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广东罗定 527200)
全民健康是衡量国家民生发展状况的重要标杆,也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城乡人口分布不均、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贫富差距明显等问题为大众的医疗健康带来巨大挑战。体育与医疗互补融合理念下的“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明确了健身体系对大众健康的促进功能,给大众健身机制的改革带来了新的问题解决思路。从政府部门、 社会机构到个体组织都应深入学习体医结合思想,广泛合作,相互沟通,开展大众健身活动,合力为大众健身机制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部分城市地区已经开启了医疗与健身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模式,但在个体观念、体健设施、体系建设和人才满足等方面面临一些困境。要改变现状,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社区,从宣传、基建、科学以及人才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保障我国全民健身机制的有效建立。
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在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中虽然得到一定推广,但这个概念对大众而言仍不清晰,对大部分人而言十分陌生。我国部分国民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更没有通过锻炼结合医疗辅助增强体质的概念。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饮食结构恶化,工作压力引发各类疾病,老年人饱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折磨,年轻人则因不良习惯与心理压力给体质问题点亮红灯。大部分现代人的通病是饮食高热,久坐不动,体质普遍下降已成趋势。因此,个人健身意识的缺乏是当下健身机制建立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在我国,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健身器材均由健身俱乐部、健身房等商业健身场所提供,高额的健身费用将大部分想科学健身的人挡在门外。另一方面,公共运动硬件配备又远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就数量而言,体健器材的人均占有率极其低,邠近年新建小区才配备了相应设施; 而不同社区的公共体健器材质量上良莠不齐,种类单一,都难以让使用者达到健身的目的。体健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医疗设施又完全与健身设施相分离,致使体医结合的健身模式几近成为空谈,毫无实质性效果。
在体医结合理念的影响下,有部分健身机构大胆先行,尝试运用科学化监控为客户提供人性化医疗健身方案,但均因当前医疗卫生系统在职能上的相互独立而以失败告终。有健身中心设法与地方体质监测中心、地方医疗机构及健身俱乐部合作,也有医疗中心尝试纳入健身治疗方案,但最后均没能避免资金链中段与病人不买账的尴尬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民众体医知识缺乏,更多的仍然归结于医疗健身一体化的科学化管理体系尚未成型和落实。
医疗人才与体育人才的分离式培养是造成我国体医一体化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不完全信任使健身融入医疗体系几乎难以实现。而仅就体育专才而言,我国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素养也普遍不高,各地区之间还因经济发展程度出现分布不均的局面。医疗院校与体育院校互不干涉,毫无干系,于是医护人员不具备体健素养,而体育专才又缺乏系统的医疗知识,体医一体型通才、复合型人才可遇而不可求。
从个人层面激发民众健身的积极性,是保证体医结合模式下大众健身机制得以建立的首要措施。显然,我国民众当前的健身运动仍然只限于一小部分人,并未能面向大众,更别谈开启全民风潮。要使健身理念深入大众内心,发动全体民众健身,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个人,要提高思想觉悟,明白强身健体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健身运动应该同吃饭喝水一样成为一种习惯。个人健身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不必囿于场所、器材等外界因素的限制,从跑步、 竟走到球类运动都可以成为个人的健身锻炼项目。只要从思想上热爱体育、喜欢运动、渴望健康,行动起来便有了动力,且更能坚持。其次,在政府层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国民健身意识的培养。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大健康生活方式和医疗健身知识的宣传。一是进行走访式宣传,工作人员深入公司、学习、社区、单元以及村社等,对特定人群进行针对化宣传。二是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短片、健身歌曲等投放到报章杂志、新闻电视、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等,让医疗健身知识得到滚动式传播。三是让民众参与到政府医疗健身的政策制定中来,多多开展有益的活动,让健身问题成为一个全民关注、全民热议的话题。政府内部首先要明确体医结合的重要价值与全民健身机制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深入基层,进入社区了解民众对健身的基本态度。要多多开展医疗健身的专题活动,如专家巡回讲座、优秀事迹报告会、“最美健身人”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将医疗卫生意识、 健康保健意识和健身锻炼意识有机地融入大众的内心。
要实现全民健身,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将健身体系纳入国民健康计划,为社区和机构提供一批在数量上充足、质量上合格的健身器材,建立专业化康复中心并且为硬件设施的功能发挥提供软件保障。
首先,健身设施与器材是民众实践健身的前提,将健身体系放到国计民生的大背景中,加大资金投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因经济发展不均造成的国民体质问题。从当前的社会形势来看,健身运动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仍然属于奢侈消费,基本上只有白领阶层及以上的精英人士才能有意识有能力地参与健身。对绝大部分的人而言,进入健身场所便意味着支付高昂的器材使用费、健身教练咨询费、健身课程课时费等。健身对他们来说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只是一种需要金钱投入的充满神秘感的商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介入,要在社区、公共场所加大大众健身器材的投放力度,逐步消除大众对于健身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让人人都能使用健身设施,人人都有机会健身,进而实现全民健身风潮的蔓延。其次,面对日益深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大批数量充足设施完备的专业康复中心的建立迫在眉睫。