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血脉与人文特色的再认识

2020-01-02 03:50洪振宁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温州人温州文化

洪振宁

(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 温州 325009)

温州入选2020 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十四五”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将进一步深化温州学研究,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营造具有引领性的文明新风尚,继续提升温州文化影响力。为此,有必要对温州文化血脉与对外文化交流历程进行新的梳理,重新认识温州人文特色,以利于解读温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新时期温州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温州文化血脉的新梳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历史塑造的形体、灵魂和风貌。推进新时期温州文化建设,有必要重新梳理温州文化发展脉络,盘点温州历史文化优势资源。

1.温州是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曹湾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四千年前先民们就活动在温州这块土地上。公元前192年,这里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都地,建城史至少已有2200 年。公元323 年设立永嘉郡,至唐高宗上元二年即公元675 年,郡名改为温州。东晋南北朝时期,温州的陶瓷业较为发达,瓯窑缥瓷点饰褐彩,首开彩绘瓷先河,以秀丽清新的风格闻名全国。公元422 年,谢灵运任永嘉郡守,在职一年遍历境内各县,登江中孤屿,游乐清白石,赋《登池上楼》等诗20余首,被后世称为山水诗的开创者,温州也被誉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陶弘景、孟浩然也都有描写温州山水的名篇。永嘉玄觉《证道歌》一千多年来风靡民间,传播极广,南传广州,西北至敦煌乃至印度,东北则在日本、韩国盛行。北宋时期,温州是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温州漆器居全国第一,造船业名列前茅,又以盛产柑橘和蠲纸而出名,曾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有宋一代,温州文风鼎盛,宋代书院多为民间私人办学,温州有19所,而杭州仅有5所[1]。温州考上进士人数占浙江省的五分之一。宋代温州书院有东山书院、浮沚书院,比苏州早建一百多年。瑞安曹豳1234 年在苏州创办了苏州最早的书院(和靖书院)①①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王开祖讲学于温州东山,为温州书院之始,周行己于大观三年即1109 年在温州城区建浮沚书院。南宋端平元年(1234)瑞安人曹豳在苏州创办苏州历史上最早的和靖书院。(参阅王国平主编的《苏州史纲》,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第155页。)。王致远在苏州将元丰年间根据观测所作的恒星位置图刻于石上,是闻名世界的石刻天文图。郭楚望以善琴名于世,是南宋杰出的古琴家,被尊为浙派古琴艺术的创始人。宋代温州,出现了思想史上的永嘉学派,文学史上的永嘉四灵诗派,医学史上的永嘉医派。南戏也产生于温州城,并由此走向全国。元代温州人创作的《琵琶记》和《白兔记》,演唱了几百年。道教东华派在温州盛行一时,温州有所谓的“洞天福地”多处,《道藏》收录宋元时期温州著作9部,包括《灵宝领教济度全书》这一《道藏》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元代画家王振鹏曾绘《江山胜览图》长卷,画中人物1 607 人,房屋494 幢,纪实性地描绘了雁荡山、温州城和瑞安城的社会风貌。宋元温州的对外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日本今藏元代温州人墨迹24 件,其中13 件被列入“重要文化财”,2 件为日本国宝。大休正念在日本镰仓20 年,用佛教和儒家的思想陶冶武家的道德情操,有“大休派”之称。1284 年镰仓净智寺刊印《大休正念和尚语录》,据记载,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五山版,被日本列为“重要文化财”。如珙撰《横川和尚语录》二卷,也有五山刊刻本。五山汉籍是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2]。戴侗撰文字学著作《六书故》,六书说开风气之先,所提出的“因声以求义”,到清代发展为训诂学的一大法宝。元代温州教师卢以纬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著作,此书后流入日本,对日本国语法研究有启蒙之功。周达观随使团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写下《真腊风土记》,在世界上第一个介绍吴哥古迹,法国人正是根据《真腊风土记》才重新发现吴哥遗址的。法医学名著《无冤录》也是温州人的著作。日本今藏《琵琶记》达38 种[3]。明代,温州府城东面有一处名为永嘉场的地方,人文繁盛,走出了一批知识精英,其中的张璁是嘉靖革新(史称“大礼议”之争)的重要人物。王氏兄弟则热心于地方公益,做了修缮书院、江心屿双塔等诸多善事。至万历年间,温州人在北京城建有会馆。清代中后期,大批温州人外出垦荒谋生,后来,一批温州人甚至走出国门。1804 年,温州城书生陈遇春以“文成会”汇聚众人之力,助乡人科举而谋温州奋起,城郊多地及瑞安、平阳、乐清各县也随之推广。一批人才因此脱颖而出。文成会延续百年,彰显了温州人向上向善的精神[4]。

