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劳模精神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并多次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课上的讲话,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劳模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立德树人做到实处,为我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增添新动力。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模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劳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展示,对培育和弘扬我国民族精神具有深远意义。“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模精神[1],它萌芽于革命战争年代,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和壮大直至今日,劳模精神也还在与时俱进。劳模精神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劳模精神文化的产生,其时代真髓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广大劳动模范以自身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和敢于创新创造的劳动精神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劳模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都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既传承了前辈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的精神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创造性的汲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精神元素,让尊重、热爱和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准则,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诠释。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获取一切知识的手段。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一些负面的社会风气,如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全社会蔓延,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倡导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全社会和人民群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劳动模范的成长史就是劳模精神的发展史,劳模自身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奉献精神,使他们在平凡岗位中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强化劳模精神的影响力,有助于矫正当下经济社会中各种负面效应,引领社会进步的航标。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不仅能有效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崇尚劳动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还能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而劳模精神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能够为坚定我国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推进我国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了劳动群众的智慧、实干能力和伟大创造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最强大的民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贡献持久的力量。另一方面,劳模精神中蕴含的创新精神,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要的精神资源。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要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就要紧紧依靠劳模精神的引领,把握好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创新文化发展方式[2]。当前,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我们党和国家希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的入侵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这不利于坚定我国的文化自信。尤其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进取意识、奉献意识不强,想要不劳而获的思想更是深深毒害了大学生的心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3]劳模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劳模精神中蕴含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其中,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精神也有助于矫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随着大数据网络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对待劳动问题上并没有过多深入的思考,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渴望不劳而获的思想。而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发挥劳模典型的榜样作用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奉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许多劳动模范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激励和影响着大学生,新时代,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推广和宣传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感。
劳模精神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精神动力,是激励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生动素材,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四个自信”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民族复兴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指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而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4],劳动又是人进行谋生的生活手段,因此,劳动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力量。国家对劳模精神的宣传与弘扬,对劳动模范的表彰,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又能帮助其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意识,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
积极探索、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5];还要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动力;还需要开展劳模精神的实践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劳模精神,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效率,保持劳模精神的实时互动学习,充分发挥劳模精神主客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作用。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平行合作,共同推动劳模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开展劳模精神教育,让劳模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课堂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6]。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典型的劳动模范走进课堂,让学生更能近距离了解和感受劳模及劳模文化。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把劳模事迹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资源,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时代广大劳动模范的事迹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宣传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劳模精神文化活动来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情怀,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依托校园文化进行劳模精神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提升劳模精神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要营造崇尚劳模精神的文化氛围。高校可以建设以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景观,打造“劳模宣传墙”,通过图书馆报刊、广播、宣传墙等多种形式展示和宣传劳模事迹,利用劳模的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学习劳模精神,使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高校应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劳模精神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校园文化日、寝室文化节等打造劳模精神教育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劳模大讲堂”等主题活动、“我心中的劳模”演讲比赛,指导大学生成立以学习、宣传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社团,并在社团活动日开展有关劳模精神的日常活动。
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生活、 学习、 工作的各个领域。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且关键的,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高地,成为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高校应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劳模精神教育的宣传理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开展劳模精神教育,把劳模精神教育融入网络载体建设的全过程,发挥好第三课堂的重要作用。
一是完善高校网络基础设施,是开展劳模精神网络宣传工作的基础。一方面,开展网络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依托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开辟劳模精神教育的新领域,让劳模精神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7]。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中关于劳模精神的宣传较少,推进劳模精神进网络,使网络成为广大师生思想交互的渠道,发挥网络渗透式教育的功能。通过校园广播、校报、贴吧等新闻媒体平台,做好网站和网页宣传,引导大学生关注劳模精神主题网站和网页。二是从思政课教师角度出发,创新劳模精神培育和宣传的方式。利用网络新媒体学习劳模精神,网络新媒体拓宽了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创作劳模精神教育的微视频、网课、慕课、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劳模风采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增强其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发挥网络载体内容丰富、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学习劳模精神教育内容,提高劳模精神网络教育的实效性,使劳模精神在高校的宣传和培育更加多样化[8];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劳模精神的先进事迹,开展劳模精神网络微电影比赛、宣传片比赛、诗歌创作等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创建作品和比赛中学习劳模精神,将劳模精神渗透于大学生课后生活,拓展学习劳模精神。
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劳模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资源和有效载体,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