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霞
对于《菜根谭》的书名历来说法不一,谭与谈通,但对菜根二字的阐释却不尽相同。于孔兼在《菜根谭》的题词中阐述道:“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其对菜根一词的阐释为治学思想探析作了铺垫,本文所要讨论的即是《菜根谭》中的治学思想及其背后蕴藏着的儒释道三家文化精华,以便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实践经验。
《菜根谭》在明代就流传到日本并产生一定的影响,日本企业家普遍认为《菜根谭》是一本好教材[1]。周建民[2]对《菜根谭》中的经营管理思想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这本书能够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此外,《菜根谭》是具有代表性的修养之书,日本的部分民众曾尝试通过《菜根谭》以精神修养的形式来解决青年的精神困惑和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3]。此书为个人处世修身提供了发展路径,其中深厚的生活德育思想,如至善理念能帮助人们构建良好的道德价值信念并促进道德发展[4]。以现有的文献来看,前人对《菜根谭》的研究大多都是对其相关的翻译学、儒释道思想、人生观、管理观、审美观的研究,很少对本书中所蕴含的治学思想加以探析。
《菜根谭》主要论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修养、治学、治家等内容,本文关注与治学思想有关的格言并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试通过研读《菜根谭》来阐明其治学思想方面的核心观点并剖析其蕴藏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渊源,针对当今碎片化和浮躁式的治学状况提供古人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菜根谭》中说道:“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5]只有堵塞了物质欲望,才能够心平气和,使得感情不偏激,最终开启真理道义的大门。这句格言强调了平息欲望在治学之路上的重要性。劝学篇中还提及:“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6]名利和欲望是求学过程中的障碍,需要尽力平息欲望,修养心性,避免受其控制而掉入万丈深渊。这一观点与道家思想相契合。道家的“超越意识”提倡人们超越世俗的功利,从而净化自身心灵和复归自然,如此才能实现不为外物所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欲望”的态度,洪应明强调:“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灭欲,惟期寡欲而已。”[7]虽然欲望使人浮躁,但是不能试图消灭它,因为人的本性、情感以及欲望是和义理紧密联系的,如果舍弃了欲望,就不能明晓道义。
《菜根谭》中追求的是自我驾驭,使自己不被事物所牵制,用自身的主体性去自我控制,从而回归本性,进行自我实现[8]。体现这一思想的格言有:“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9]对于好的文章和高尚的德性,洪应明认为并无奇特之处,只是因为去除障碍之后而复归本然,留存事物的本性而已。《菜根谭》劝学篇中还警示道:“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10]对于求学的兴趣,不应当全放在诗词风雅之上,在学习探索中也讲求抛开云雾见明月,剥离出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清除诱惑之后,探索事物的本质。这启示我们应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本质,回归学习本性,从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悟。
此外,关于本性和原初思想,文中还提及“文以拙进,道以拙成”[11],反映出无论是文章书写还是品德修养都应该回归本然。这里的“拙”字并非低劣、粗制滥造之意,而是说明文章和德性的原本状态与真诚朴实。正如原文中举例道:“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气象!”[12]朴实无华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令人追求和向往的宝藏,求学之道便是探求自己的本真状态,教育的作用即是找回散失的初心。在研究学问时,应当尊重个人和事物的本质,去认识自己和透彻世间规律法则,这与这与道家强调人性向自然复归,返璞归真,淡化名利相一致,折射出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菜根谭》一书中,关于苦难磨砺心志,逆境是获得知识学问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反复出现。如“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幅炉锤”[13]等语句揭示了求学过程中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此外,“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14],强调学习中磨炼的过程如火烧铸陶器一般,需得耐得住足够的火力和粹取时长,才能烧制成上等的陶器。