2.近代温州是通商口岸,由“边缘”渐变为“前沿”

近代温州是通商口岸,区域文化格局从此发生转变,由“边缘”渐变为“前沿”。五口通商之后,中国沿海城市与内地的差异逐渐拉大,沿海日益成为促进内陆变革的重要因素。开放是转型的前提、进步的阶梯。1876 年,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第二年,瓯海关建立。上海至温州、温州至宁波或厦门的客运航线,陆续开通。近代工业在温州初步得到发展。温州由原来的中华文化的边缘,逐渐转变为外来文化、交汇中西文化的前沿,出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新式报刊进入温州,对外交流日益加强,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展、转型中,温州区域文化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初,温州已开始呈现“瓯为海国,市半洋行”的局面。同时,温州人陆续走出市门,推销温州产纸伞。进入日本卖雨伞的温州生意人,后来转为劳工,至1922 年春,有五千余人,这是《晨报》1923 年12 月7 日的报道,而按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1924年2月的调查记载,伞行出洋人数号称“1万人”。旅日的徐昌星的洋式住宅在市郊泽雅,门联有对子:“旅东国求财,返中华创业。”温州纸伞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1877 年为0.12 万把,1906 年一跃为51.95 万把,1923年达123.60万把,1930年达255.39万把。李毓蒙1916 年发明了我国第一台弹棉机并投入批量生产,1925年又创办了毓蒙铁工厂。1926年,吴百亨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炼乳厂,1929 年擒雕牌炼乳获得中华国货一等奖。近代工商实业的发展,使得温州人走在早期现代化建设的前列。今天仍然可在瓯江南北看到大量中西合璧带有洋式风格的民居,这是早期现代化在温州推进的一大见证[5]。

