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器”:墨子实利教育思想述评

2020-01-02 18:59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墨子阶级思想

罗 丹

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重学轻术”思想严重,清末“实业学堂”和之后的“职业教育”也似乎都是“舶来品”,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缺乏有机衔接。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肇始,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均采自西洋,虽算是晚清发展军事工业救国图存的重要举措,但终究没有从本土文化的角度,为中国职业教育(实业教育)的发展树立起文化自信。当前,职业教育作为“沟通教育与职业”的教育类型,在中国的发展仍缺乏本土文化支撑。

世界文明史上,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总是相生相长,形成一种“文化双生”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墨家,也构成了这样一幅双生图景。儒家重视个人内在修养,提出“君子不器”;墨家注重发展物质生产改变社会现实,强调培养“天下器”[1]。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曾经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在兴盛一时之后长期沉寂于历史,直到20世纪初期,在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之后,墨子的诸多思想才又逐渐为世人所“发现”。今天,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墨子的科技思想及教育理念的重要价值日益显现。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寻找发展实用教育的理论支持与文化自信,显得尤为迫切。

一、墨子实利教育的思想来源

墨子是中国古代较早提出实利教育的重要人物。墨子实利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其生活的年代及社会背景有着重要联系。不少墨学研究者认为,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因为小生产者不能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所以墨学未能得以发扬光大[2],这一观点以现代社会分工批判古人难免有失偏颇。任何时代的“显学”,一定是符合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某种较为广泛的需要。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儒墨二派,分别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的思想并得到广泛拥护。相比孔子作为氏族贵族的代言人,墨子是这一时期新兴国民阶级的代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言人,其实利教育思想由来。

(一)墨子的出身和经历决定着其重视谋生技能

考证墨子的生活年代可以发现,墨子是战国时期新兴国民阶级的代言人。尽管具体生卒年不详,但不同学者均认为,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如任继愈先生提出,墨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80-420年[3],清末学者孙诒让提出,墨子生于公元前468-378年[4]。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社会实现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荒田大量开垦,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下层劳动者积极性高涨,社会生产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百工”兴起,手工业发展走向专业化,同时刺激了商品流通和交换。经济基础发展之后,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国民阶级开始形成[5]。这一阶级主要由当时的小手工业者、自由民、公社农民和百工商贾组成。墨子正是从这个群体上升为“士”的,由于这样的出身,在“士”这个“流品复杂的阶层”中[6],墨子处于较低的地位,对于技术应用和谋生的理解,自然也就与那些衣食无忧的“士”有所不同。墨子“将国民之中的自由民、奴隶、手工业者和公社农民、百工商贾等,和氏族贵族的亲近者看成对立的阶级,从而同情国民阶级”[7],可谓国民阶级的代言人。

(二)墨子重视改进生产技术

如何理解战国时期的国民阶级?这个阶级首先是生产力得到解放的阶级,他们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高涨,《墨子·非命下》曰,“强必富,不强必穷。强必饱,不强必饥。”[8]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民阶级正代表着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氏族贵族看来,这一时期礼乐崩坏,人们“好勇疾贫,乱也”。而国民阶级站在氏族贵族的对立面,积极提倡生产劳动创造财富。侯外庐等人的研究指出,墨子坚持着国民阶级的立场以反对氏族贵族,“相当于今天所提到的国富民强,其内容实质上在于承认资本家之富,以反对封建社会的财产关系及其支配阶级。”[9]因此,墨子不仅是小手工业者的代表,更是战国前期先进生产力的代言人。正是这种“氏族纽带将断,国民阶级出现”的社会背景,孕育并产生了重视创造物质财富的墨子及墨家学派。

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儒墨之争,其实是一种阶级矛盾的反映,是新兴的国民阶级在经济基础得到夯实之后,向氏族贵族争取政治权力的反映。孔子和墨子创立的“显学”,正是站在不同阶级立场形成的不同学派。孔子站在同情、维护氏族贵族的立场,提出了其“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墨子则站在国民阶级的立场,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思想,强调实利。

二、墨子实利教育思想的内涵

墨子是中国古代较早注意到生产力发展与政治稳定和百姓幸福的关系,并进一步注意到科学技术学习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墨家学派积极劝人发展生产,并由此提出了专家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学习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