谈儒家必谈孔孟,孟子也曾谈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逆境对人的锻炼作用在儒家学派的孟子思想和《菜根谭》劝学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治学过程中逆境的锻炼作用如同书名的内涵,强调了磨难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然而,艰难困苦固然可贵,但是作者并非强调苦行僧式的学习。劝学篇中一则格言说道:“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15]因此,在远离纷扰,静心清欲的同时,还应当留存志趣,使得自己的生活愉悦恬淡。同时,作者也指出绝迹尘嚣和混迹风尘皆有益处,在这两者之间也需个人秉持中庸思想,再根据个人的性格品性进行有效调和。体现中庸思想的格言语句还与忙碌和闲适有关,如“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警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16]。此外,正如前文中所提及求学者对待欲望的态度也讲求中庸之道,既不能够纵欲,也不能灭欲。此段中所提及的治学格言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最高指归,即中和、中庸思想。
《菜根谭》劝学篇的中庸思想启示我们在清苦的环境中治学,需留得超脱的志趣;在纷扰的风尘中治学,要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总之,求学者应当在纷扰与枯寂、忙碌与闲暇、纵欲与禁欲之间求得平衡,达到个人学习生活的理想状态。尊重人和事物本性的治学观不同于碌碌无为的思想,不过不及的和谐之感才是《菜根谭》中所倡导的治学之道。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儒家的中庸思想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在遵循个体发展的自然天性和事物规律时,学生也应当积极有为地屏蔽外界诱惑,在求学过程中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全面成长、健康发展。
前文提到,欲望的克制是为心地纯净扫除障碍,依据《菜根谭》劝学篇中的内容可知,心性的修养构建在治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要。“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17]体现出求学过程中平心静气和修养心性的重要性。佛家思想侧重于身心关系的和谐,强调从个人的心性开始来建构世界的和谐统一。佛教提出的“心净则佛土净”与现代佛教提出的“心灵环保”等都是从净心修性出发,做到身心和谐[18]。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心性修养的途径,《菜根谭》阐明:“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19]这又将道家回归本性和佛家心性构建的思想融合了起来,讲求还原自己的本性,才能明白自己的心性。
关于在求学过程中对心性的构建,作者还提及:“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20]这里指出虚心求学和内心充盈的重要性,只有虚心才能接纳真理和学问,同时只有内心充实才能抵制住各种物质欲望的诱惑。此外,对于“观心”这一佛家用语,《菜根谭》中也有提及:“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21]强调通过观察心性而回归个人的本真状态,在夜深人静独自坐下来观察自己的内心之时,本真才容易显露出来,邪思杂念才容易平息下来,也才能回归个人的理想状态,也就是实现前文所分析的治学和修德的主要路径。
《菜根谭》劝学篇中的观点,如净心克欲、虚心求学、修德专心、读书深心、时时检点内心等见解都与佛家心性构建思想密切相关,受到佛家思想极大的影响。佛家认为万法归心,治学尤其应当加强心性构建,以排除外界诱惑和时时警醒自己。因此,《菜根谭》中关于在心性构建方面的治学方略离不开佛家思想的贡献。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有关治学方略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罗杰斯以培养“完整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为目标,指出教育即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评价、全面渗透的活动。学习的主导权应该交给学生,教育活动应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本,提升学生主体自我意识。
《菜根谭》所反映的治学思想旨趣有以下三点:第一,平息个人欲望从而达到心性沉静最后再发现自我,回归人和事物的本性;第二,在逆境中求学的同时涵养令自己愉悦舒心的志趣;第三,积极构建和观察个人心性来不断地警醒自己向善和求真。
其所反映的治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儒释道思想内涵,儒释道三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方面予以现世之人中国传统智慧。在《菜根谭》劝学篇中,这三家思想对治学有着不同维度的贡献。佛家思想对治学过程中心性构建的启示,道家思想对平息欲望和回归本性的警示,以及儒家思想对在逆境的实践中涉世出世的启迪等都为当今众多学子指明了治学之道。在充分关注国外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的今天,多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学思想,从国学经典中探索学习之道和教育经验,不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