3.近代维新变法,温州人探路在前

近代以来,经世思潮再次活跃。温州人以重振、复兴永嘉学派与之呼应、互动。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变法图强的理念得以传播,温州区域文化开始了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程。面对内忧外患,孙衣言以为“今日之务,以学术为急”,基于传统思维框架,力图通过“传统的发明”,讲求实事、实功,倡言变革,通于时务。他从曾国藩那里接受洋务思想,在瑞安继续刊刻永嘉丛书,又创办诒善祠塾,培养了一批经世人才。其子孙诒让经学湛深,受乡人敬仰。黄绍箕从张之洞那里接受变法维新的理念和兴办新式教育的做法,传回温州。随后有陈虬奋起,发挥自己的才干,欲以经世之学与黄、孙争雄。陈虬认为立国在富,御夷在强。1893年在温州刊刻《治平通议》,主张变法维新。他说:“人有人的病,国有国的病,现今吾们大清国的病呢,是坐在‘贫弱’两个字,只有富强是个对症的方儿。”[6]宋恕决心“著书专代世界苦人立言”[7],于1891年撰写的《六斋卑议》,以稿本流传于维新人士之间。该书前两篇“指病”,后两篇“拟方”,对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陈宋二人是公认的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黄庆澄1893 年到日本考察,第二年在温州刊刻《东游日记》,他认为要学习吸收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以彼之长补吾之短”[8]。变革,是发展的驱动力。晚清自1881 年至1911 年的三十年中,中国经历了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两次大的改革,温州人积极参加变革,探路在前。1901年,孙诒让草成《变法条议》,提出改革主张。黄绍箕在湖北,参与了晚清新政改革纲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起草。黄绍箕还不时回乡,传播变法图强的思想与理念,并与孙诒让等人一起,在家乡兴办新式学堂:1896 年算学专门学校“学计馆”开学,同一年又有方言馆开学,是为浙江省最早的外国语学校。黄绍箕还带头并推介乡人加入上海农学会,并在瑞安成立农学支会,积极实验和研究新农学。1902 年至1903 年,陈黻宸等多位温州人在上海编辑出版《新世界学报》,开学报讨论学术问题之先河,在维新思想传播中独树一帜。1905 年,陈黻宸在北京就宪政改革写下洋洋八千余言的条陈,论述宪政的必要性,并提出若干具体建议①1905 年,陈黻宸任教于京师大学堂,兼任户部主事。4 月,瞿鸿禨(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召其面谈,4 月20 日陈黻宸给瞿鸿禨上八千余言的条陈,论述立宪的必要性,并提出“作为他日立宪大备之基础”等若干具体建议和办法。由此可见,陈黻宸也赞同并较早参与晚清宪政改革。(参阅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第38页。)。以后,陈黻宸任广州最早的外国语高校即两广方言学堂监督,又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长,在浙江政治民主化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在外温州知识群体在近代出现,活跃于大江南北

近代前期,温州地区兴办新式学校,走在了整个浙江省的前列,为近代史上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清末民初,一批传教士进入温州,兴办医院、学校,引进新的文明。与此同时,走出市门的温州留学生相继回国,为早期现代化的推进贡献良多。近代后期,推进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落实,内外温州人相继形成多个知识群体,主要有:在上海的郑振铎、周予同等出版家、新闻人群体,前期以郑曼青为首、后期以马公愚为核心的书画家群体,在南京的萧铮、黄通等地政学家群体,在杭州的以苏步青为核心的数学家群体,等等。抗战时期温州有以郑野夫为核心的版画家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实践之中,又先后形成温州连环画家群体与语言学家群体,活跃于中国东南。

5.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在民营经济发展中领跑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人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敢为人先,创新创业,开创了温州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得以改善。温州被认定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和深圳、浦东一起,成为中国改革的试验区。温州人创业的传奇和创新的故事,为国人所津津乐道。改革发展中,每一个阶段的探索试验,都体现了温州人的务实品格和创新精神。国人通过温州,感受民间的活跃,感受市场的力量;通过温州人,看到抱团合作的景象,看到小道大成的奇迹。2002 年,温州被列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2004 年,温州入选“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一座普通的城市,成为一个时代的信仰。在改革发展中,温州成为了创业者的热土、创新者的乐园。温州是先行者,不断带给人们新的启迪。温州人是实干家,体现了一种令人叹服的创业精神。200 多万在外温州人的经济活动,成为当代中国一个引人注目、蔚为壮观的经济现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温州人是商业智慧的代表、改革创新的斗士、创造财富的能手。温州的历史,是创业富民的历史,是创新发展的历史,是给人带来丰富启迪的历史。2016年,温州加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进入新时代的温州人,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探路者正在续写创新史,建设现代化先行市。

梳理温州文化发展脉络,可以看到,温州作为中国山水诗发源地、南戏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温州人勇于探索,崇尚变革,注重开放,这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留给温州的优势资源。

二、温州人文特色的新认识

温州文化血脉是温州文化的“根”,是温州文化的历史进程与过去状态的记录与反映。而在“根”的基础上的繁茂枝叶,这个区域的人文特色,需要今人重新认识,朝着未来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温州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

