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020-01-02 03:35梁惠梅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

梁惠梅

(玉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课程思政”是指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改革各方面、各环节的一种实践探索,即寻求专业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并通过渗透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基础教育英语师资培养的实际需要,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广大英语教师应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英语教学讲出“思政味”,实现“英语教学”向“英语教育”的时代转型,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英语教师。

一、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诉求

“课程思政”是党中央针对高校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实际情况作出的战略部署,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对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也是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迫切需要。

(一)国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重要论述后,“课程思政”开始被全国高校聚焦关注。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这为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基本遵循,此后全国各地高校掀起了探索“课程思政”的热潮。因此,开展“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时代使命,英语专业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顺应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努力在“课程思政”的问题上有识有为。

(二)贯彻落实外语类专业“新国标”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素质要求方面,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3]。可以看出,“新国标”在外语类专业的育人标准中强化了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容要求,为此,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增强政治认同,自觉把“课程思政”的要求贯彻落实到英语教学全过程,突出英语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英语教学”向“英语教育”的时代转型,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中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4]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这两个文件揭示了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力,培养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成为新时代赋予地方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神圣使命。

(四)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的现实需要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于“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然而,由于受到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影响,地方师范院校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淡化和弱化,英语等师范类专业的办学空间和特色优势受到一定的挤压和冲击。在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推行“新国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三重时代诉求的际遇下,英语专业应结合专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实施“课程思政”,传道、授业、解惑三项任务一起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着力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的英语教师,满足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出“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实施“课程思政”是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时代使命,广大英语教师应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诉求,深入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推行“课程思政”,以及如何建设“课程思政”。其中,在课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切入点,是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面临的首要难题。

二、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切入点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时代背景、专业课程内容和和毕业生就业方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注重从“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三个办学特色来选择适合的思政内容切入点,力争做到“顶天”与“立地”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成才”与“成人”相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而选择的“课程思政”首要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因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之一,居于首要位置,具有引领功能。英语专业是中西文化思想碰撞激烈的前沿学科,具有较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切入点,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导向,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例如,可通过观看《中国新闻》英文版、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篇目、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文演讲,也可通过《英语写作实训》《英语口语实训》等课程,向学生介绍“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情况,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二)中国文化

这是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根据教材内容而选择的“课程思政”核心切入点。目前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教材内容主要是英美国家的人、事、物,英美文化广泛且普遍地存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思想素材丰富,但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同时,由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习惯性偏向,侧重抓好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中国文化嵌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因此,应利用课程教学中的“文化土壤”,有意识地在英语教学中的“汤”中,恰如其分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盐”,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了解品味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中国文化: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综合教程3”第五单元“Creating a Caribbean Spring Festival”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的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和西方的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中国的七夕节(Chinese Valentine's Day)和西方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二是革命文化。相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来说,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资料相对较少,还需要大力挖掘。例如,教师在讲授“综合教程2”第六单元的课文“The Power of Belief”时,应当融入长征精神等革命文化内容,倡导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可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和题材俯拾皆是。例如,“综合教程2”第三、五、六、八单元的“A New Attitude to Gratitude”,“Life Goes On”,“Fourteen Steps”“Focus on Global Warming”等课文都是可以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材。

(三)社会责任感

这是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发展的“地方性”特色而选择的“课程思政”切入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农村基础教育英语教师,这是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更要倡导家国情怀特别是乡土情怀和教师志向,培育浓厚的“乡村教育”文化。要走农村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培养之路,立足于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国情乡情和百姓情,增强学生志愿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意识,提升学生奉献基层的的综合素质。要组织学生到乡镇参加农村文化生活类社会实践,深入体验乡村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强学生职前教育的“三农”意识培养,引导学生突破功利心态,努力提高毕业生“基础教育”高就业率。

(四)师德师能

这是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根据学生培养方向“师范性”“应用性”的特点而选择“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师德师能培养是师范生培养的“必修思政课程”,要按照外语类专业“新国标”的标准,坚持实践导向,着力强化“四有”好老师的素质养成和胜任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能力积累。要借力地方政府部门,借助地缘优势,深入挖掘地方师范院校所属区域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广泛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参加支教和顶岗实习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练就中小学英语教学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加深对中小学教材、教法、课程设置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增强学生“基础教育实践者”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认知。

三、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资源和广大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保障“课程思政”有效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氛围。重点抓好以下五项保障措施。

(一)学院整体设计

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总体实施方案,二级学院要抓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规划设计,对“课程思政”制定政策导向,在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材建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评教评学体系建设、成果应用推广等方面,形成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注重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全员培训规划,强化教师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手抓”的理性认知和责任担当,整体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素质和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顺利实施。

(二)专业课程试点

首先,从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等有代表性的专业课程中选择好作为“课程思政”试点建设的课程,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主要举措。在确定试点建设的课程群后,组建教研团队将成为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无缝对接”的关键环节。要从每门试点建设课程的任课教师选取若干人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小组,在教材择优选用、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设计、育人手段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英语专业各门课程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教学讲义、教学案例、教法设计等等。

(三)实现以点带面

在总结“课程思政”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学院所有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推进工作,以点带面,打造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要整体发挥英语课堂的“思政”功能,宣传动员英语专业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在改革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将思政的理念和要素融入到教材中,在源头上突出中国元素,体现思想政治引领,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为课程思政提供素材支撑和价值引领[5]。

(四)全面协同推进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始于教学改革,成于课程建设,最终目的是在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调动专业全体教职工的力量,从领导到任课教师,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校内到校外,从实践教学到就业指导,从任课教师到辅导员班主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推进。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持续发展。

(五)加强督导激励

发挥教学督导团的作用,加强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督导,重点对“课程思政”是否已经开展、落实部署要求是否到位、把握方向是否准确、推进工作是否规范等进行督导和评估,检查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要把是否实施“课程思政”及实施成效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年终绩效的重要指标;选树推出示范性课程,打造示范课堂,表彰课程思政优秀团队和教学名师,发挥“课程思政”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课程思政”在线平台,将思政成绩斐然的课程纳入精品网络课程。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地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创新,需要统筹英语专业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调动各方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合力创新具有地方师范院校鲜明特色的英语专业教学话语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协调统一,有效达成基础教育英语师资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