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葬画像砖装饰探析

2020-01-02 17:58◎康
文化产业 2020年35期
关键词:画像砖生死观墓室

◎康 倩

(华侨大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在汉代,人们在地下构建的完整系统墓葬空间,作为死者的永恒家宅或者作为进入另一个未知世界的暂时居所。汉代墓葬画像砖中存在着天界、人间、冥界的图像。汉代人对生命有着特殊的理解,升仙和永生是汉代人渴求的现实生命终结后的存在形式。事实上,宇宙观和生死观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动态的现象,并非静止不变。这都增加了对其原貌探索的难度,目前学术界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本文力图排除一些特殊性,立足于大的时代精神下的共性特征进行部分说明,希望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空心和实心画像砖的出现

按工艺来进行分类,汉代画像砖可分为空心画像砖和实心画像砖。“空心砖是一种体积庞大、内部空而不实的特殊砖块。战国晚期,中原地区首倡用空心砖构筑椁室来代替木椁,西汉初期这种方法开始盛行。”伴随着私有体制的壮大,当时豪门望族攀比厚葬的风气开始蔓延,墓室的空间由单棺室发展为双棺室。由此,带来墓室画像砖艺术的发展。

画像砖中的实心砖较空心砖晚出现。空心砖的制作需要墓葬地区有适合的泥土。另外,空心砖的制作与实心画像砖制作相比更难,因此实心砖逐步取代了空心砖在墓室夯筑的功能。由于画像砖上所制图像的丰富性,可按照画像内容的不同划分。画像砖上的图案极其丰富,鱼、鸟、兽、虫及草木代表的是墓主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天上王母、众仙等形象出现是其渴望升仙和对天界的向往。因此,在当时人们无论穷富,对墓葬的都是极其重视的,代表着他们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后生命形式及延续方式的想象。

二、汉代宇宙观与画像砖

画像砖本身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在周代就广泛应用地面建筑,其使用重点在于实用性的最大限度发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汉代人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美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画像砖的制作工艺也在提高,而且通过装饰赋予了画像砖更多的精神内涵。把画像砖的组合作为一个整体,并将他置于整个墓葬之中来看待,我们便可窥见汉代人的宇宙观念,换言之,宇宙观对画像砖装饰墓葬产生了影响。汉代特别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民俗中充满宇宙的象征主义信仰。作为表现生命在另外一个空间延续的艺术,画像石、画像砖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宇宙观念。当时比较流行的天文、祥瑞、升仙等图像绘画无不是在一个宇宙观念下的创作表现。

从当代考古发现来看,那些保存相对完整的墓室遗址、穹窿顶和封冢结构,充分体现了在汉代时期所确立的天人合一和天圆地方的观念。画像砖图像层次极为鲜明,排列愈往上愈更多表现天界与仙界,再往下则更多表现历史的画面,再往下则表现现实生活。有很多现实生活的内容是和墓主人息息相关的,是他们现实生活的某种映射,更有可能是画像砖中的某个人物正是死者本身。整个墓室画像砖的描绘是对整个宇宙空间的模拟,而画面中的人只是这浩瀚天地之间的一小部分。

三、汉代生死观与画像砖

对于汉代生死观的问题,学者们各执一词、尚无定论。甚至同一研究者在前后文的观点也存在着悖论。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以下几个:

汉代人认为人死生命并未结束,而是羽化成另一种生命形态,通过墓室壁画升仙的指引升入天上的仙界。葛洪说:“按《仙经》云,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墓室壁画内容逐步丰富,其图像指引作用逐步完善。

汉代人的生死观认为人死后要归为幽都、地府。《楚辞》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地府就是黄泉之国,是死者的世界。

“汉代墓葬……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所以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是模仿现实生活的房屋,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满城汉墓的构建,高度还原汉代宫殿,甚至在主室南侧有象征盥洗室的小侧室,这便是“事死如事生”生死观的体现。但升仙思想受到学者们较大的质疑。巫鸿先生认为“把帛画视为‘升天’的解释常常基于‘叙事性绘画’的概念,而这种艺术形式在西汉早期绘画中尚不存在。”

按照部分学者的说法从图像角度断定升仙说,证据略显不足。从相关文献的记录以及墓葬实物的考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汉代同时存在着多种生死观。不论哪一种说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们都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以他种生者无法触及的状态存在着。这也为事死如事生(更多是以生者对死者的视角)的生死观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四、影响汉代人宇宙观与生死观的若干因素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天与人的关系。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代董仲舒将它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汉代墓葬中对天界、冥界的描绘,并把人间的生活置于其中,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汉代人把生时的期待,通过死后在墓葬碑刻、画像石、画像砖中表达出来,画像砖上热闹非凡的场景也令死者减弱对死后的恐惧,更是子孙后代期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生命延续的状态,并且能够护佑子孙后代。

在汉武帝时期直到东汉,儒家思想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孝道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备受推崇。《礼记·中庸》:“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侍奉死去的父母,如父母生时一样,指孝子要能继承父母遗志,祭祀父母时要毕恭毕敬。此说法也可用来解释画像砖的内容同逝者的思想、经历的契合。在儒家孝道文化的影响下,汉武帝设置的岁举科目之一“孝廉”,无疑使“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得到更进一步强化。“孝廉即孝子、孝吏,是当时选官的主要途径之一。推崇孝道,以孝著称乡里者可能被察举为官,孝逐渐成为做官的道德准则。”部分人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在逝者的墓葬修建上格外用心。这无疑加大了重视丧葬以及厚葬的人群。但这一政策的执行与孝道思想的推崇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原因。历代帝王以“孝”作为社会润滑剂来维系宗法血缘的纽带,确立其统治的正统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

猜你喜欢
画像砖生死观墓室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北宋演员画像砖四人组
墓室探秘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两汉时期画像砖流变考论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