回顾温州文化的历史生成,可以看到这个区域文化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文化多样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州文化具有多样性,与温州是典型的共生之区紧密相关。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中段的温州,介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之间,常年平均气温约17℃,气候湿润程度居全国一流。温州又处在华南与华东交汇地带,区域生物极为丰富。温州沿海东边的南麂岛,海水中的营养盐类非常丰富,是全世界和全中国海水肥沃度最高的海区之一,我国南北海域的各种贝类在南麂列岛几乎都可找到。这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不同温度性质的贝类同时并存的现象,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温州是人们诗意栖居之地,温州山水灵秀,中国山水诗在这里发源,境内有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温州又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个著名的贸易港口城市。长久以来,温州因人口迁徙而移民不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种方言并存交融,信仰各异且相互包容。温州虽小,但聚集南北文化的精华。北边的吴、越文化和南方的闽、粤文化,在这一地带融汇杂交。融汇的结果是整体面貌复杂,文化多样性突出。

2.文化的变通性

只有认识区域文化的缺点,温州才能通过对外开放与对内合群做大做强。温州这个狭小的杂交地带,区域文化所呈现的多样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容忍差异、理解多元、注重变通的心态与秉性,但区域文化自身的碎状态,是不争的事实,其“小”的缺陷十分明显。温州人是靠勤奋、靠合群、靠开放来“做大”自己的。勤于劳作,吃苦耐劳,是为生存所迫。合群图强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南戏即是“群”的艺术。至近代,“合指为拳”这一特点愈加突出,抱团求生转为合群图强,尤其是到了外地,温州人不得不“抱团取暖”,集群运作。开放,体现为文化上的融汇开新。从传统走向现代,温州文化具有包容性,温州人为克服“小”与“碎”而不懈地进行努力,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温州人就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追求之。在开放中,认识自身缺点而合群图强,积极寻求变通,是温州的人文特色之一。

3.文化的先锋性

近代温州文化具有先锋性。温州人屡开风气之先,尤其是近代以来,面对千年变局,更加崇尚务实创新,注重变革维新,探讨民生改善,不断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创造了大量的中国第一。温州人以先锋之势积极探求的史实,可举四五十例,如:1885 年,陈虬等人在瑞安创办了利济医院,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陈虬主编《利济学堂报》,这是中国最早的院校科技学报;1897 年,黄庆澄发起成立算学会,还在温州创办《算学报》,这是中国最早的数学普及专业期刊,他创办的《史学报》是中国最早的史学专业杂志;温州人在温州城区创办了全国最早的化学专门学堂,撰写了第一本中国教育史专著和我国学人撰写的第一本外国教育史专著;近代后期,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是第一部研究中国俗文学的系统性专著;朱维之著《基督教与文学》,是我国学界有关基督教与文学方面第一部著作;赵瑞蕻翻译了《红与黑》的第一个中文译本;缪天瑞1947年写作《律学》,后又三次重写,该书是中国推行白话文之后的第一本律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和中国律学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等等[9]。

4.文化的包容性

温州是我国东南的一方沃土,历史遗留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思考与发掘文化的多样性,目的在于提升温州区域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是城市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基础,是创新型城市应当具备的技术、人才、包容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就没有强大的城市。数字化时代是特别注重融合的时代,传统的兼收并蓄、求同存异,以及温州人历史上贯有的“合指为拳”,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才能提高温州城市的开放度与包容性,提高城乡居民的融合力。而增强温州文化的包容性,需要温州人以天下情怀,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的新的文化共同体,继续汲取外来先进文化,在持续创新中,以实践上的高水平开放营求文化上的进一步开新,形成一种新的普遍共识,寻求知识的普遍化。温州籍的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张立文先生倡导“和合文化”,很有启迪作用。

温州人文特色是文化多样性突出,温州人屡屡合群图强、集群运作,近代以来往往能开风气之先,进一步对此加以认识,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现阶段的温州,本土特色文化、优势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需要继续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对温州文化创新发展未来方向的思考

