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萍
(梧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和科学的理论基石。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就是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根基,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为根本性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探索作为西方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寻求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民主促进会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在新时代,必须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认同,在思想上、目标上、行动上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保持高度认同,传承民主促进会文化一脉发展过程中的优良传统,同中国共产党在价值认同上保持高度一致。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逐渐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民主促进会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主要的参政党之一,自成立以来,就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宗旨。在抗日战争期间虽没有成立独立的政治组织,也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抗战胜利后支持共产党的和平建国的政策;建国后积极参政议政,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一股政治和社会力量。民主促进会在其萌芽和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之所以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的一致,根源的文化因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化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思想追寻的终极价值就是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马克思总结了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三种不同阶段的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2]。人的解放首先体现在作为族群成员的解放,也就是驱除外敌对本民族的非法侵略和压迫。抗日战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人的解放更进一步的层次就是本族群内部的和谐发展,共产党的和平建国政策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一种途径;人解放的最高层次就是实现物质和精神的自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提升了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障了生存权、教育权、民主法治权利的实现,推进了人权事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初步实现了精神的快乐和自由。民主促进会能够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革命事业,与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和行为的高度一致,根源性的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认同,这是自在自觉的文化选择和历史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能否对马克思主义形成文化价值认同,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扎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民主促进会经过70年的成长和发展,政治纲领和章程逐步完善,组织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但是也要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今天,成员的内部构成、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际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党的势微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加之西方思想文化的软侵略,不断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对于年轻的民主促进会成员,未经历传统的洗礼,又片面地理解现代自由和民主,脱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正价值内涵,盲目崇拜西方民主自由,很难在思想与价值诉求上真正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的思想和行为一致。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民主促进会必须从理论上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价值的认同,才能不忘民主促进会的宗旨,传承优良的文化价值传统。“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要深厚地植根于民主促进会的文化传统和自身的建设之中。
文化价值认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认同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根基。文化价值认同不是在纯粹形而上学层面,也不是在零散的经验意义上探讨文化价值认同概念,而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民主促进会优良传统内在相关结构分析的前提下凝结的理论。文化价值认同的前提就是认同主体的确立。认同主体具有对话性特征,正是这种对话性特征决定价值认同是一种关系范畴;文化价值认同的主体具有共同的传统和道德框架,这赋予自我以价值和意义,自我的历史性决定认同具有历史性和传统性的特征;人类文化具有的共通感源于建立在解释学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这成为文化价值认同得以可能的根源。
民主促进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主体,在自身的理论建设中可以通过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更加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不仅是在政治会议上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和学习作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化价值内涵;要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化价值认同必须回归到自身成长的历史文化进程的传统之中,从民主促进会成立之初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认同的传统中汲取精华。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突破固化的农业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在两种文化之间形成文化视域的地平线,探寻民主促进会的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共通之处。
探索如何以文化为载体,建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民主促进会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机制和实践对策,学界和实践领域虽争议颇多,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文化认同理论的基础上,透析文化认同的内在机制是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认同的理论内在逻辑要求。首先在存在论上,作为价值承载者的主体人,从存在论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构成性的存在,亦即文化性的存在、价值的存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还是民主促进会的传统文化都是对人存在方式和状态的探讨、对人存在矛盾的和解,对人存在价值的追求,从这个维度,二者具有形成认同的主体性的存在论基础。在价值论上,马克思主义与民主促进会传统文化在价值诉求上的共通点在于对民主和自由价值的追寻。民主促进会传统文化中对人民解放事业的追求和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向往都体现了对人的自由自觉生存状态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实践价值诉求。在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与民主促进会传统文化作为人存在的两种主要的文化状态和方式,在文化历史的发展和传承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解世界和人的不同方式和态度,也就是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基础。二者作为人文科学是建立在理解和诠释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种差异性的文化所共有的方法论特征有:唯物主义方法、辩证法方法,历史主义方法、诠释学方法。只有存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机制的有效形成,才能真正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否中国化,本土化和大众化,能够持久地占据理论话语权,最为关键的就是广大人民能够通过理论学习将其内化于心,形成认同,使其在人民心中、思想上、价值追求上成为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强化传统文化价值认同与建构,有利于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大众化提供可能的切入点和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民主促进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理想信念和道路自信的教育。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进程中,民主促进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民进的理论素养。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民主促进会的优良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理论研究、学习和指引上占据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新时代加强民主党派意识形态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紧迫且必要。民主党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民主党派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4]。使民主促进会的优良传统在理论、思想和价值信仰上同马克思主义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学习和培训机制,提升会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理论的能量和魅力在于对实践的有效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外化于实践行动之中就是对民主促进会文化优良传统的传承。在实践中不断深刻领悟体验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传承民主促进会优良传统,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制定和完善领导制度、会员规范制度、常态下理论学习制度,加强民主促进会自身建设;在实践中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传承民主促进会优良传统,还要将其寓于民主促进会的政治职能之中,参政议政是民主促进会的一项基本职能,积极践行“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参政理念。以马克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优良传统为引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参政议政机制。以更高的水平、更饱满的热情、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荐良策献诤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履行参政议政职责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职能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认同,彰显新型参政党的新时代风貌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