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英语写作教学究竟教什么?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不能忽视。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1]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输出活动,不仅能体现学生对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体现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即用书面语陈述事件、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因此,促进语用不仅是写作的主要功能,更是写作教学的核心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选择学生熟悉的写作话题,这有助于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陈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应重在启发,适度为学生提供完成习作所需的提示,而非全部提示。保证学生既能获得适度的写作支撑,又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此外,写作要求应清晰、明确,写作情境须真实、可信,写作的词数要恰当,规定的词数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就写作教学而言,有序、系统地教授学生写作的技法和策略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必备内容。然而,这些“必学”的写作策略,在教师日常的写作教学课上却难觅踪迹,即使是研究课、观摩课,也非寻常可见,即使有也大多零散、孤立,缺乏整体的规划与设计。于是,有六年级学习规范书写的,也有四年级教授Writing topic and supporting sentences 策略的,更有三年级运用Adding details to simple sentences 策略的。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其一,教材中的写作板块只明确了写作的话题,却并未系统阐述相应的写作策略,这使得写作教学出现边缘化倾向;其二,由于缺乏写作教学的经验与相关培训,大部分教师还不具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自主提炼并系统教授写作策略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各市、区(县)教研室、名师工作室集中骨干教师,基于教材中的写作板块进行充分的实践与研讨,努力建构一套适应本市、区(县)学情的写作策略序列,这是当下写作教学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写作与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思维是写作的必要条件,思维的品质决定了习作的品质;另一方面,写作前的素材收集与遴选,写作中的语言提炼与组织,写作后的评价与反思,整个过程涉及不同层次、类型的思维活动。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以学生思维品质为核心的综合写作技能的培养。
教师可以基于习作话题、要点、提示词等,精心设置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判断、推理才能形成观点的问题链,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借助Mind Map、Fishbone、Idea Web 等图形组织工具帮助学生理清习作中词、句、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直观地呈现谋篇布局的全过程,从而在实现写作思维可视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发现式学习方式,基于精心撰写的范文,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出隐含的写作策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共享的评价标准,修改、完善作文,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包括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人求真”不仅是写作教学必须承担的使命,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体现。
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写作与育人乃是同根共生、密不可分的。写作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写作教学滋养德性,塑造人格,发育精神。且与听、说、读相比,写作更具英语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写作教学也更具有育人的全面性、内隐性和渗透性。
大量的事实表明:童年经验(包括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常常为整个人生奠基,并影响以后的价值取向。小学生写作正是对童年经验的梳理、反思和提炼。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写作作为学生的心灵档案,是用笔说话,须有“真我”融入其中。因此,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帮助学生捕捉真实的生活,充分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我们应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切身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情感;我们应引导学生挣脱立意的束缚,浸润童真、童趣,并形成个性化的观点。作文即做人,唯有融入真实的经历、体验、情感、想法,学生的习作才会彰显生命活力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