进入“十四五”发展的新时期,温州要续写创新史,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争创现代化先行市的新征程。新时期的温州需要实现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跃迁,注重推进数字时代的新型现代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尤其需要推进新时期温州文化的新发展,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建设温州文化新高地。

1.文化要成为发展目的之一

文化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的。文化对于促进发展具有工具性的引领作用,同时,文化的作用又远不限于此,文化赋予人的存在以意义,抚慰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素质,增进社会和谐,拉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其本身就是发展的目的。现代化先行市具有多个维度、多个目标,而繁荣文化,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加充分、更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温州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让瓯江南北变得更适合人们诗意栖居,以达到人文之美,就是其中之一。到了今天,传统继续迈向现代,区域逐渐融入全球,线下开始转到线上,文化载体日益数字化,用户消费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与互动性,城乡居民有提高文化生活品质的新的需求,他们对现代化的感知,许多方面实际上是通过文化生活来体会的。因此,没有人文底蕴的发展,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经济增长而已。另外,各地城市在城市形态、制度规范、市民行为等方面日趋雷同,文化上的特色显得尤为重要,也更有价值,文化也就成为城市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因此,需要探讨文化导向的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城市文化资源如何有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以此来规划城市的新发展,在城市创新和区域发展中始终贯穿发展文化的思维。温州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文化发展的差距较大,近些年已在补这块短板。建议要正视温州与国内外文化名城的差距,在申报加入“东亚文化之都”的基础上,通过申报加入世界创意城市网络,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把建设文化高地的目标具体化,努力将温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文化交流中心与文化创新中心。

2.文化要成为引领力量之一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特征,可概括为“软驱动替代硬驱动”。创新力的基础和本质是文化力,文化决定创新,创意开拓未来。文化创意是温州产业转型的发动机。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才能引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文化只会阻碍新的发展。作为手段的文化,越来越转到创意设计上来了。创新驱动,对温州来说需要更加突出设计驱动的创新。设计驱动的创新建立在新型文化的基础之上,是推进温州发展的新动力之一。设计,日益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竞争工具,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创意设计竞争,设计就是把当代的技术文明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现代生产中去,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通过设计转化成为商品的,设计是一种把人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创造性行为。设计的过程,是创意和认知的过程,设计的生命是创新活动,所以,创意设计是设计中最具创新性的设计。好设计对于消费者来说,就像新鲜空气一样。需要进一步重视创意设计人才在温州的集聚,进一步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在温州的发展,进一步营造创新型文化氛围与设计教育的扎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温州要引导更多的经济社会资源流向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促使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主体多元化,把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设计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3.要实施新时代文化温州工程

文化是人类进步与创造力的源泉。当今温州特别需要温州人以世界眼光和气度开展跨界协作与跨界创新。未来由现在开创,现在从历史走来,没有记忆就没有创新。而温州文化的多样性,是温州文化对外交流、碰撞的结果,也只是温州文化张力与创造性的基础之一,需要通过创新转化为动能。新时期的温州,需要树立文化立市的理念,深化温州学研究,营造更具引领性的文明风尚;加强文物、古籍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进一步打响温州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实施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等旗舰型项目,积极推进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加大温州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提高温州文化影响力;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努力培育市民文化意识,加强城市文化氛围建设。实施新时代文化温州工程,进一步推动温州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还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此外,在新时期推进温州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发挥新乡贤在加强城乡文化互动中的纽带作用。新乡贤社会关系网络的根基在于农村社区的人情和礼俗,依托现代文明与地方文化的互动性调适来重塑农村新文化,有利于营造更具引领性的文明新风尚。

猜你喜欢
温州人温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年味里的“虎文化”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谁远谁近?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鹿城温州
全媒体传播,扩大社会正能量——《温州都市报》“寻找最美温州人”的操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