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怡
(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 江苏 苏州 215000)
“文化养老”是基于“物质养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保障老年群体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其自身价值。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应顺应时代要求,肩负社会责任,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精准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银龄阅读”不断发展壮大。
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未来中国老龄化速度会以较高斜率上升,“十四五”期间中国或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的生活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文化养老”的理念应运而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文化养老”正是在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其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减少从工作状态转换到退休生活所产生的“被抛弃感”,保持自身不与社会脱节,提升其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老龄社会学研究领域,主要存在两种经典理论——分离理论和活动理论。分离理论认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衰退应减少社会性活动,逐步脱离主流社会。而活动理论则与之相反,肯定老年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强调重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和诉求。“文化养老”的理念正是基于活动理论,支持老年群体“继续社会化”,鼓励其利用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大量知识和信息,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017年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适用资源建设和设施配备,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阅读辅导、送书上门、网络服务等,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201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群体的特点,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这些都为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建设方向。
老年群体的阅读需求,主要可分为研究型、休闲型、应用型三种类型。研究型阅读主要是老年读者利用退休时间继续致力于某些领域的学术研究,而休闲型阅读和应用型读者的阅读书目则相对较为零散,多为人文社科、生活休闲、健康养生等书籍。公共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包括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缩微制品、数字资源等,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满足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公共图书馆除了提供传统纸质书籍阅读以外,还组织丰富的线上线下阅读活动,线下活动包括讲座、展览、培训等,线上活动包括读书推荐、数字资源等。这些活动不仅满足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还提供了一个发挥老年读者自身价值的互动平台,例如老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专业知识、生活阅历,交流读书心得、讲述珍贵回忆、分享生活知识等,老年读者从单向接受转换为双向互动,从而满足老年读者的社交和自我实现需求,充分发挥活动平台的优势。
当前,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专业硬件设施缺乏;服务定位不明确;服务辐射范围有限。目前图书馆设置了少儿阅览室、残障人阅览室,但较乏老年读者阅览空间,针对老年读者身体和心理状况的专业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数图书馆多将老年读者等同于成人读者,较少根据老年群体不同需求开展精细化、针对性活动。老年读者在使用现代化智能设备、网上借还程序、线上数字资源等方面均存在困难,导致多数老年读者局限于纸质阅读,数字阅读使用效能低下。失能半失能老人、腿脚不便的老人无法到公共图书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其生活范围多局限在社区范围内。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推进促进“文化养老”发展。
老年读者习惯在固定时间和地点阅读,因此可以设立老年人阅读专区,其硬件设施均从老年读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设计。例如,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阅览书架不宜过高或过低,并且合理设置扶手、防滑设施,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轮椅专用电梯、方便洗手间等无障碍设施;考虑到老年人视力下降,可在阅览桌上配置老花眼镜、放大镜,老年阅览区内的提示文字字号应放大。此外,应配备专业化的老年读者服务队伍,为老年读者提供耐心细致的咨询服务,并且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帮助老年读者更好地使用馆内智能设备和数字资源,消弭代际间的“数字鸿沟”,使老年读者获得均等、便捷的文化服务。
为了更精准地定位老年读者的文化服务需求,公共图书馆可从传统单向供给活动转变为“订单式”供给活动。老年读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兴趣填写活动清单,图书馆从中定期挑选出受欢迎的活动内容和类型,为老年读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活动。例如,对于“休闲型”老年读者,应多举办养生保健、摄影美食、书法绘画等讲座或沙龙;而对于“研究型”老年学者,应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类讲座或交流会。通过举办个性化、针对性的活动,提升老年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要完善总分馆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半径,在社区、养老院、老年大学等机构合作共建图书馆分馆,使老年读者可就近获取文化资源。第二,要加强流动读书车服务和网上投递借还服务,深入社区和养老中心,为老年读者提供便捷的图书借还服务。第三,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例如银铃公益组织、夕阳梦老年关怀组织等,将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同公益组织平台资源相结合,并通过公益组织这一辐射点向四周扩散,凝聚老年群体,带动老年群体阅读,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老龄化的社会正在到来,全社会要努力为老年群体创造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良好环境。因此,公共图书馆要肩负起“文化养老”的使命与职责,为老年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不懈努力,为老年群体营造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