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幼儿跨阶段升学的策略研究

2020-01-02 07:09李春学李博士孙宁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4期
关键词:过渡性升学适应性

李春学,李博士,孙宁宁

(1.甘肃泾川大寨村小学,甘肃平凉 744300;2.咸阳市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 712000)

学前教育的升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被忽视的问题,相反,社会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当前,幼儿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适应性不足、 独立思考能力缺乏、 自信心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幼儿跨阶段升学必须坚持向着体系化、制度化、质效整合方向发展。必须明确,跨阶段升学是过渡性教育阶段的专有概念,是指在两种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方面存在教育方式、内容、体系的实质差别的基础上,遵循差异性教学原则,依法推进教师主体跟进升学,制定过渡性教学课程衔接方案,不断完善教学奖励机制,促进过渡教育阶段学生的适应性发展,完成由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升学过程的过渡。新时代,推进幼儿跨阶段升学要以促进社会公平为立足点,着眼于升学教育体系化建设,以完成学生在过渡性教育阶段的适应性发展为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 做好新时代幼儿升学教育

1.1 坚持升学教育改革向着公平、普惠方向发展的战略布局

升学教育改革是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做好新时代幼儿升学教育必须明确改革的基本方向。其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教育改革领域的领导,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立足于人民发展需求,破解学前教育升学过程的难点问题,抓紧抓牢抓实学生适应性发展这一“牛鼻子”,关键是要把握好对升学教育规律性的探索,认识和分析问题诱因,建立升学教育适应性发展的条件联系。其二,要坚持改革向着更加普惠、公平方向发展,将升学教育改革推进建设,促进教育与社会需求适应发展。其三,要统筹推进全国东西部地区、城乡幼儿升学教育改革,立足基本国情,尊重城乡教育发展的相对差距,坚持政策导向和区域发展特点结合,利用政策杠杆,为升学教育注入更多活力。当前,学前教育改革还停留在政策文件的指导层面,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的基本政策、发展和管理政策、教学课程和质量政策、教师待遇和选拔等政策[1],针对学前教育的升学问题,虽然还没有相关文件的出台,但升学教育所依据的价值导向已经明确,其中《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划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指出,要加强普惠、公益、均衡性发展思路,促进学前教育改革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1.2 进一步完善新时代幼儿升学教育的质效整合

新时代关于学前教育的升学探究,向着极具内涵性的质效整合方向前进。在追求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质效整合展现出最大化的吸引力。质效整合强调质量和效率的双重叠加,旨在发展和保障跨阶段升学后的教学质量连续性,并促进教学效率的同质前进。现阶段,学前教育跨阶段升学的显著特征在于,教育质量在一年级到二年级阶段明显下滑,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即明显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自信力不足、学生之间差异化扩大。在尊重学生自身个性、 接触环境、 家庭教育差异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幼儿教育阶段几乎每个孩子都富有个性?其实差异化扩大是因为,低龄儿童还不具备适应跨阶段学习的能力,勉强完成跨阶段学习,自然家庭教育在前、接触新事物多的孩子更具有学习能力。如上所述,升学教育改革应向着质效整合发展,探索破除教学质量下滑问题。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要尊重家庭教育程度上的差别,以及学生在社会新事物接触上的差距,以制定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实质发展,以升学教育的质效整合为改革方向。

1.3 紧跟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小幼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振兴,为全面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新矛盾的正确选择,是处理好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可靠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对城乡教育模式的新定位和新思考。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出现了城镇大班额和农村教育小规模化的发展特点,同时伴随城镇教育资源紧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匮乏等现象。农村教育生源流失,教师资源跟进不到位,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质效发展,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关键是要为农村教育留得住人。农村“小幼一体化”教学模式[2]契合了幼儿跨阶段升学的需要,抓牢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避免了教育生源从幼儿升学过程的流失。“小幼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农村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农村教育留住生源,另一方面,减少了农村“流动儿童”的数量,控制住了教学质量因为流动变化导致的中断。

2 幼儿跨阶段升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教师主体跨阶段升学教育跟进不到位

教师跟进升学是指,教师随学生一同升学,进入小学低年级(一年级二年级)开展教学,并最终完成适应性教学目标,最后回归学前教育,构成循环教学模式。教师在过渡性教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在20 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师“核心素养”最具有说服力,李涛和谢娜认为教师核心素养是包含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创新素养[3],专业素养展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引导方式,创新素养是教师教学质量提质增效的有效保障。幼儿教师的核心素养对于幼儿教育同样重要,在幼儿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孩子许多行为习惯、性格品质、学习方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教师的培养和教导。幼儿启蒙教育的主体偏向于教师,更多是因为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涵盖了游戏课程、亲子课程、行为礼貌素养课程、知识性课程等,体系化的引导机制,促进幼儿接触到基础的社会文明。但跨阶段升学却打断了这种体系化的引导机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主体换位,对于幼儿来说,跨阶段升学还没有能力适应引导机制和教师主体的双重变化。特别是幼儿适应了教师的相对独立性的引导方式,在升学后没有能力改变教学变化的情况下,这种适应性会变成新教学的阻力,幼儿会尝试寻找相似的适应性,在探寻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对新教学的抵触性情绪。由此可见,学前教师主体在跨阶段升学中跟进不到位,是造成幼儿对教学适应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2.2 教学模式由成长娱乐性转变为知识性的中间跨度大