(一)“天下器”:墨子实利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墨子强调实利主义,从学的资格、学的范围、学的意义、学的内容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与儒家教育不同的教育制度,成为我国实利教育思想的鼻祖和源头。追根溯源,墨子的许多思想,对当前实利教育仍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职业技术教育同样可以培养“天下器”。近代中国,竺可桢在浙江大学曾经发表讲演,呼吁大学应该培养能“转移国运”的人才。而传统上,中国社会认为,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转移国运”是难以联系起来的。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墨子就提出要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天下器”,这种“天下器”,是以百姓的幸福为业,没有贵贱等级偏见,能够兼爱天下苍生的“兼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所谓“兼王”,应是“贵贱皆亲”,是“兼爱”的君子。这种人,要身体力行推动社会发展,“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要意志坚强、诚实守信、乐于分享、信念坚定,阅历广博、明辨是非,“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为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10]。

(二)墨子实利教育的人才培养内容

从学的内容而言,墨子提出了与儒家教育不同的观点。与儒家教育提出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偏重于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教育而忽视技术教育的观点不同,墨子十分重视将生产劳动中总结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的重要内容,奠定了实利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在他的教育内容中,除了“厚乎德行”的教育之外,他非常重视军事教育和农业生产教育。他指出“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11]。他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劳动,提出“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与儒家学派樊迟请稼被孔子称为“小人”的故事截然相反,墨子教育弟子“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12]。因此,所有有利于生产力提高的内容,都是学的内容,都应该教。《墨经》一书,正是墨子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之精华。其内容涉及到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方面,此外,军事知识教育也是其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说,墨子关于自然科学的内容,其内容之丰富,在古代教育史上可叹而观止,没有哪一位教育家能与之伦比。”[13]

(三)墨子实利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法

配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墨子创造了一套符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首先,墨子认为,人人都可教,人人都应当学。因此,他提出“强力说教”观点,强调“有道以教人”“遍从人而说之”[14]。因为“今夫乱世…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15]。这一教学方法,与儒家提出的“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的方法不同,前者强调人人都可以教,后者默认的前提为不是谁都可以学。

在强调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教的基础上,墨子也十分注重“因材施教”。他指出“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掀者掀,然后墙成也”。墨子的“因材施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基于个体的“能”。从中可以看出,墨子已经意识到不同人的天赋和才华不同,教育应该是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帮助人们发展其内在禀赋。换言之,墨子的因材施教,强调让人人成才,至于是何种才,只要是对社会有用的,都可以。相比而言,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仁”人,只有具有成为“仁人”潜质的人,才是可以教的。孔墨的“因材施教”观,有着根本区别。

由于墨子注重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劳动知识,针对这些知识的不同特点,他还开创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并强调实际操作训练。例如,“圆,规相交也”和“方,矩相交也”[16],体现了他通过使用规、矩的学习,讲解方、圆的知识,是一种先操作,然后进行理论总结的教学方法。在光学教育中,他带领学生做了有名的小孔成像实验,探索了实验法。他还积极利用概括、归纳、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逻辑训练和推理训练等,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虽然儒家的孔子也提出“学而时习之”,其所言之“学”,也包含了实践的意思,但其实践的内容主要是道德标准,是由知而致行,与墨家提出的实验教学、逻辑训练等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墨子实利教育的特点与当代价值

墨子的教育理想是实现其社会理想的重要支撑。为了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社会理想,在强调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墨子提出了他的实利教育理想。与儒家“重学轻术”的教育思想相比,墨子教育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道、技合一”和“人人平等”。

(一)赖“力”而生,志功合一

人性观是墨子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提出的基础。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墨子提出了著名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观点,“已经初步意识到人跟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从事生产”[1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墨子的教育理想,首先强调“人尽其力”。围绕着什么是“力”,如何培养“力”,形成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将“力”定义为:“力,刑之所以奋也。”[18]这一理解,既包含了物理学意义上的“力”,也包含了推动社会发展、事物发展的“能力”。由于墨子十分重视“力”对于人的意义,在墨子的“义利”思想中,包含了“力”的重要内容。他提出“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利之,不必用”[19]。要求人们不仅要立志为天下谋利,也要提高为天下谋利的能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20]。

