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兵
(文山州壮剧团,云南 富宁 663400)
从孕育到形成再到今天的发展,云南壮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云南壮剧民间艺人始终不断地学习、借鉴、创作、排练和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有连演几天几夜的连台大本戏,也有大型的单本戏,还有大量的小戏剧目。这些在不同发展阶段排练演出的大量剧目和一大批壮剧小戏,共同见证了云南壮剧的发展历程。
不管是传统深厚的四大声腔剧种,还是近现代出现的剧种,无论是地方剧种还是少数民族剧种,都是在广泛地吸收民间歌舞和说唱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甚至是漫长的演变和发展,使这些民间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步达到具有能够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人物形象的抒情性和能够表现戏剧矛盾冲突,交待故事情节的叙事性的条件,才能转化为“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音乐,这是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规律。云南壮剧音乐中富宁土戏的〔哎咿呀腔调〕〔哎的呶腔调〕和文山乐西土戏的〔乐西戏调〕就是典型的、在本土音乐基础上形成、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的腔调[1]。
富宁县境内的壮族山歌十分丰富,有20多种山歌曲调,有独唱、对唱和双声部重唱等演唱类型,是云南壮剧孕育和形成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云南壮剧志》载:“‘哎咿呀’是云南壮剧最古老的腔调。早期的‘哎咿呀’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后来发展成坐在家里唱的‘板凳戏’,开始有乐器伴奏,演员在手上比划一些简单的动作配合唱词,表达词义。后来看的人多了,家里挤不下,又由唱‘板凳戏’改变成‘耍曼’,(壮语,即演唱着周游寨子)。演员走前,乐器跟后,边拉边唱在寨子中周游。早期演唱的《弄娅歪》等节目,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就是用‘耍曼’形式演唱的”[2]8。
云南壮剧孕育和形成初期演唱的“板凳戏”或“耍曼”就有早期壮剧小戏《弄娅歪》(演唱娅汪)、《弄侬智高》(演唱侬智高)、《弄介母》(演唱卖猪)和《弄三色》(演唱梁祝)。
以《弄娅汪》为例,《云南壮剧志》载:“《弄娅汪》,富宁土戏‘哎咿呀’早期演唱的节目,剧本已失传。1954年者宁村太平班老艺人黄保亮用壮语演唱了老辈人流传下来的几段,李贵恩笔录收藏。”
该剧取材于本地壮族妇女娅汪的故事。宋时,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壮族妇女娅汪在剥隘附近的村寨中组织群众,举兵反宋,后遭到朝廷派兵镇压,起义失败,娅汪被害。该剧不分角色行当,用男女对唱和众唱的形式歌唱娅汪的事迹,颂扬她是壮族女英雄,号召壮族人民不要忘记她,要永远纪念她[3]81。兹摘录其中一段汉译唱词如下:
男唱:哎,姐妹们呀,
大家请听好,
我来唱娅汪。
娅汪家姓杨,
她是我们土族人,
她是个妇女,
带领大家反宋朝。
女唱:哎,兄弟们呀!