幼儿跨阶段升学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进行全面知识性学习。在新的学习任务中,幼儿学前阶段的体系化教学内容已经被搁置,引导性、归纳性、总结性学习,并且侧重于知识性传授的新教学模式,取代了学前教育的成长娱乐性教学模式,幼儿不得不面临“转型发展”。这是一种缺乏过渡教育的传统升学模式,忽视幼儿教育主体的适应性,造成幼儿学习动力不足,学校教学质量连续性中断,教学效率增长缓慢。要深刻认识跨阶段升学中教学模式转变跨度大的问题,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体系的衔接,将过渡教育机制作为核心手段,着力通过教育内容体系改革,促进幼儿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

2.3 教育方式偏向了合轨性思维的继承一面

小学教育侧重于传授知识,有着既定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合轨性思维范围内探讨交流。必须承认,合轨性思维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必然选择,对于社会文化继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思考和继承是合轨性思维辩证的两个方面,在思考的过程中选择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深化思考,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同时,必须深刻认识,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渐进性特点,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启蒙教学、 行为规范教学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教学的综合阶段[4],这一阶段中,幼儿处于社会适应性和独立思考意识萌芽期,在完成升学教育后并不会改变这一现实。相反,升学教育的突出问题就在于,幼儿跨阶段升学的不适应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尚不健全,没有充分的适应性过渡和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期,合轨性思维就会逐渐偏向于继承,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造成学生发散性思维欠缺的虚假表象。要建立过渡教育机制促进“适应性”发挥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更多利于独立思考的条件,加强合轨性思维建设。

2.4 教学成绩的差距和奖励程度拉大

教学成绩是衡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标尺,同时显现出学生学习薄弱环节,具有适当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同时,教学成绩在形式上展现出学生学习方面的优劣差别,在过渡性教育阶段,教学成绩的差距并不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教学成绩的依赖必然要作出适当调整。幼儿教育提倡鼓励性教育,因为鼓励是最好的礼物,但当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学生面临考试和排名次的双重压力,学习方面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同时教育奖励程度也逐渐拉大,更多的学生在过渡教育阶段缺少学习的奖励,处于全面人格养成期的孩子得不到学习的满足感和肯定,挫败感是小学教育初始的第一感觉,这必然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要实事求是的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变化。针对升学教育过程中教育成绩和奖励程度的差距逐渐拉大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实际上,幼儿跨阶段升学后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于适应性不足,急需建立过渡性教育机制,在取消成绩排名机制的情况下,通过引导和激励机制,全面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的养成。

3 基于4 个方面的解决策略

3.1 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区域范围内教师跟进幼儿跨阶段升学

基于升学教育“适应性”问题探究,在过渡性教育机制理念指导下,要尊重探索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建立区域范围内县、乡、村三级试点,协调推进教师跟进幼儿跨阶段升学。建立县、乡、村三级试点,是因为相对规模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幼儿园和小学的学校数量少,对于教师跟进升学,具有可调可控的能力,特别是村一级,公办幼儿园和小学基本各只有一所,教师跟进升学的可调力度最大。需要特别注意,其一,在县乡两级,会出现多个幼儿园和小学,要坚持小学临近原则跟进,划分跟进区域;其二,在升学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会在同一个临近小学上学,要遵循顾及大多数利益原则跟进;其三,教师跟进升学过程中要加强专业素质培训,保障教师教学内容本身的适应性;其四,要做好疏导工作,开展积极的财政支持,保障教师跟进过程中的应得收入。教师跟进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升学教育联动机制,由各地教育部们牵头指导,共同推进升学教育。

3.2 合理规划,制定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内容衔接方案

教师跟进升学是促进升学教育适应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此基础上制定衔接性的教育内容才有必要和价值。教育内容的衔接方案应关注两个方面,即衔接的时间长度、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衔接的时间长度是指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中划定出过渡性教育时间,基于教师升学适应性和学生适应性完成时间的需要,暂且规划为3年过渡时间,也就是在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二年级之间,完成过渡性教育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是指按照梯次减量和重点增量原则分配3年教学任务,梯次减量强调逐渐减少学前教育体系中的成长课程安排,完成过渡适应,重点增量强调以“一月”为周期,适度增加小学课程内容量,在学生承受范围内完成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方案基础上制订3年教学计划。

3.3 方向明确,注重过渡性教育阶段的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是为满足学生跨阶段升学中的不适应所作出的必然选择。虽然差异性具有长期存在的特征,但学生差异性在升学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差异化的程度也最大,要坚持在过渡性教育阶段实施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成长。过渡性教学阶段的适应性并不会阻碍学生差异化发展,相反,“适应性” 会促进学生表现出带有差异化的性格和学习习惯。因此,在这样的过渡教育阶段要更加注重加强差异性教学。同时,差异性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信心,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期的重要方式。在整个过程中,要加强差异教学的引导和鼓励,取消成绩排名机制,增加奖励形式,拓宽奖励渠道,避免奖励不到位,挫伤学生自尊心。总的来说,差异教学适应了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是一个巨大变革[5]。

3.4 全面落实,建立健全教育主体监督和责任制

过渡性教育机制是系统工程,包括政策制定、协调部署、依法执行、严格管理、责任落实,每个方面都影响升学教育的质效成果。特别是监管责任方面,在整个过渡性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育保障机制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对社会化办学主体、教师主体、学校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过渡教育,提升升学教育整体质量和发展效率,推进升学教育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发展;同时,要深化各方主体的责任意识,健全主体责任追究制,坚决避免有权无责现象,防范责任不到位引发的“破窗效应”。必须明确,监督制和责任制是两套组合拳,要同向发力,监督是为了发现问题,责任落实是为了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6],同样,在过渡性教育改革中,要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人,为幼儿跨阶段升学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过渡性升学适应性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从不同逻辑角度谈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过渡性词汇用法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升学啦
符合美国环保署第4阶段过渡性排放法规的小型柴油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