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军
古人认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养心,即是让心灵有所寄托,安逸恬适。养心可以让人安静、平和、正气充盈,这样,生命力就会持久。看山看水,看书看报,看花看草……这些看似没有动作的雅兴和情趣,却能令人赏心悦目,心舒意畅,起到调节心理、释放心情、舒畅情志、怡情养性的作用。
游山玩水是一个很阳光的词汇,听起来就开心、惬意。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近山者寿,近水者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觉得山水是人类的老师。他教人亲近山水,开阔视野,神游八荒,放纵性灵。看山看水心情好,山水是一副“开胸顺气丸”,人们在游山玩水之际,山光水色,飞流瀑布,奇峰峻岭,鲜花野草,飞鸟游鱼,到处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精神振奋,愉悦满怀。山水是一味“大活络丹”,人们在浏览中,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经络气血,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调整,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力,起到了放松、畅气、活血、通脉的保健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可以造就一个准确的人。”明代文人张君实也说过:“读书十年,养气十年。”他认为,读书可以研究事理,养气可以锻炼人的性灵。性理功夫,就是存在于养气、读书两者并行不悖中。看书看报是人生一件乐事,可以长知识,明事理,知信息,悟人生。看一本好书,读一篇佳作,就像是与一位挚友娓娓而谈。孔子的处事哲学,老子的真言妙道,司马迁的千古绝唱,皆让你感叹、感动、感悟。
读书能悦心,古人说,书卷是养心的第一妙物,是安神的资本。读书的确能给人带来欢愉和快乐,读一些感悟人生的文章和消遣娱乐的文学作品,心胸顿感清爽舒畅,如冬日暖阳,暖意融融。
读书看报是一件风雅乐事,朱自清大师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把读书的感受说得很形象:“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蜜的滋味从口角溢出。”这浓蜜的滋味就是书香之味,读书之味。读书能医愚,读书能遣闷,读书能悟道。书如暗室灯炬,照亮了生命里的过程,温暖了漫长的时间旅途。看书看报是一种十全十美的享受,别的享受都有尽头,而读书看报给人的享受却是长久的。
花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好、最充实的享受。清代著名医学家吴尚先在其著《理瀹骈文》中曰:“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花草的色彩、香味、容貌、姿态,能影响人体的健康。
看花看草,能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你看:妖娆的牡丹,郁香的玫瑰,洁净的荷花,鲜嫩的桃花,文静的令剑,艳丽的鸡冠花,多姿多彩的菊花,娴雅成熟的腊梅,娇艳自傲的木芙蓉……它们个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给人们送来温情和妩媚。人们漫步在草坪、公园、林间,阵阵芳香,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难怪古代许多文人墨客、诗人雅士在赏花观草中,诗性大发,吟出了不少令人叫绝的佳句。
据现代研究,紫色花能使孕妇心情愉快;鲜红色的花能增进食欲;淡白色的花能平静心情;浅蓝色的花能镇静安神;咖啡色的花能调理血压;黄色的花能助消化健脾胃;黑色的花能缓解急躁……
利用花草治病,更是古已有之。三国名医华佗,经常将登山求医的病人引向郊野花草郁香的地方,让其静坐吐纳,做深呼吸,并用流淌的山泉洗面……一些慢性病和心因性疾病便不药而愈或缓解。当你心情苦闷时,去看花看草,观赏一下千姿百态的鲜花和翩翩起舞的蝴蝶,再静下心来散散步。这样,心情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天空的飞鸟,水中的游鱼,是一个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动物王国。鸟儿体态轻盈,婀娜多姿,歌喉婉转,悦耳动听。游鱼身姿灵活,翻滚跳跃,追逐嬉戏,磷光闪烁。鲜活灵动的小精灵,让人赏心悦目、心花怒放。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养鸟、溜鸟、观鸟,与鸟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文人郑板桥,精诗文,善书画,在他的作品中,花鸟虫鱼占了很大篇幅。他认为,养鸟是有道的,笼中养鸟,不如多种树,使屋外一派绿色,扶疏茂密,作为鸟国鸟家,这样就能观赏各种鸟了。他在《郑板桥集》中写道,天要亮时,睡梦初醒,人尚朦胧,就听到一片啁啾的声音,如同奏响《云门》《咸池》,等到起床开门,只见各种鸟儿振动翅膀,忽来忽去,煞是好看。宋代文天祥也喜欢观鸟,他在诗中写道:“风高鸿雁起,晴久鹁鸠鸣。野树辞秋落,溪云带雨行。”
养鱼、观鱼也是一种乐趣,明代郑瑄在《颐真》中说道,闲暇时观鱼的乐趣,就是嬉鱼的乐趣,既足以怡养性情,又能明亮眼睛。节假星期,约上三五知己,到河边、湖畔、池塘和小溪边,观赏水中的游鱼,既能释放心情,也能宁神静心,对心身健康大有裨益。
如今,看鸟看鱼已成为许多老年人闲暇时的一种情趣,鸟儿的聪明伶俐,鱼儿的活泼好动,不仅可以帮助老人驱赶寂寞和孤独,而且也是一种老有所乐的体现。
书法绘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品。书法中的生命活力之美,结构规律之美,物象质地之美,精神意境之美,这些美学特征,能让你心驰神往,心舒意畅。书法是世人公认的中国文化中的艺术。沈尹默先生说得好:“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而绘画中的气韵生动之美,以形传神之美,诗情意境之美,心源造化之美,亦可引人入胜,让人陶醉。
古人认为,书画是一种怡性之物,也是一种养生方式,而且还能调治疾病。据史料记载,隋炀帝荒淫无度,整日痴迷于酒色闺房之中,致使其神昏气沉,胸中痞闷,心中积热,燥火扰心,宫中御医百药无效,后经下臣举荐,宣民间名医莫君锡进宫诊治。莫君锡给炀帝诊脉后却不开方下药,而送来两幅画,并叮嘱炀帝要日夜观赏,可去身疾。炀帝信疑参半,命人将画置于卧室壁上。其中一幅名《京都无处不飞雪》,气势不凡,只见朔风乍起,雪落乾坤,漫天白皑,寒气袭人。炀帝看得入迷,顿觉心脾凉透,积热顿消。另一幅《梅熟季节满园春》,只见一个个梅子,黄里透红,水灵灵惹人喜爱。炀帝馋涎欲滴,津液如涌,胸中烦闷、口干舌燥之症顿消。经过一段时间观赏这两幅画,数日后,炀帝身疾也不药而愈。
在这里,名医莫君锡巧妙地运用了独特的赏画疗法,使隋炀帝感到新鲜神奇,从而淡化了他昏沉淫乱的思想,转移了他的注意力。画中雪景白皑皑、冷飕飕,能刺激人体的感官和神经,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而且雪景清凉之境正好去其燥热之火。第二幅画中的梅子,水灵灵黄里透红,令人赏心悦目,触景生情,“望梅止渴”,口中津液自生,下润以去火。两幅画均用景色刺激人的思想和感官,从而产生生理反应而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