娅汪两夫妇,
带领大家反宋朝。
出力打官府,
娅汪办法多。
为我们出主意,
众人听她的话,
个个拥护她。
众唱:哎,哎,大家呀,
想起我们的娅汪,
想起我们的女头人,
她是我土族的英雄,
英雄是我土族,
她死为了我们,
她死为了大家,
娅汪她死了,
我们不忘记她。
《弄侬智高》和《弄介母》是演唱〔哎咿呀腔调〕和〔哎的呶腔调〕的戏班①早期演唱的剧目;《弄三色》(剥隘地区也有称为〔英台调〕的演唱形式),也是这两个腔调戏班的早期壮剧小戏,至今在剥隘地区、郎恒地区和归朝地区仍有用这种方式在演唱。
以上几个剧目的演唱形式见证了云南壮剧从孕育期到形成早期的表演形态。
另一个壮剧小戏是《分娅歪》,这是一个演唱水牛故事的早期剧目。《分娅歪》是壮剧小戏剧目名,“分娅歪”是壮语,“分”是山歌,也有“唱山歌”的意思,“娅”是母,“歪”是水牛,“分娅歪”有演唱母水牛的意思。这出壮剧小戏是广南东路沙戏河野沙戏班最早演唱的剧目,有剧本古籍收藏。本剧虽然有了妈、生、旦的角色行当的分工,但仍处于说唱阶段,以唱为主,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号召壮族人民要爱惜耕牛和保护耕牛并用壮剧小戏的演唱形式来表演。由于年代久远,河野沙戏班已停止了演出[1]356。目前仍有广南县板蚌乡平迷村沙戏班还有表演,该剧见证了云南壮剧初始阶段的表演形态。
〔依嗬嗨腔调〕是富宁土戏的另一支腔调,因曲调结束时的衬词而得名。源于广西彩调,分别于1919年、1927年、1946年先后三次分三路传入富宁县,经土戏艺人的不断吸收、借鉴、整理和发展,融入本土艺术元素,形成了现在的〔依嗬嗨腔调〕。在发展过程中,广西彩调的一大批优秀小戏也被土戏艺人们学习、借鉴、排练和演出。例如〔依嗬嗨腔调〕优秀小戏《二女争夫》就在剥隘镇、归朝镇的戏班中常演不衰。
《二女争夫》,手抄古籍由富宁县孟村三合班收藏并演出。故事梗概是:书生钟应良父母双亡,某日上京赶考应试,路遇泼皮无赖张三、李四抢劫,恰遇周秀英与丫环上山打猎,见难相救。秀英与应良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秀英将应良邀回家中苦心读书,准备来年进试。秀英之妹叫秀兰,年方二八,见应良一表人才,满腹文章,遂生爱慕之心。一天深夜,秀兰偷进书房与应良私会,刚巧被秀英闯见,姐妹二人争打起来,互不相让,老人周万年闻声赶到,以“一马不能背双鞍,一夫不能管二妻”训戒二女,秀兰知错退让,秀英与应良结为夫妻[3]54。像《二女争夫》这类深受观众喜爱、常演不衰的壮剧还有《王二报喜》《王三打鸟》《双拐子》《阿三戏公爷》《双采莲》《京娘上坟》《打洞结拜》《阴阳扇》《卖花郎》《剑和缘》等。这类壮剧小戏在演出时,道白和唱词都用本地汉语,剧情简单,寓意深刻,道理浅显易懂,表演诙谐幽默,乡土气息浓厚,共同见证了富宁土戏〔依嗬嗨腔调〕形成的发展进程。直到今天,这些壮剧小戏仍在民间土戏班中常有演出。
建国前,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云南壮剧全部都是农村业余壮剧班社,排练和演出十分艰难,云南壮剧的传承和发展岌岌可危,得不到保护,没有专业的表演团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高度关注云南壮剧的传承和发展,民间壮剧班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壮族村寨成立并演出,专业演出团体也开始组建。1960年初富宁县壮剧团成立,1961年,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正式批复成立傣、壮、白、彝四个民族剧团,富宁县壮剧团升格为文山州壮剧团,云南壮剧才有了自己的专业表演团体。“文山州壮剧团的成立,在云南壮剧发展史上是一个靓丽的闪光点,是云南壮剧发展的里程碑”[2]196。壮剧团成立后,创作并排练演出了一批壮剧新剧目。1962年,文山州壮剧团带着新创作的大型壮剧《螺蛳姑娘》和壮剧小戏《换酒牛》赴昆明参加云南省民族戏剧会演,受到广泛好评。会演结束后还先后在省内各市县巡回演出,扩大了壮剧的影响。