正是基于对“力”的理解,墨子提出了“德力合一”“志功合一”的道德评价标准,“合其志功而观焉”,既强调动机,也强调效果。由此构成了墨子实利教育哲学的重要基础。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书中《墨子之实利主义》一章认为:“利也者,墨子所不讳言也。非直不讳言,且日夕称说之不去口。质而言之,则利之一字,实墨子学说全体之纲也。”[21]墨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建基于“实利”的教育思想。

(二)人人平等、各事所能

作为“兼爱”思想的提出者,墨子认为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区分,主要是社会分工的不同,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能帮助人们获得完成各自分工的能力。“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以实仓廪府库…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此其分事也。”[22]。不同分工的人们,如果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理想社会就能实现了。“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陶冶、梓匠,使各从事乎其所能。”[23]因此,墨子教育思想中,教育的对象包含所有人,教育的内容包含所有事。这是一种强调人人拥有平等受教育权,强调道、技合一的教育理想。与儒家提出的学习是一种特别的能力,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与“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的思想相比,墨子提出的人人均可成才、行行皆有状元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形成鲜明对立。

墨子“使各事所能”的教育理想,建立在其对每个人才华、天赋不同的理解上,教育要尽可能发展人的天赋才华,而理想社会则是设计好制度,发挥好每个人的长处。他提出“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24]。可以说,墨子是中国古代首位提出要发挥技术专家治国理政作用的思想家,其“尚贤”“事能”“非命”等思想的提出,就是要改变“氏所以别贵贱”的旧制度,建立基于人尽其才的合理社会分工。在墨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就是人人平等、人尽其才的社会。墨子提出,“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25]因此,人人平等,使各事其所能的教育,是墨子政治理想实现的重要支撑。

(三)道技合一,学术并重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提出,都必然涉及到知识论。什么才是有用的知识?什么才是需要传授的知识?构成了一种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础。墨子对于知识的起源、知识的分类、知识的检验标准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超前性,即使在现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首先,墨子提出,有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墨子认为,知识有三方面来源:闻知,说知,亲知。闻知是听说的知识,是感性认识;说知是推论得来的知识,是逻辑推理;亲知是亲身观察体验得来的知识,是直接经验。对于不同来源知识的真伪和价值,墨子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作为衡量标准:“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26]墨子十分重视知识的实用价值,没有用处的学说,即使有历史依据,符合逻辑,也是没有价值的。墨子对知识的理解与其“义、利合一”思想一脉相承,正是基于知识的应用价值,墨子提出了其教育理想。

其次,墨子确立了知识必须有用才有价值的思想。墨子提出,所有有用的知识都应该传授和学习。他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作为“贤士”的标准,表明他对于德行、言谈、道术均十分重视。辩乎言谈强调的是辩才,背后是逻辑训练和推理;博乎道术强调的是技能,是培养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墨子基于其对知识价值的理解,提出的贤士标准,表达了他强调德才兼备、道技合一的人才理想。在对“为义”的理解中,他也表达了谈辩、说书、从事是主要的教育内容,谈辩主要强调逻辑学的学习,说书强调的是理论课程的学习,从事则主要强调实用知识的培养。可见,墨子对于知识的分类中,不仅重视“道”,也非常重视“技”,不仅重视“学”,也非常重视“术”。

“义利”“德力”“志功”是对立还是统一,形成了中国古代两种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学派,将三对范畴对立起来,在教育思想中,也将“道”与“技”对立起来理解,这是中国“重学轻术”的思想源头。如《论语·子张》中所记载:“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谋道不谋食”等,都可以看出百工之事与君子之道是对立的。而“墨子之学则表现了君子之道与百工之事的统一。将道与技统一起来,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就是墨子科学精神的表现,具有卓越的价值”[27]。

总之,两千年前,墨子作为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言人,从新兴国民阶级的立场提出的,为促进生产、缓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理想与其教育理想一脉相承,今天,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墨子的诸多教育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中国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应该积极从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汲取养分,壮大格局,提升影响,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墨子阶级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思想与“剑”
墨子破云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墨子教诲青年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