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文献研究综述

2020-01-02 05:47云南大学附属中学胡晓雪王玉凤
家长 2020年28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胡晓雪 王玉凤

协同育人是近年教育界热议的话题,2017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19年实施家校协同育人攻坚行动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四大工作之一。因此,梳理国内外协同育人的相关文献,总结其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分析其发展空间,对深入开展协同育人攻坚行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

协同育人提出时虽无确切定义,但各国的家校合作实践已为其产生奠定了基础。之前国外对家校合作主要界定为家长参与。美国学者隆巴纳认为这可指家长从事的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教育的活动。其他学者认为家校合作也包括父母担任学校志愿者、与教师交流、家庭配合、参加学校互动、参与教师——家长委员会以及参加家长会等方面。

20 世纪80 年代,社会资本论研究者科尔曼(Coleman),通过调查不同学校中“家庭外社会资本”对学校办学效果的影响,指出社会资本的参与可促进学校教育。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把传统的家校合作范围扩展到社区,在其《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他创建的“交叠影响阈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生产生的多重影响的交叠。此理论之后成为国外家校合作的重要依据,被广泛用于家校合作实践中。

目前国内对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较少,但对家校合作的探讨较多,较权威的有马忠虎撰写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

马忠虎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结构——家庭和学校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也使家长得到更多学校的指导。2002年,天津市教育科学院岳瑛在《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中指出:家校合作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双向活动,并且社会参与学校教育也是其重要部分。

不论是国外的“家庭—学校—社区”伙伴关系,还是国内最初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到之后重视社会的参与,都是在倡导多方力量参与合作,以实现协同育人目的。协同育人的概念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中初显雏形。

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源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的《协同学导论》,他指出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都由多种子系统构成,子系统相互影响合作,形成协同效应。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家庭、学校、社会等,也在相互作用和协调。协同育人,就是发挥这些子系统的协同效应,使其均衡、有序、协调地运转。

与重叠影响阈理论提出的伙伴合作关系不同,协同学理论强调的是协同模式,即子系统间均衡、有序、协调的运转状态,这使协同育人的内涵在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变得更为清晰:协同共育,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教育资源和力量,在统一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明确各自角色的定位和职责分工,主动协调、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对受教育者实施同步共育,达到教育功效最大化。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应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探寻“家—校—社会”协同育人路径模式,实现彼此间的和谐统一,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二、协同育人的实践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对家校合作探索较早,经验丰富。国外的家校合作变革通常都由政府主导,如1989 年,法国通过教育立法明确了家校合作的参与主体;20 世纪60 年代,美国通过颁布法律法规,促进家校合作发展;1997年英国通过立法,把家校合作列为学校改革的重要部分等。为了确保家校合作的实现,国外会继续追加法律法规,如苏格兰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法》中附了指南,告知家长需履行的具体义务。

国外关于家校合作的立法也数目众多。此外,国外家校合作开展一般都有赖于家长教师联合会(简称PTA)的运作。PTA 是非政府组织,成员既有家长也有教师,它是独立于学校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机构”,可在涉及政策、改革、人事、流程、预算等多种教育问题上提出意见,确保学校教育符合学生的利益和发展。最后,国外还会运行项目保障家校合作的进行,如英国的“家长教育”计划——帮助学习能力和育儿能力有欠缺的父母;法国的“家校协调人”——帮助协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各种事宜。

国内的家校合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成果不断涌现:“家-校”合作方面:随着现代教育的推进,家校双方都出现了合作意识,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制度得到了确立。多种家校合作方式,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创造了机会。电话、电脑、网络等新兴媒体出现,使家校沟通更方便快捷。“家-社”合作方面:近年个别发达地区对“家-社”合作进行了探索,如北京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家长学校活动”,上海“市-区-街道”三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及山东融合“家-校-社区”提升家庭教育的尝试等。在这些探索发生的同时,教育各方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教育权责的划分不明确,使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现代教育学校的功能分化、不同学段的衔接不畅,使学校越来越注重考试而非学生成长;家长正确教养知识的缺失、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技能的不足,导致家校合作水平低、收效差。部分家委会等组织,只是配合学校,不能真实反映家长群体的诉求。同时,先进地区的协同育人个例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现状。另外,社区作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并未发挥应有功能。

三、总结与评论

协同育人,要求参与教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在共同教育目标下找到立足点,调动自身资源积极运转,长期合力发挥协同效应。目前协同育人实践还需解决诸多问题,如宏观规划和微观指导的结合:协同育人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制度来保障?各主体方如何实现协同推进?怎样打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家校社会三方有明确角色分工的共育模式?家校社会三方应用何种机制整合利用资源,实现有效联结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协同育人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效。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加强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外延研究,在实践中探寻以学校为主导的有效协同育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协同育人理论体系,真正落实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