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古民居与建筑文化概述

2020-01-02 17:08张雅茹
文化产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焦作古民居民居

◎张雅茹

(焦作市文物勘探队 河南 焦作 454000)

民居,就是人们居住的房子,是人们遮风挡雨的居所。千百年来人们为使居住更加舒适、房屋结构更加科学、样式更加新颖,从未间断寻找答案。焦作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古民居建筑文化的起源地。这里的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从房屋整体布局、梁架结构到木作雕刻工艺,做工精巧、尽善尽美,无不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

一、史前民居建筑

(一)仰韶时期民居建筑文化

我们从考古发掘资料可知,焦作境内最早的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如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的神仙洞和博爱县白坡红泊池口洞穴遗址。先民们把这些天然岩洞稍作加工作为居处,这便是原始民居的祖型。

在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沁阳市崇义遗址、武陟县的东石寺遗址、马村区的隤城寨遗址等,考古发掘中都发现了半地穴式木骨泥墙简易房屋建筑。这些居住建筑均以单间为主,平面形状有近似方形和圆形两种;居住面积较小,平面直径多为5至6米,房基凹入地下。建筑营造方式大致是:首先平整地基,开挖墙壁基槽,同时挖好窖穴;然后沿房基或基槽四周栽立木柱,绑缚横木,在柱间加填芦苇草等,并在内外两侧敷以草木泥土。筑好墙壁后加工居住面,铺设数层砂质地面,最后一层白灰粗砂硬面涂抹在墙壁或室内土台之上,然后经大火长时间烘烤成红色或青灰色,坚硬光滑、美观,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但是通风性、防潮性较差,不适宜多雨的气候且出入不便。

这类民居建筑无院落,显然是脱离天然洞穴创造的建筑居住新形式,它表明人类已由山地“野处”聚集到平原定居生活,由洞穴向地面“巢居”过度。这些建筑遗址是溯源焦作传统民居,了解先民人居住环境最好的实景,是焦作民居建筑的雏形。

(二)龙山时期民居建筑文化

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焦作已成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之一。这时出现了温县徐堡龙山文化城址①、博爱西金城龙山文化城址[1]等,房屋建筑营造技术有了极大提高。这时期的民居建筑规模较大,布局有序,结构复杂合理,建造方法讲究。随着时代的变迁,焦作古代民居建筑居住形式呈现出“穴居式——半地穴式——地面单间建筑——地面多间建筑”的发展序列。

二、商周时期民居建筑文化

中国民居建筑基本体系是在商周时期初步形成的,民居建筑基本特征形式如夯土台基、木构架、斗拱以及院落式组合、对称布局等在这个时期均已出现。

商周时期,焦作属于畿内地,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房屋营造技术师出京城,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如:中站区的府城早商文化城址[2]、沁阳市西周时期的邘国故城等,这两座古城出现了多座夯土台基宫殿式、高台回廊式建筑、“工”字形建筑等。府城早商文化城址的一号、三号、五号宫殿基址周围已有回廊环绕、中间柱列整齐、左右对应、开间统一,木构架技术已有很大提高。这是焦作发现的最早庭院建筑实例,说明焦作院落式建筑组合已开始走向定型。

三、秦汉时期民居建筑文化

秦朝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规模前所未有,为形成统一的中国民居建筑风格开创了先声。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出现一个高潮。这时在所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中,院落式建筑最为普遍。这一时期是焦作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由于建筑技术的提高、建筑新材料的使用,焦作大地出现了高达二十多米的七层楼阁式建筑,这一时期焦作地区的民居建筑一直处于领军地位。

从该地区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仓楼,可进一步展示本地区古代高层建筑的风采,使我们对汉代高层建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焦作马作、白庄、墙南、李河、九里山、博爱柏山等地的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高达1.8米至1.99米,可佐证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焦作地区就出现了重檐庑殿顶建筑。从陶仓楼上刻画和彩绘的图案看,它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民间建筑工匠已经开始注重室外的美观,是我们最早进行室外装饰美化的完美表现②,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唐宋时期民居建筑文化

从汉代高层建筑一直延续至宋代的仿木结构建筑,设计理念一直在不断更新、改变,可以看出人们的居住环境在逐步地改善。

唐、宋时期墓葬的仿木建筑结构,特别是宋代墓葬建筑结构可为该地区地面建筑的缩影。它的营造手法独特,无不体现宋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它在沿袭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建筑设计更科学、结构更合理、装饰更新颖,特别是大木作的立柱、阑额、普柏枋、铺作等均起到承重作用;榫卯结构的运用娴熟自如,既体现了宋代大木作建筑结构的整体效果,又使建筑抗震性能大大加强。宋代民间建筑在焦作及我国民间建筑技艺中达到了最鼎盛时期。

五、明清时期民居建筑文化

自元末至明代初期以来,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许多中原人举家迁徙他乡,兵灾、匪灾、水旱蝗疫不断,形成“积骸成丘,居民鲜少”③,致使中原腹地人迹罕至,大批农田荒芜,村落房屋因无人居住而荒废、坍塌。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累年租税不入”④的现象。

明朝建立后,确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焦作地区因与山西省地域接壤,又因该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人类居住的最佳选择。这时,山西洪洞移民大量南迁至此,将山西的民风、民俗、民居建筑文化带到中原地区。焦作地区现存独特的古民居建筑,大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些古民居建筑是晋东南与豫西北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融进了山西晋商豪宅古朴、封闭、粗犷之风,同时也汲取了豫西北地区民间建筑纤细、敞亮、精工雕琢之韵,是当时民居建筑理念和文化的传承。

六、结语

这些林林总总的焦作民间民居建筑,是时代的艺术、智慧的丰碑、露天的博物馆。它们是焦作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工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经验和智慧的体现。随着寨卜昌古民居、北朱村古民居陆续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焦作传统民居正在不断向世人撩开面纱。

【注释】

①韩长松,毋建庄:《河南焦作温县徐堡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②韩长松:《焦作陶仓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③《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七十六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页。

猜你喜欢
焦作古民居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临轩听雨
焦作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焦作将建中部最大绿色涂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