壮剧小戏《换酒牛》,编剧黎方,导演王绍培,音乐设计陈忠义。剧本取材于流传在壮族人民中的民间传说故事。剧情是:“财主黄楚梁诈骗佃户韦阿寿,以一条跛脚牛卖给阿寿,骗得阿寿夫妇辛勤劳动换来的银子。阿寿夫妇安排巧计智胜财主。第二天,财主到阿寿家吃收租饭,阿寿叫其妻阿香故意从竹楼下的牛厩中端酒上楼,说是跛脚牛能屙美酒,财主信以为真,便软硬兼施,逼着阿寿把‘酒牛’退还给他,另外换给一头牯牛,财主拉回‘酒牛’后,满怀酒兴等着牛屙酒,决议要吃醉才罢休,结果美酒没有吃着,而喝了牛尿”[3]72。
壮剧小戏《换酒牛》极具生活情趣,风趣、幽默,受到广大壮族群众的欢迎,至今仍在壮族村寨中演出,常演不衰,也展示了专业表演剧团组建时的壮剧小戏,见证了云南壮剧组建专业演出团体的发展历程。
“文革”时期,云南壮剧的140多个民间土戏班销声匿迹。1970年5月撤销文山州壮剧团,成立了富宁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那时是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时代,戏剧舞台一花独放,万马齐喑”[2]199。富宁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也还在排练壮剧演出,一是将“样板戏”的《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片段移植成壮剧演出,二是创作排练和演出壮剧小戏《把关》《抢种》《春燕展翅》《一包蜜》等。
壮剧小戏《把关》,编剧何朴清,导演黄以惠,音乐设计汤绍良。故事是姐姐国英批评弟弟小强在中耕薅锄中为争第一而不注意质量,小强不服。恰遇县农具厂赵师傅为追一把质量不合格的锄头来到乡下,用质量合格的锄头换回本厂生产的次品。赵师傅对质量问题的认识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使小强大为惊讶,国英又借机启发小强,使小强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质量不好,生产越多,浪费越大的道理,决心在今后的生产劳动中严格把好质量关[3]63。该剧语言风趣,活泼生动,由富宁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于1972年首演,见证了文革时期云南壮剧的发展进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壮族地区被禁锢多年的“珑端节”“花街”“过小年”等民俗活动逐渐恢复,民间业余壮剧班社开始恢复活动,积极排练演出了一批壮剧小戏,文山州壮剧团也在1979年8月1日得到恢复,同时取消“富宁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名称。这一时期,不管是民间业余土戏班还是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都排练演出了一批小戏:
1. 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由民间壮剧班社演出的壮剧小戏有《元帅泪》,编剧王名良,导演马文亮。《元帅泪》的故事是,宋时,壮族英雄侬智高为了推翻宋王朝的统治,利用壮族一年一度的“珑端节”与四方乡民秘密串联,组织队伍反抗宋朝[3]60。《元帅泪》由富宁县孟村三合班的班富雄扮演侬智高,新华镇文化站谢淑芬扮演猎女,由业余土戏班于1984年10月演出。
这一时期业余戏班演出的还有广南县弄追沙戏班于1982年参加广南县农民业余文艺会演时演出的《唤春鸟》和1984年10月文山州农民业余文艺会演演出的《鸭乡情》等。
文山州壮剧团排练演出了一批壮剧小戏如《野鸭湖》《订合同》《岔河涨水》等。
