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雪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00)
高等院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提升高校的文化建设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近年来,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挑战,因此,强化思政教育,合理融入红色文化内容,指导人们生产与生活变得愈发重要。
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红色文化形成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重要时期,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应坚持立足过去、把握现在与放眼未来相结合的原则,在物质领域、精神形态以及制度组织上对其进行丰富与完善,以此,促进红色文化的内涵永葆生机与活力,使其兼具时代发展的内容[1]。
针对红色文化的物质层面分析,主要指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包括红色革命根据地、相关的纪念馆以及历史文化凭证等,它涵盖了革命年代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无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痕迹。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方面的内容,则包含了革命精神与奋斗精神,是我国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指导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包括党在各阶段形成的优秀精神,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红色文化制度方面的内涵包括了党的法律法规和组织制度,例如三大民主、三大作风、三大法宝等等,体现了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性与规范性。物质、精神、制度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体系,对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红色文化应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理念教育提供精神文化支持。红色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内容是实现共产主义,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储备力量,在未来的思政教育中将发挥领导与先锋作用。因此,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外各种思想文化观念涌入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大学生群体,由于防范意识较低,受腐朽文化的侵蚀较为明显,高校阶段是大学生独立人格以及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促进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统一,对学生高尚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红色文化中包含着鲜明的爱国精神教育与民族情感形成。新时期,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持续进步,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大学生更应具备居安思危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断完善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加强自身的思政文化建设,促进高尚独立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2]。
红色文化诞生于我国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其中包含了革命人员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高校学生在新时期的学习与工作实践中,应不断加强爱国主义精神,避免崇洋媚外风气的形成。新的历史阶段,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多样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利用红色主题文化建设活动,可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认识国情、了解时事政治,由此担负国家以及社会赋予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青春与力量。
高校的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性,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社会发展的最新内容,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开展内容与形式,促进高校思政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红色文化其主要内涵是爱国精神与奋斗理念,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并探究合适措施,促进文化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可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
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承载着优秀的民族奋斗历史,是党和国家建设新中国的风功伟绩,展示着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师可利用红色文化不断丰富教学工作内容,将思政课堂与红色文化有机联系起来,例如进行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的宣传与推广,促进我国优秀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内容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对学生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通常为灌输式的思政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理论,使得思想政治的预期教学效果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影响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基于红色文化背景主体的思政教学方法,不仅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也合理拓展了思政教育途径,对改善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具有积极作用。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也为高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题材,学校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利用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在课外实践中开展以红色文化背景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得到延伸与拓展,实现文化教学活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方式,也活跃了思政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寓学于乐”的实践教学效果。
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可操作性,学校方面应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学体系中,以课程编排的形式促使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工作中,为保持新时期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使文化教学活动永葆生机与活力,高校教学工作者应始终坚持创新的工作理念,创新是文化发展不竭的动力,为高校思政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供支持。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进行思政教学工作的安排,以此发挥红色文化本身的精神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感。
在构建红色文化的课程体系中,教师应注重红色文化思政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设计之间的具体联系与协调,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内容的实际教学内容,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组织与衔接,以此强化高校思政教学开展过程的连续性。实际工作中,应建立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体系为主,注重设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方向的红色文化教学方案,促使思政教学与爱国教育形成系统且完善的有机整体。在思政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使命,注重应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审视与提升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发展。红色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也能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由此,促进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有机联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洗礼,更好地指导学习工作与生活实践。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探索,可促使红色文化理念扎根于学生思想,使其具备先进的文化素养,增加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精神[3]。
在高校发扬与推广红色文化概念,活跃红色文化的宣传氛围,对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应积极促进红色文化走进校园的活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思政教学的实际进度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安排内容合理的红色主题教学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例如教师可设计以红色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播放与爱国主题相关的影像资料作品,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意义,由此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巩固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在影音资料放映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以此活跃学生红色文化学习开展氛围,发挥文化教学对学生的积极有益影响。
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注重丰富文化教学活动,开展诸如演讲比赛、有奖征文、红歌演唱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以此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红色文化氛围。此外,高校还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专栏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宣传,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学工作理念,使得红色主题爱国教学活动在高校范围内健康有序开展。红色文化氛围的形成对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家国情怀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践工作中,教师还应注重特殊节日的文化主题建设,例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的系列主题文化建设,促使红色主题教学内容真正走进校园。同时,在“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胜利等纪念日,应重点强化红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督促高校大学生群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4]。
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改变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同时,也给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现阶段,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应用平台,在红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拥有高校官方网站,在党建平台模块,相关技术人员可添加相关的红色文化知识以及实践工作模式,然而,在现实发展中,部分高校的党建平台还存在落后的问题,相关的活动版块内容更新不及时,未能发挥党建平台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因此,实践工作中,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有效作用,不断完善与丰富高校红色教育工作形式,发挥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为保证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时效性,高校教学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网络应用平台的优势特点、促进资源共享与信息流通,进而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党政文化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传承与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工作中,教师还应致力于打通文化建设与思政教学的网络授课渠道,发挥基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宣传与教育上的优势作用,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为充分发挥红色网站教学平台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应重视平台内容的更新与完善,并组织各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高校红色网站的资源建设与系统维护、促使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有效提升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水平。
在促进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对红色文化网站的建设进行统筹与规划,使其与本校的文化特点相融合,由此,不断提升思政教学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大量实践表明,没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掘明显不足,形式雷同的红色网站内容也对构建思政教学体系的发展目标不相匹配[5]。因此,为促进高校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应注重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创新思政教学形式,以微课、多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思政教学工作水平,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开展基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现实工作中,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题材与精神素材。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可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由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中,教师可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进行红色主题教学场景的虚拟,进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具备红色文化的直观感受与形象化认知,例如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品质与情操。基于课堂形式的红色文化教学活动虽然具有成本低、受众广、效率高的教学特点,但是,针对学生的实践体验而言明显不足,未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意义及价值。因此,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以及相关的纪念馆和博物馆,以此提高学生的视觉体验和精神感受。然而,现场参观以及实地考察的思政教育教学手段也有一些缺点与不足,例如成本高、受众面较小,需要高校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以及自身的条件进行合理化的安排,以确保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高校是思政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针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应具备科学性与有效性,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思政教学工作的引导作用,促进高校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的有机融合,学生相关部门应为思政教学工作制定完整且科学的制度体系,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实践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开展广泛的调研,针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教学现状以及主要问题进行问卷分析,根据学生以及社会相关人员的反馈意见,进行高效思政教学工作的改革,为红色文化氛围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此外,为保证高校文化教育与思政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应创新基于红色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及相关组织的协作共建,进而节约经济成本,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实践工作中,应保持德育优先的原则,注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并适时引导学生开展文化建设活动,逐渐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合理开展[6]。
总之,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并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进而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水平。具体工作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强化对创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力度,以此保证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信息化与现代化,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通过加强红色文化课程体系构建、活跃文化宣传氛围、应用信息化网络技术以及开展基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等方式,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相关措施的实践应用,也实现了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