康复中心除了要配备精准的仪器,合格的设施,还要拥有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的医护工作者,以及相应的医疗健身人员。公共医疗康复中心要特别面向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坚守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让公共医疗健身体系向着公平公正机会均等的方向稳步前进。此外,对于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公共健身设施应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山区医疗健身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可相应增加,从而保障全民健身机制的构建,推进大众医疗健身体系一体化进程。最后,有关部门还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健身行业和健身市场的健康发展,打通体育卫生系统的合作障碍,为民众的医疗健身开支问题打通关节。鉴于目前民众中愿意将健身费用纳入日常消费的少之又少,政府可将健身服务同医保系统相结合,开发“医健通”,让民众一张医保卡得以两处使用,这样既打发了他们在健身方面的消费顾虑,又通过政策的执行让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将健身置于同医疗同等的高度,还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健身热情,真正实现一举三得。医保卡与健身卡的互通互用,为全民健身机制提供了软件上支撑,因此也属于健身设施的重要一环。只有在健身设施上软件硬件双管齐下,才能够使全民健身成为可能。
信息时代下,大众健身体系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对全民健康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坚持人本思想,个性化地制定医疗健身方案,从而推动科学健身体系的建成。政府职能部门要在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带头作用,积极为科学健身体系起草蓝图,研究当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要统筹推动体育和医疗部门的一体化,深化互助机制,保障体医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在创建科学医健体系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数据是体育、医疗和卫生各部门的联系纽带,对技术和数据的准确把握和研究,将大大提升全民健身的科学性,为现代化医健体系的落成发挥作用。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从3 个方面进行。首先,政府部门要执行相应措施保障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公众体质监测系统,让医疗专家对公众体质报告进行权威分析,将获得的数据和结论存入数据库,让个人、 健身机构、 医疗机构和体健从业者都能提取数据。专业人员在获得相关数据之后,可从整体上对国家和地区的公民体质问题加以梳理,并且制定出一系列面向大众健身方案。这样,可以避免一部分人因资金问题请不起私人体健咨询师的而无法获得针对性方案的问题。对部分有能力获得专业人员指导的健身者,专业人员可以根据其需要,结合数据库中的资料,有针对性地制订符合其个人身体机能、心理发展、作息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的健身计划,使科学健身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加大科研力度,研发人性化的智能健身设备,让民众科研不受时间、场地和天气的制约得以时时健身、处处健身,而不一定非要到社区或者健身中心才能完成。现代科技使人工智能成为可能,体育卫生部门应努力争取财政支持,为人工智能在体育医疗健身中的运用创造条件。可以开发智能健身器材实时监控并反馈人体运动情况,可以制作智能便携仪器随时测试对象的身体机能,也可以结合电子手段制造可伸缩可变形健身器材,结合人工智能研发健身方案智能手环等。最后,要科学运用医疗运动理论,让健身中心、医疗机构及体医工作者及时将最新的观察发现用于理论创新。同时,最新的体育医疗研究成果也应该被及时实践到大众健身机制中,从而提升民众健身的效率。
体医结合理念下的大众健身机制不仅需要个人具备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需要政府组织保障软硬件设施,需要社会团体建立科学健身机制,还需要具备体育医疗双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体医专业人才的缺口极大,仅仅依靠个人或健身中心的努力是难以加以弥补的。政府应与高校、社会组织紧密配合,配备相应资金倾斜,与高校密切配合,设立复合型人才专门培养计划,多渠道多方案解决体医人才量少不专的问题。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积极发动社会健身中心看展体健师训练班,定期对健身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医护知识培训,让他们接受系统培训,从而达到体医结合的大众健身需求的合格线。课程的设置要根据个体的差异相应开展,对不同的学习者要针对性地展开优势科目,让他们的体健知识既全面又各有所长。课程结束后,培训中心要对学院进行测试,对测试合格者颁发专业体健师资格证。资格证的颁发一方面能够提高健身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大众对体健专业人员的信任,激发健身热情。资格证的颁发需要国家相关法规的政策支持,考核标准也需要由权威机构严格制定。二是广泛发动医疗中心开展体育医疗研究,创建标准化的体医理论和课程,用于将一批素质优良的医护人员训练为健身医护咨询师和指导人员。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力量,设立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政府高校各投入部分资金,设立体育医疗交叉学科研究所,激发高校教师的研究热情,为体育医疗作为专门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强体育类大学与医药类大学的沟通交流,综合类大学要开设体育医疗专业,设置体医结合相应课程,培养一批具有高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四是要提高体健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要吸引一群具备高素养、高能力和高品德的人才加入体育行业,就必须从政府到社会给体健师以高的认可度。国家要将体育医疗健身纳入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在制度上保障体健师的晋升空间,在待遇上保证体健师的平均水平。要体健师成为一个专业性强、 社会地位高、收入有保障的职业,使人人都尊重体健师,人人都愿意成为体健师。总之,只有从政策制度、社会意识、 高校理念及个人思想等多方面展开体医型复合人才,才可能培养出满足大众需求的专家形体健从业者。
在大众健身机制中引入体医结合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全民科学健身理念的践行。在健身机制的建构中,相关机构要加大健身宣传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及健身组织充分运用科学手段发展人性化医健体系,同时重视人才培养,才能做到人人想健身、有条件健身、人人能科学健身,保障全民拥有强健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