《野鸭湖》是一部优秀的壮剧小戏,编剧何朴清(执笔)、张一凡、刘诗仁、陈彤彦,导演张一凡,音乐设计邹汉松、韦振邦。故事梗概是,土司老爷府上的丫环彩云,不堪忍受转卖小妾的厄运,星夜出逃,慌不择路,奔至野鸭湖边,去路受阻,眼看将被老爷等人追捕,幸遇鸭佃卜荷,问明情况,暗中相助,东藏西躲,未能瞒过搜寻,二人同被抓获。危机中,卜荷又生一计,利用老爷的贪财与愚蠢,诱使他用彩云换湖中野鸭,方又救下彩云,二人登上小舟,漂流他乡而去[3]73。该剧于1982年11月首演,大获成功。
2. 20世纪90年代:90年代时,打工潮来袭,大批民间艺人也进城打工,难以顾及土戏班的排练和演出,这段时间,民间土戏班的演出几乎消失,但文山州壮剧团仍在排练和演出壮剧小戏,如壮剧小戏《阿寿还乡》,编剧刘诗仁,导演农占成,音乐设计许六军。该剧叙述一位志得意满,外出打工并娶了城里媳妇的阿寿还乡探望母亲,还乡途中发生了一段奇遇,也看到了今日家乡的变化,反映了当代农村和家乡人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感叹壮乡真是山好水好人更好。该剧曾参加1992年云南省青年演员竞赛并获奖。除了《阿寿还乡》以外,还有壮剧小戏《盘江渡》《瓜棚缘》也登上了壮剧舞台。
3. 21世纪至今演出的壮剧小戏:20世纪大量的壮剧民间艺人进城打工,导致民俗活动逐渐消亡,壮剧演出日渐减少。进入21世纪,进城打工的民间艺人创造了财富,家乡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民间艺人们有了新的精神追求,民俗活动得到恢复,民间业余土戏班的排练和演出成为常态,这一时间,不管是民间戏班还是文山州壮剧团都有一批壮剧小戏在创作和演出。
民间土戏班的演出十分活跃:一是恢复排练和演出曾经演出过的传统壮剧小戏,如富宁县孟村三合班演出的〔依嗬嗨腔调〕剧目,有《王二报喜》《卖花郎》《二女争夫》和那瓜土戏班的《阿三戏公爷》等;二是新编壮剧小戏,如富宁县归朝镇后州土戏班自编自导自演的〔哎的呶腔调〕小戏《壮乡情缘》 ,编剧、导演陆沈光(云南壮剧州级传承人),曾在2006年富宁县归朝珑端节上演出,也曾参加县级文艺会演和其他乡镇珑端节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文山州壮剧团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带着创作排练的新剧目送戏下乡,这一时期排练演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壮剧小戏是《憨憨戏主》,这是根据传统条钢本《憨憨划船》改编的一出古装喜闹剧。编剧刘诗仁,导演孙晓鸿,音乐设计吕成权。该剧讲长工憨憨运用智慧与财主钱老爷夫妇巧妙周旋,使他们夫妻二人出尽了洋相。该剧轻松活泼、风趣幽默,产生了极强的喜闹剧效果。2002年6月首演,在2003年文山州小戏小品曲艺调演中获一等奖,在中国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中获剧目银奖和编剧、导演、表演、音乐、服装设计等共8个奖项,好评如潮。除了《憨憨戏主》以外,还创作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常演不衰的壮剧小戏,如《油菜花开》《还鸡》《末路皇姑》《送别》《棒打偷鸡贼》以及最近创作演出的小喜剧《摸秋》等,这些壮剧小戏在壮剧舞台上常演不衰,深受壮族人民的欢迎。
在云南壮剧漫长而艰巨的发展历程中,不管是云南壮剧的孕育期还是形成初期,壮剧小戏就开始出现在壮族农村的舞台上;不管是壮剧面临消亡或失传的低谷,还是沐浴春风、热闹红火的鼎盛时期,始终活跃在壮剧舞台上的壮剧小戏,都展示出这朵壮族戏曲鲜花的强大生命力,呈现着鲜活旺盛、风格浓郁的壮族戏曲特征。
注释:
① 历史上富宁土戏的〔哎咿呀腔调〕〔哎的呶腔调〕〔乖嗨咧腔调〕〔依嗬嗨腔调〕等四个腔调各自独立存在,互不混杂,各自有演唱班社。