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蝶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胸外科 400000)
肺癌是由于肺部支气管所引起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情况下,外科医生会通过手术手段来抑制病情,避免恶性趋向发展,提高病人生存几率,但是在实际手术治疗中,由于手术开刀的刀口未及时恢复或引流部位引起的疼痛难忍、对身体以及心理的创伤打击、患者普遍年龄大、护理时忽视咳嗽、吐痰方式不当引起的呼吸不顺畅等术后恢复问题稍有不慎都会严重堵塞患者肺部的通气排气,抑制术后患者肺功能的恢复,由此引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同时呼吸不适也给患者带来日常生活的困难,降低呼吸质量。所以,加强呼吸锻炼对于肺癌患者的术后肺部护理非常关键。为了更好地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恢复术后患者的身体以及肺功能呼吸,改善和调整肺功能呼吸状况,加强医院护理人员应用呼吸训练的培训,监督患者进行日常呼吸功能的锻炼。
遵循就近原则,在我院胸外科在年龄随机,病情相似的大原则下选择符合此次研究活动的进行过手术且接受肺部治疗的部分患者。以是否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为具体划分依据,分为观察组和比对组。两组划分病例数量相似,患者男女比例均等,且两组平均年龄都在65 ~70 岁,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差异不大,分布基本稳定,统计结果的差异因素较小。此次研究活动依法获得批准后,才具体展开实施,遵循患者意愿,未公开提供患者就诊的临床资料,在充分保护患者隐私下进行的,为对患者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与伤害。
所有的研究对象都统一按照医院标准实施常规术前术后护理: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具体药物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指导和说明、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术前准备阶段要提前向患者说明具体的手术方式、目的、具体程序、注意事项、手术的风险、手术达到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等。让患者全面了解手术,做好心理准备。医护人员也要多次向患者讲呼吸锻炼对身体恢复的重要性,灌输呼吸训练对肺功能的作用和价值所在,耐心讲解相关使用方法,示范具体动作练习,在整个恢复锻炼的过程中,护理工要全程陪同患者进行一对一的监督和指导,辅助术后患者进行呼吸练习,并根据患者身体承受能力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训练强度,防止患者呼吸不畅引起意外事件的发生。
在具体实施中,对护理人员提前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呼吸训练的具体做法,能够使患者对护理工产生信任,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训练。在利用呼吸器进行锻炼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寻找适合的位置,把仪器放置在与患者眼睛保持一致高度的地方,让患者含住呼吸器的咬嘴开始缓慢吸气再慢慢呼气,带动球体缓慢移动上升,反复多次重复此动作,直到球体到达一起的最高点,在此位置上屏住呼吸保持3 秒,然后放开咬嘴缓慢呼出气体。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严格控制训练时间,每天可以进行3-4 次训练,每次时间在15-20 分钟之内,合理安排患者训练,提高身体恢复能力。
对上述病例进行训练,记录具体数据,通过分析和检验患者相关指标很容易发现和得出以下结论,术后观察组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等相关指标都明显优于比对组。肺部呼吸相关指标: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最大吸气量等都优于比对组。
肺癌患者应用手术手段治疗身体后,在后续恢复阶段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时应加入呼吸功能锻炼,患者可根据护理人员的指导安排进行科学有效的术后恢复练习,护理人员在术后恢复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理论知识的研究到具体锻炼动作的实际操作练习,合理有效地完成有利于肺功能的呼吸锻炼,在护理工作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引作用。
借助相关呼吸仪器和呼吸操等外部因素能有效促进患者呼吸顺畅,使得患者拥有良好的呼吸方式和呼吸环境,增强患者身体素质,促进了患者肺功能和呼吸技能的修复与加强,改善支气管道清除和抵御功能,促进气体的排出,持续有效地提供机体活动所需要的氧气等各种有利于改善肺功能的效果。此次研究活动表明肺癌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加强呼吸功能的训练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积极有效的,有利于患者的呼吸、提升肺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医院应该提倡肺癌患者进行术后呼吸功能的训练,借助外力提升身体内部机能,提高术后痊愈效果,降低术后呼吸综合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改善肺功能呼吸作用具有显著效果,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