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美苑小学 朱厚斌
小学数学复习拓展课教学中,如何引领小学生从“零散”走向“归整”以及从知识的整合系统学习中得到更大进步,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问题。在复习拓展课上要尽量让学生学会把零散的知识通过系统整理,构建一个知识脉络,化零归整,使知识系统化,方便记忆和理解,消除相关知识的盲区。小学数学复习拓展课激起了我的思考,我校的数学复习拓展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知识点的提出,让学生通过这个知识联想出与它有关的多个知识点,有序地回忆与当前学习单元有关的知识碎片。我们来看看复习拓展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的一个片段:教师: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学生: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木头。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我们学过哪些?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学生: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之和与表面积。教师: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包括了什么?学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包括了6 个面,6 个面的面积之和,叫作它们的表面积。学生:我们还学会了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教师: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学了不少的知识,如果像这样三言两语地说下去,缺乏条理。大家动脑思考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来表现?学生: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通过以上情境的创立,使学生产生对旧知识的回顾,把零散的知识碎片摆出来,然后学生觉得这些凌乱的碎片如果不加以分类整理,就很难全面去理解和掌握,于是就产生了整理的意愿。这个环节突出了整理知识的必要性,整理所学的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体系的一种构建,是辅以想象的加工能力把输入的知识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形式转化为自身的存储,应用时可以转化为输出,知识加工能力的获取是产生创造力的重要过程。
让学生将零碎分散的知识碎片渣滓组织成易于记忆的知识网络。说到知识的整理与分类,自然离不开思维导图了。思维导图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从树干开始,开枝散叶,把营养从枝干渗透每一片树叶里,渗透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里。我校通过校本培训,教师学会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再教会学生自行创作思维导图,这对学生组织知识语言及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复习拓展课《三角形》中运用思维导图分类整理的一个展示交流教学片段:
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1 到讲台上当小教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分享自己的整理心得,如果他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有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再进行适当地补充,经过几次不断地修正后知识整理得更加完整,也使思维导图更加完善。学生1:大家请坐端正听我说。本单元《三角形》学习了三角形特征。规定了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边关系,接着学了三角形分类,最后还学了180度正好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在教师的重点引导下,把欠缺的知识或方法网络再次调整,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和后续学习的知识点,构建较系统的一类知识的脉络图。紧接着上文第二个环节《三角形》思维导图的展示交流,我们来开展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如:学生1:我的《三角形》思维导图展示完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学生2:没有写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应该补上。学生1:好的,谢谢你的提醒。学生3:也没有写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角和三条边。学生1:你说得很对,我写到时候考虑不周到,应该补充完整。大家还有疑问吗?……学生1:大家给了我很多帮助,谢谢大家与我分享。在第三个环节中,教师大胆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思维导图,把自己的见解声情并茂地讲出来,引导同学们对他的作品进行思考,哪里做得比较好,哪里有疏漏,应该怎么补充,学生在探讨中对知识加深了印象。
设计系列练习题,通过重点分析,提升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理地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以下是复习拓展课《圆柱与圆锥》第四个环节的练习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信息:这根圆柱体木料的底面半径是20厘米,长是10米。
(1)这根圆柱体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如果把这根圆柱体木料扔在河里,刚好有一半沉在水面下,求木料与水接触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把这根圆柱体木料沿着两个底面的直径和高切成两块木料,其中一块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把这根圆柱体木料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要减少多少立方厘米木料?
这几道题目开发了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从简单的到难一点的,循序渐进里面呈现出了层次的分明,充分考察了当前这个班的学生对《圆柱与圆锥》的掌握情况,达到了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引领小学生从“零散”走向“归整”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复习拓展课是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获取情况进行查漏补缺,真正做到拼接新旧知识系统里凌乱的碎片,通过归纳与总结,从最开始把书读厚了到最终把书读薄了,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领悟学习的方法,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