竹,冯学勤(5)
·审美文化研究·
审美视域下中国艺术人格的精神建构
张嫣格(1)
明末陈洪绶茶画中的茶事美学初探
张荀(1)
理想的符号:王维《辋川图》的审美接受
蔡志伟(5)
苏辙“人情说”的审美理想建构
黄瑞(5)
从动作本质到审美创造——学校体育啦啦操项目动作审美发生分析
王静(5)
《青卞隐居图》“游观”内涵探究
曹斌(6)
“云赏·山哈”,情动畲乡——线上“三月三”畲族风情节人类学观察
吴潘婧,郭克俭(6)
文化挪用视域下的对话理论重访
林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