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庾南
1995 年的初三第二学期,学生即将参加中考。当时,南通市有一个政策——获得省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的学生中考时加20 分投档。这20 分谁不希望得到?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因为得了20 分,心里就踏实了,参加中考,心态好,会发挥得更好;即使考试时有失误,有它保底,也不会影响录取省重点中学。
小范是我校教工子女,成绩很好,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她母亲怕她中考时作文偏题,不能被省重点高中录取,多次向我表达要把这个机会留给小范的意思。
小胡是班长,不仅成绩好,工作能力强,而且没有私心,是非分明,善于管理班级。有一次,她担任学校值日干部,高中部两名高个子男生在校园里吃零食,并且随手扔掉了包装纸。她礼貌地请他们把扔下的食品包装纸拾起来丢进垃圾箱,可这两名男生不仅不接受意见,还出口伤人,威胁她:“别多管闲事,当心我们揍你!”小胡不怕威胁,站到他俩面前,拦住他们的去路,严肃地说:“我为你们感到害臊,你们配得上启秀中学高中生的身份吗?今天我是校值日干部,请你们马上把纸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去!”两名男生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捡起了包装纸……
有一次周五,放学了,有同学告诉小胡,说班上3 个同学到另一所中学找原小学同学打架去了,她赶紧跑步追赶,追上这3 个同学后,苦苦相劝,陈以利害,终于使这3 个同学克制住冲动,跟着她回到学校,随后到我这里来汇报事情原委……
我知道,小胡肯定能考上省重点高中。但评选省优秀学生干部,目的不是给谁20 分,确保他被省重点高中录取,而是为全体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优秀生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工作好,全面发展。
小胡是全校教师一致称赞的好学生、好干部,小范也是好学生、好干部,但与小胡相比,在各方面还有一些差距。我心想,一个班主任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应该是做人的品格,如果推荐小范,则是讲人情,顾及同事关系,有失公正,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和影响。最终,我决定推荐小胡。这一决定得到全班学生和家长的称赞,也得到了小范和她妈妈的理解。全班学生心情舒畅,关系和谐,积极迎考。最终,小胡和小范都以高分被同一所重点高中录取。
事后,有老师和我说,这20 分加给小胡是“浪费”了,我却不这么认为。既然加分是一种奖励,那得到奖励的当然应该是最合适、最优秀的学生,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正义的教育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全体学生的意义是20 分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点评】
李老师把省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给了小胡,而没有给小范,未曾涉此类事情的人不知其难,而我是有体会的。20 多年前,我把类似荣誉给了班上一个较优秀而非最优秀的学生,因为作为一名资历较浅的青年班主任,我承受、化解不了无形而强大的人情压力。人情是一张网,有时被它“温柔”地缠住,就会感受到它带来的憋闷和窒息。李老师的叙述是平实的,但我感同身受,知道她的难,知道她需要面对和化解的压力之大。
读这则故事,我想到三个问题:第一,李老师有没有功利的念头?第二,李老师奖给小胡的只是一个荣誉吗?第三,小范和其他学生有没有得到李老师的“奖励”?
正如事后有老师所说,这20 分加给小胡是“浪费”了。对如此的世俗和功利性认知我们可以理解,倘若给其他学生,或许能助力他考上理想的高中,进而实现加分的“实用价值”。作为班主任,李老师如果也打起类似的“小九九”,亦无可厚非,但她选择了公平、公正,而置功利考量于一边。可以说,她自觉摆脱了看不见的“名利缰锁”,远离了功利之心。但进一步说,她其实有着更大的“功利”追求:以此给当事的两个学生以及全体学生一种莫大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功”在群体,“利”在长远。
基于此,很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李老师奖给小胡的不只是一种显性的荣誉,更有隐性而又十分强大的心灵力量。这是对小胡正直品格的认可,对她优秀表现的赞赏,对她未来行为的引导,对她既有的良好精神之基更为强劲的夯实。荣誉之效是短期的,心灵的光亮是永久的,它能超越时空。
此时,第三个问题亦可“迎刃而解”:小范及其他学生也都受到了李老师的“奖励”。她教大家怎样做人,教大家怎样处事和处世,留给大家一辈子都有用的精神财富。只要把这份财富揣在胸间、怀里,今后不管社会怎样变迁,每个学生心里都会有一杆秤,眼前都会有一盏明灯,脚底都会有一股力量……
我忽然想到一个虚拟的问题:如果小胡加了分也未如愿被重点中学录取,或者(并且)小范亦未能考上,又只差这十几二十分,那么李老师的心头会不会留有遗憾?我想会的,但一定不是因为荣誉及分数“加错了对象”,也不会因此耿耿于怀,她仍将坚持、坚信正道直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